社会压力 编辑

社会学领域术语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是能改变个人行为或群体活动,使之符合特定目标或共同规范的社会力量。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质询,公开辩论以及广播、报纸的宣传报道等舆论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压力的约制作用,通过各种舆论工具进行法制教育,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监视、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鼓励每个社会成员敢于向犯罪分子斗争,可以有效地控制犯罪行为的发生,减少犯罪现象。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社会压力

外文名:social pressure

学科:社会心理学

作用:能改变个人行为或群体活动

本质:是一种社会力量

简介

编辑
社会压力是指社会要求对于个体行为的制约力量。社会压力是由社会中多数人有意识地施加于社会个体的力量,以使个体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无形的约束。社会压力的来广泛。它包括法律、规章制度和某些行为规范,也包括风俗、习惯和道德。另外,社会气氛、社会舆论,以及社会风尚等都会无形中给予个体以某些压力。

主要概念

编辑
能够约束个体行为或群体活动并使其趋于特定目标或共同规范的社会力量即为社会压力。美籍苏格兰社会学者麦基佛(1882-1970)认为,社会压力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秩序对个人行为或群体活动的规范性约束作用,另一方面指的是社会组织(包括正式组织及非正式组织)对个人或群体的非正式约束或限制。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等形式的社会压力,都能对个人或群体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一般认为,社会压力应当以团体为研究单位,只有对团体压力作实质的把握,并且分析文化模式与团体压力的关系,以及比较各团体压力的异同大小,才能全面彻底地了解社会压力。

分类

编辑
社会压力主要是指社会通过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舆论习俗等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中的多数人有意识地对个体或群体施加影响,如团体发生分歧时,多数成员要求少数成员服从。二是个体或群体感受到社会对自己无形的压力,如团体中大多数人都赞成做某件事时,少数不赞同的人就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社会压力来源于成文的法律、规章和不成文的道德、风俗习惯以及社会舆论等。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同一社会压力事件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压力来自于物理学术语,社会学家把它引入社会学中,指“生活事件”给人造成的威胁。在这类生活事件中,最主要的是居丧(特别是丧偶)、分居、离婚、结婚、失业和监禁。一些社会学家还特别研究了威胁性生活事件与疾病的关系,特别是与白血病、贫血症、心脏病、癌症、结核病、精神病等的联系。另一些社会学家则研究了威胁性生活事件与人们行为的关系,认为这些威胁性生活事件是影响或改变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因之一。比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质询、公开辩论以及报纸报道等社会舆论,都能对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起到制约和调节作用。

主要影响

编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价值体系。大力提高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践行好这一社会价值导向,促进青少年树立健康价值观,对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奋发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压力是社会环境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造成人的身心紧张从而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意识力量。尤其对青少年来讲,由于其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发育成长不稳定期,社会压力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易产生一定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社会压力是社会环境或外部事件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是与人的内在心理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对人的思想、行为和身心健康都产生重大影响的意识力量,是由外在因素引发的反映到个体身上产生的内心焦虑及与之相伴的身心紧张状态,这种状况如果长久存在,就会成为人的精神压力,进而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人们对国家和社会倡导的社会价值体系的价值期待和价值认同,也影响到个人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这种影响既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所以在现实社会中,个体价值观的养成与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下一篇 李鑫甫

上一篇 程君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