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朱 编辑
丹朱(生卒年不详),夏族(阪泉之战后改称华夏族),姓伊祁,名丹朱 。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尧的长子。相传,因为丹朱不肖,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了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帝尧逝后,舜将帝位让于丹朱,并为尧守孝三年。三年后,丹朱为政不善,还位于舜。
此外,丹朱还是中国围棋界最早的“棋圣”,是祁姓、刘氏家族的远古二世祖。
全名:丹朱
别名:帝丹朱
所处时代:中国上古时代
民族族群:夏族,阪泉之战后改称华夏族
出生地: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不详
主要成就:华夏第一棋圣、祁姓刘氏二世祖
本名:伊祁丹朱
父亲:尧
葬地:河南范县辛庄乡
读音:dan zhu
母亲:女皇(散宜氏)
兄弟姐妹:娥皇、女英、帝尧其余9子
在位年限:前2067----前2064年
在位年限参考:三皇五帝年表
封地:山西浮山、河南淅川、河北唐县、山西长子
所处文化层:山西龙山文化时期(尧舜时期)
相关文化遗址:山西龙山文化遗址
纪年:丹朱元年----丹朱3年
祖父:帝喾
祖母:庆都
前任:舜(前2095----前2067年在位)
继任:舜(前2064----前2025年在位)
身世
丹朱,为帝尧长子,出生于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初封于丹地(今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后改封于丹水(今河南淅川);舜执政后改封于唐地(今河北唐县),建立刘国。后代子孙遂以“刘”为姓,丹朱即为祁姓刘氏二世祖。
丹朱墓
传说,尧娶散宜氏女,生丹朱。丹朱受封于丹水(今河南淅川)。当尧之时,部落之间的战争仍不断,且很激烈。尧时曾对南方的三苗进行讨伐。尧本在北方,但尧的儿子丹朱封于丹水,到了南方的汉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尧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传说。一说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让位于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无可考证。《山海经》一书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这说明丹朱在汉代人眼里是古代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但《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可见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这说明当尧之时,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斗争当中。但是《竹书纪年》的记载却有不实之处,不能尽信。丹朱是尧帝子。帝尧生十子,丹朱为其嫡长子,出生时全身红彤彤,因取名“朱”,朱自幼聪明,智慧极高,是世界围棋界始祖,并传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从小极受尧的宠爱。但其个性刚烈,做事坚决有主见,欠和顺和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乃翁”。
封爵
尧帝
朱一开始被封于丹渊(丹水),故称之为丹朱,其封地在河南南阳淅川县的丹水流域,淅川秦时为丹水县, 《尚书·逸篇》记载“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帝尧去世后,舜即位后改封丹朱为“房邑”侯,封地上因有一上古女娲神庙“房”而得名“房邑”。据《路史·国名纪丁》载:帝尧崩,有虞氏帝舜封丹朱于房,为房侯,“以奉其祀,服其服,礼乐加之,谓之虞宾,天子弗臣……”,说明因“禅让”之故,帝舜对丹朱及其家族不敢以臣下视之,对房人优礼有加。
另有传说称,当时正值帝尧的中原华夏酋邦国家发生危机、统治即将瓦解之世,以舜和益为首的东夷与其他氏族部落,正欲篡夺尧的帝位。于是,东夷族的舜便在尧的面前诽谤丹朱,挑拨其父子关系。舜并设法说动帝尧,把丹朱派到离尧较远的南边丹水流域做诸侯。有说是流放,故《竹书》有“后稷放帝朱于丹水”的记载。
舜代理尧为执政后,囚禁了尧,为了不让丹朱知道事情真相,阻止丹朱看望尧,《竹书》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并逼迫尧禅位于他,丹朱知道后,率三苗之兵伐舜,双方在丹浦展开大战。郭濮在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和“舜伐三苗”的记载。丹朱因得力大将巨人部落首领夸父“逐日”误入大泽而死,失去重要助力,而帝舜有以射箭闻名的后羿部落助阵,在与帝舜争夺帝位的战争中失败。丹朱战败后,其后裔向河南、湖南、河北、山东等地迁移。由于这次大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后来丹朱被描画成“凶神”或主管灾祸的“邪神”, 甚至有一支后代被称为“狸姓”,遇到灾荒之年朝廷还要请狸姓人出来代为祈祷消灾。《国语·周语上》:“有神降于莘。”惠王问内史过,内史过以为丹朱之神,请使太宰帅狸姓,奉牺牲粢盛往焉。韦昭注:“狸姓,丹朱之后也。”
让位
舜井
帝尧崩后,丹朱才回到华夏部落去奔丧,因舜的“谦让”,丹朱曾称帝(此处指做了部落联盟首领)三年,但大臣们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觐舜而不朝觐丹朱。于是,舜曰“天也”,便顺应天意和人民的呼声登上了帝位(此处指部落联盟首领之位)。是为“尧舜禅让”。 故《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称丹朱为“帝丹朱”。因丹朱为三苗首领并且曾称帝三年,故在南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位崇高,被湖南、广东等地被奉为衡山皇、丹朱皇。舜则把丹朱封到房地为诸侯。《竹书纪年》则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 言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自己远避于房地也。丹朱死后,其子陵袭封,并以封地为姓,后世称“尧帝世孙,得邑为姓”。
公元前529年,楚灭房国,迁房国贵族于湖北房县,周时房县称“防渚”,这就是房侯“封支子于房竹(防渚)”、“曰房竹公”的来源。
谬传
下面我们重点来辨析一下封唐说中种种不同说法的谬误,也确定一下在那么多以唐命名的地方,何处是最初的唐地。
封唐说首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说,舜晚年推荐禹,他去世后,“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司马迁没说尧和舜封丹朱事,只说丹朱和商均的疆土是禹封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奉祀先祖宗庙。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明确:一,《五帝本纪》中,司马迁没说丹朱封于何地,那么,禹将丹朱封到什么地方呢?裴骃《集解》引谯周曰:“以唐封尧之子。”这个唐又在何处?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定州唐县,尧后所封。”裴骃和张守节所言都比较谨慎,并没有指定说是丹朱,而是泛说“尧之子”和“尧后”。史传尧有九个或十个儿子,“封唐”的儿子可能是丹朱,也可能是尧的其他儿子(16)。不能说《集解》和《正义》是直接注释《五帝本纪》原文的,就认定注释中的“尧之子”和“尧后”就指丹朱。但后世学者据此就肯定说丹朱封于唐,显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层意思,至少是个模糊的说法。二,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说的是禹封丹朱以疆土,不是舜,更不是尧。那么,裴、张两人所说的这个唐,即使是丹朱曾经的封地,显然也并不是尧使其子“出就于丹”的始封之地。有必要再强调一遍:司马迁也说“丹朱”,并没有按《尚书》的正规说法称为“朱”,也能说明司马迁认为,禹所封乃是把朱从丹地转移到其他地方的再封。
然而这个模糊的说法却一直在古代学术界传以为真:古代学者持丹朱封唐说者甚众,除裴骃和张守节这个模糊的说法以外,明确持丹朱封唐说的还有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九)、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四)、宋·罗泌(《路史·后纪》)、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五)、元·郝经(《畿辅通志》卷一百七及所引《唐帝庙碑》)、元·梁益(《诗传旁通》卷四)、清·纳喇性徳(《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十七)、清·朱鹤龄(《尚书埤传》卷二)、清·孙之騄(所辑《尚书大传》卷一)、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二百一)、清·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等等。但对于唐在什么地方,并不是张守节所引《括地志》一种说法,后代学者的意见纷纭。有必要对此作一番辨析。
首先看一下张守节所引《括地志》的意见,即唐为河北定州的唐县。宋·王应麟在《通鉴地理通释》中伸其说:“《世纪》:‘帝尧始封於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在焉,唐水在西北,入唐河。后又徙晋阳,今太原县也,于周在并州之域。及为天子,都平阳。于《诗·风》为唐国。”这就把唐县看作是尧的始封之地,后来才迁移到晋阳的,等到做了天子,才建都于平阳。
邓名世于《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五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他认为:“唐出自祁姓。帝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犹守故封。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成王灭唐,以其地封弟叔虞为晋侯,更封刘累裔孙在鲁者为唐侯,以奉尧祀,唐州方城是也。初,成王灭唐时,子孙散在诸侯,以国为氏。春秋时郑有唐茍,楚有唐狡,其后魏大夫唐睢,年九十余有名于战国。”邓氏的这个说法虽一代不缺地说下来,但前后模糊,甚至矛盾。既言“帝尧初封于唐,其地中山唐县”,又言“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下言到夏代丹朱的裔孙刘累迁移到鲁县,所谓“犹守故封”,就是说刘累虽然迁移到了鲁县,还守在河北唐县的那个“故封”之地。这个叙述极其含糊。是刘累已迁移到鲁,但刘累本人并没有去鲁县呢,还是刘累已经去了鲁县,而河北唐县还属于这个刘累呢?下面接着说,到商代“更号豕韦氏”,只是改了姓氏,领地似乎没变;到周代又恢复了唐的称号,领地仍然没有变。紧接着说“成王灭唐,以其地封弟叔虞为晋侯”,从文章上下的衔接看,仍是成王把他的弟弟叔虞封在河北的唐县了。这是何等的谬误!古代任何一位学者提到成王封弟的时候,都毫无疑问地肯定叔虞被封的唐,乃是今山西的太原晋阳。但他的叙述中说到丹朱裔孙迁移到鲁(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卷六引《水经注》、清·胡渭《禹贡锥指》卷五注,均认同此说),又言及“成王灭唐时,子孙散在诸侯,以国为氏”,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即从中可以领悟到为什么中国以唐为名的地方很多。邓名世之论中还有一点,他认为封丹朱的是舜,而不是禹。也进一步地确认了这样一条认识:即河北中山之唐,绝非丹朱的初封之地。
中山唐县在今河北定州,清属“京畿”地区,故清·李卫主编的《畿辅通志》详载定州故唐县地名及周围山川古迹,该书卷一百零七特收《唐帝庙碑》,详述尧之生于尧山、尧母所葬之庆都陵及望都山等古迹,且明言:“今永平之西,水出伊祁口,越蒲阴,为祁水,而州曰祁。永平之南有故城曰尧,有庙有碑,言尧生于此。其东有县曰庆都,而西有县曰唐。有碑,言尧初封唐县,其故国也。有水出于常山之西北,曰唐,东合於祁。以是徴之,盖尧生于此,始受封焉。其母殂落,葬之於此。及其为帝,则都平阳。”这也似乎言之凿凿——许多人不断地重复某种观念,会让后来者信以为真。但王应麟、邓名世、郝经(李卫)和胡渭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尧号称“陶唐氏”,最古老,也是最可信的说法是尧生于丹陵(丹林、丹岭)以及与丹相联系的丹水或丹渊,但定州一带不但找不到陶这个重要的地名,也找不到任何以丹命名或与丹相关的地名,这一说法显然不能成立。且尧怎么一下子就从河北北部的定州一带迁移到了山西南部的晋阳呢?然后又从晋阳南下,到了平阳?
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认为罗泌《路史·后纪》的三条材料也不可信:他引《元和志》:“丹朱墓,唐山县东一里。”又引《寰宇记》:“在永定东二里有唐县,有鸿郎城。”又引《九州记》云:“(鸿郎城)尧时丹朱所居。”这三条材料其实只是因为一个原因,即由地名唐县引发而来,并由此生发出关于尧、尧母、庆都山等等虚拟的故事,殊不知单一的故事、单一的地名恰好说明并不是尧和丹朱最初活动的地方。
但以上诸说首先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前文说到的那个推想:尧处丹朱之地,一定是尧本身兴起的地方——这些古代学者毫无例外地都把尧的出生地和长子丹朱的封地联系在一起(下文还要论及)。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唐在山西太原。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九:“今之并州(原注:‘为太原府。'),古唐国也。昔帝尧为唐侯所封之国,及夏禹所都之地(注文:‘按今博陵郡界有尧城,为尧始封之国,当是徙于此也。')”这里又出现博陵,博陵郡属河北深州,地近定州。但《汉书·地理志》之西河郡所属三十六县中亦有博陵县)清·朱鹤龄在《尚书埤传》卷七注“惟彼陶唐”云:“赵汸曰:《左传》注‘陶唐,尧所治。’今太原晋阳县也。按《史记》‘帝尧为陶唐氏',韦昭云:‘陶唐,皆国名,犹汤称殷商也。'遍检书史,未有帝尧居陶,而以陶冠唐。盖地以二字为名,所称或单或复也。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中山唐县,'然则唐是中山县名,非晋阳也。尧自唐侯升为天子,号为陶唐,其治在晋阳耳。舜封丹朱为王者之后,犹称为唐。终虞之世,以陶唐为号。故范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也。愚按,尧为天子,都平阳,今晋州临汾县也。蔡忱:‘尧都陶,故曰陶唐。'盖本《路史》云:‘尧受封于陶,改国于唐。陶,今定陶也。'然未必可据。”他反对赵汸的意见。坚持较为普遍的看法,但对《路史》关于陶就是山东定陶之说,则以为“未必可据”。这里当然又出现一个问题,既然定陶“未必可据”,那么,陶在什么地方?我们下文再说。应该指出,杜佑的意见似乎太随意,一个最经不起质问的问题是:凡有地名曰“尧城”者即可看作是“尧始封之国”吗?倘然,那么多的尧城当作何解释呢?朱鹤龄所论虽未有定论,但他首先否定了唐是晋阳之唐,肯定了中山县的唐。所引史料中却屡屡称道“陶唐”,这又一次提醒我们,“陶”之于“唐”在尧的生命历程中是多么重要。离开了“陶”,“唐”似乎于尧的意义就只剩下他强盛时期的标志了。
第三种意见是《山西通志》卷五十七的“封唐说”,《通志》的作者所谓“唐”与诸家所言迥异:“(翼城县)唐城,(县)南十五里唐城村,丹朱所封都也。”《通志》的这个意见其实是采用了罗泌《路史》的一条材料。不过罗泌就地面说得更广阔一些,他说:“平阳乃丹朱之封地。”(《路史·余论》)因为翼城就在平阳区域之内。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假如翼城的唐城就是丹朱所封,那么,这个唐城是因为帝尧当年所居那个最初的唐呢,还是因为丹朱被封于此地而命名为唐呢?这也是应该辨别清楚的一个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就自然地想到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以“唐”命名的地方就像“尧城”一样,在全国多得数不清。正如《路史》卷四十三《余论》六所说:“唐之为名在在有之。”他列举全国各地以唐命名的地方共十六处,至于“尧、舜二祠天下不胜多矣”,引张胐的看法“以为(尧)巡狩所记”,认为“荆糊(湖)南北、江西、两浙、桂阳、永明、二水以来,祠场不可胜纪”(明代学者顾起元在《说略》卷七中认同了他的说法)。罗泌的意见是:“平阳、安邑亦皆曰唐,平阳即晋之临汾,正乃《诗》之唐国,有姑射山。按《九域志》:‘唐水之上地正名翼,一曰绛,而总曰平阳。成王灭之,以封叔虞,后更曰唐。安邑今曰解。故绛之翼城,城西二十里有唐城。又并(州)于晋(阳县)北二里有故唐城。'《寰宇记》:‘为唐尧所筑。'夫平阳乃丹朱之封也。徐才《(宗)国都城记》及《元和郡县志》皆云‘翼城唐国,帝尧裔子所封’,而晋阳县北二里,亦有故唐城,云尧所筑,即燮父之所徙。”(19)这段话首先肯定了山西两处名曰唐的地方,一是平阳地区包括所属的安邑和翼城称为唐。其实,整个平阳地区,古代都概称为“唐”,因此,所谓丹朱封地的说法是极其模糊的。二是太原晋阳为唐。他认为太原的晋阳是尧从陶迁徙之处,而平阳乃尧的“裔子”或丹朱所封之地。但平阳既然是帝尧所都,怎么可能把首都封给丹朱呢?
前文已说过,古籍多处讲到尧有九子或十子。《吕氏春秋·去似篇》:“尧有子十人,不(以天下)与其子而授舜。”注曰:“孟子曰:‘尧使九男二女事舜。'此曰十子,殆丹朱为胤子,不在数中。”如果所谓“帝尧裔子”不包括丹朱,那么,翼城所封者就不是丹朱,而是尧的其他诸子中的一个。但是如果舜把包括平阳、安邑、绛、翼城在内的所谓的“唐”封与丹朱,那么,不但其地面过大,对舜的都城蒲坂构成威胁,而且把后来禹的都城安邑也包括在丹朱的封地之内,并且把尧的其他儿子所封之地翼城置于丹朱的疆土之内,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这三种封唐说法中,我以为翼城作为尧的兴旺之地和丹朱的封地之说,还是比较可靠的。但并非丹朱的始封之地,可能是丹朱曾经在翼城居住过。原因还是我们前面屡次提到的那个问题,即这里没有关于“丹”的任何信息。所以,以上诸种始封丹朱于唐的说法都不能成立。
墓地
丹朱墓
丹朱墓位于河南范县西南25公里辛庄乡北,濮城东4公里丹朱村(丹徐庄),该古墓系4000多年前尧帝之子丹朱之墓。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 (郑玄 云:帝尧胤嗣之子,名曰丹朱,开明也。)。另据“濮洲志”和民间传说:丹朱系尧的儿子,尧年老禅让帝位时,因丹朱性情刚烈,脾气爆燥、尧帝未能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而传给了舜,舜在范水一带封赐给丹朱一块疆土,让其治理。丹朱虽然性情刚烈爆燥,但治理田地还有一定的本领,他带领范水一带的部落人们耕耘播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烧陶制器,建偃朱城池(黄河南旧城)使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通过治理使这里的人们,人无袖手,田无荒蒿,路人互让,长幼有序,与尧舜的治国本领不分上下,很受百姓的爱戴,丹朱死后,部落的人们对其有怀念之情,在濮城东八里聚以巨家葬之,其墓望之如山,名曰丹朱墓。传说自濮城往东八里外的丹朱墓,能看的清清楚楚。丹朱的故事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丹朱墓占地3亩,传说丹朱墓高10余丈,由于地处黄河泛滥水区,被洪水多次淤垫,墓顶高出地面3米左右,地下墓葬保护完好。
一九六四年前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范县归属山东省辖),一九八三年范县人民政府为保护区设立保护碑,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申报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七五年八月河南省博物馆王明瑞在丹朱墓顶进行了试掘调查,挖了一个深2米,长3米,宽1.5米的沟,弄清了墓内的土质层次,挖掘出战国时期的素面陶盆、陶壶,西周时期的陶缸、陶鬲,龙山文化晚期的陶片、器盖等。
该墓葬,是一处有着各种文化内涵的重要文化遗址,它标志着在4000多年前,我们濮范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为研究古建筑、古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尧(帝尧)—丹朱
《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竹书纪年·五帝纪》: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