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孙衍 编辑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家。因曾任魏国犀首(官名),史书多以犀首称之。
公孙衍最初出仕魏国,担任犀首一职,在徐州相王时期主张明面与齐国交好、暗中交结楚国的策略。 秦惠文王五年(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离魏入秦,被秦惠文王拜为大良造 ,在雕阴之战中为秦国攻取魏国的河西之地。 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离秦返魏,在陉山之战中击败楚威王。 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联齐伐赵,攻取平邑、新城。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 ,来联合多国合纵抗秦,但效果不佳。次年张仪便相魏连横。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魏国逐走张仪,公孙衍升任魏相。 魏襄王元年(前318年),发动五国合纵伐秦的军事行动,攻至函谷关,并拉拢义渠策应 ;但后来战事失利,各国退兵。 约魏襄王三年(前316年),因与田需政斗失败,被迫离开魏国出任韩相,并介绍田文担任魏相,从而继续合纵的战略。 韩宣惠王十九年(魏襄王五年,前314年),在岸门之战中被秦军大败,标志着其主导的合纵最终失败。 其后公孙衍回魏继续担任魏将 ,一说还曾二次入秦为官。晚年,在魏昭王三年(前293年)伊阙之战后,奉命出使秦国求和。 其后公孙衍事迹未见学界采信的史书记载(详见人物争议)。
公孙衍是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导的合纵声势煊赫,在战国影响深远。时人景春曾评价他:“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全名:公孙衍
别名:犀首(官名)
氏:公孙
所处时代:战国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
主要成就:助秦破魏,攻取河西五国相王合纵攻秦
最高官职:相国
早年仕魏
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早在魏惠王三十年(前340年)稍前,公孙衍就已经在魏国为将,担任犀首一职,曾请兵二十万希望攻打齐国报仇。
魏惠王后元元年(前334年),魏国相国惠施主张“合齐、楚以按兵”,组织徐州相王,使齐、魏互尊为王,达成齐、魏的联合。 此时公孙衍建议魏惠王,明面上要与齐国交好,暗中交结楚国,这样两国都自恃有魏国的支持,必然开战。齐楚大战,魏国便能坐收渔翁之利,有望报马陵之战中太子申遇害的仇。魏惠王听从了他的建议,而事态发展果然如公孙衍预料的那样。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楚威王攻打齐国取胜,是为徐州之战。
秦将生涯
其后,公孙衍离开魏国,前往秦国为官。
秦惠文王五年(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秦惠文王起用公孙衍为大良造 ,败魏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次年(前332年)魏献阴晋给秦求和,秦把它改名为宁秦。
秦惠文王七年(魏惠王后元四年,前331年),秦遣公孙衍大举攻魏,首尾经历两年,攻取魏上郡雕阴,俘魏将龙贾,斩首八万(《秦本纪》,《魏世家》作“四万五千”)。 这一役使得魏防守上郡、河西郡的主力,被秦一举歼灭, 前330年,魏国便将河西郡割让给秦国。
重为魏臣
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张仪入秦,获得秦惠文王的赏识。 据钱穆推测,张仪可能夺走了公孙衍的官位,排挤公孙衍致其出走回到魏国。公孙衍重新为魏将,仍担任犀首一职。同年楚威王攻魏,秦国以新得皮氏的“卒万人、车百乘”,助公孙衍所率魏军在陉山反攻楚国得胜,于是秦国因而得以顺利地接收河西地区。
此时,魏国已经国力衰退。于是,公孙衍就想拉拢别的国家,靠联合出击取胜。
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公孙衍拉拢齐将田朌一起伐赵,大败赵兵。首先他找到齐国名将田朌,动员其出兵一起进攻赵国,还说只要出兵五万人,就可以很快打败赵国。田朌认为他说得太容易了,恐怕以后会带来大麻烦。公孙衍说,如果说得太难了,两国的国君就不同意出兵了。等出兵之后,两国国君见有危险,肯定会派兵增援的。后来果然如此,赵国被齐魏联军打得大败。
五国相王
当初,惠施主张“合齐、楚以按兵”。到了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齐、魏击败赵国以后,魏国又与韩、赵、楚修复关系。同年,魏惠王和韩威侯在巫沙会盟相王,会后一同并带太子入朝于赵;过后不久,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 这样,魏与韩、赵、齐、楚五国友好的态势就形成了。
合纵趋势的出现,引起了秦国的高度警觉。为防止齐楚魏合纵对秦国带来的威胁,张仪软硬兼施,极力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魏惠王后元十一年(前324年),他亲自率兵攻取魏的陕,作为进攻中原的基地,同时筑上郡塞,巩固上郡的防守,欲迫使魏国依附秦国。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又与齐楚两国大臣举行蘖桑会盟,拉拢齐楚,从而破解了三国合纵。
在这种形势下,公孙衍为了合纵,于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五国相王”。 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要联合各国,与秦国对抗,但效果不佳。
同年(前323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依附楚国,要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派昭阳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个邑。 一说楚魏襄陵之战的魏军主将即公孙衍;另一说同时齐军也伐魏,公孙衍在承匡不敌齐军。这时韩国也趁机攻打魏国,公孙衍派人说服其退兵。
至此,五国君主虽互相称王,但是合纵抗秦的初衷却没有达成。
合纵攻秦
张仪相魏
魏惠王后元十三年(前322年),魏惠王由于惠施、公孙衍合纵策略的失败,不得不改用张仪的连横策略,改任张仪为魏国相邦。张仪把惠施逐走。
此时张仪实际上并相秦、魏,从而进一步推行他的连横策略,“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惠王却不肯听张仪而专一“事秦”,反而兼用公孙衍为将,欲牵制平衡朝中的合纵连横势力。 秦王得知后,怒而攻取魏的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迫使魏国屈服。 张仪的同党史举谗害公孙衍,公孙衍设计逐走了他。
魏惠王后元十四年(前321年),齐国约结燕、赵、楚孤立魏国,因公孙衍的离间而失败。
魏惠王后元十五年(前320年),秦国假道韩、魏向齐国进攻,齐威王派匡章应战,结果齐军大胜,秦军大败,是为桑丘之战。 这次战役使张仪“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的行动受到挫折,使公孙衍合纵的策略得以开展。
犀首相魏
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由于齐、楚两国要求驱逐张仪,加上魏国也派出使者到楚、赵、燕等国游说,争取合纵,于是张仪回秦,惠施回魏,公孙衍升任魏国相国。
同年(前319年)稍后,魏惠王去世。继位的魏襄王期望通过合纵,夺回被秦国侵占的河西、河东之地。
公孙衍出任魏国相邦之后,再度出使齐国 ,说服诸国与魏国合纵抗秦。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便推举楚怀王为纵长,发动“五国攻秦”。
除东方各国外,公孙衍还将秦国西方的小国义渠,也拉进了合纵伐秦同盟。公孙衍告诉义渠君,秦国和东方各国交战时,就会奉上重礼讨好义渠。与各国和平时,就会掠夺义渠。他希望义渠国君警惕这一点,不要被秦国所蒙蔽。后来,五国伐秦时,秦惠文王献上“文绣千匹、好女百人”与义渠修好。义渠君果如公孙衍所言,趁机发兵攻打秦国,在李帛大破秦军。
攻秦失利
这一次虽然名为五国攻秦,但实际在函谷关一路先行与秦国交战的,只有韩、赵、魏三国。秦出兵反击,结果联军战败,魏国有半数伤亡,损失惨重。魏国因此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
次年,即魏襄王二年(前317年),秦国派樗里疾乘胜攻打韩国,在修鱼击败韩、赵联军,斩首八万余。 同时齐国也与宋国一起也进攻魏国,在观泽(一作观津)击败魏、赵联军。“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出任韩相
魏襄王二年(前317年),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魏襄王为争取齐国支持,重用客卿田需。田需与公孙衍不和。 当时公孙衍与大臣张寿有宿怨,田需就暗中刺杀了张寿,让魏襄王以为是公孙衍所为,责备公孙衍。
魏襄王因听信田需的谗言,不再信任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只能离开魏国、准备到韩国去。临行前,他说服魏襄王请齐国公子田文(孟尝君)来魏国当相邦,随后自己去韩国当了相邦。 这样,公孙衍为韩国相邦,田文为魏国相邦,而且取得齐国国相田婴的支持,合纵的形势又好转了。公孙衍可说是合纵的首创者,田文是公孙衍的合作者和继任者,就是从参与这次合纵开始的。但是这次合纵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韩宣惠王十八年(魏襄王四年,前315年),秦向韩的中原地区进攻,战于浊泽(一作浊潢,今河南长葛西北)。主张和秦连横的韩国大臣公仲朋,建议割地讲和,与秦国一起伐楚。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则听从谋士陈轸的建议,佯装出兵救韩。韩王信以为真,取消了入秦求和的计划。秦王大怒,下令向韩国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两军相持一年多,至韩宣惠王十九年(魏襄王五年,前314年),楚的救兵不到,秦大败韩军于岸门(今河南许昌西北,正当浊泽西南)。这是公孙衍合纵的又一次大败,打得他临阵逃走了。
三任魏将
在岸门之战后,公孙衍合纵的战略受挫。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秦国攻取魏的焦和曲沃,迫使韩魏向其屈服,韩国把太子仓入质于秦。次年,魏秦会盟,魏襄王按照秦惠文王的意见,立了亲秦的公子政为太子。于是张仪所主持的秦和韩、魏连横的形势再度出现,张仪“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策略就再度推行。
在韩国放弃合纵后,公孙衍不得不回到魏国,继续担任魏将。这时魏国的相国是田需,与公孙衍有宿怨,而魏襄王再次兼用两位大臣。于是田需派苏代劝说魏襄王信重田需,提防田文、公孙衍。 公孙衍则派季子给自己说情,劝魏襄王弃用田需。
魏襄王七年至八年(前312年–311年),秦、魏、韩与楚、齐之间爆发丹阳蓝田之战,结果秦、魏、韩取得大胜。
魏襄王九年(前310年),魏相田需去世。楚相昭鱼担心张仪、公孙衍、田文中将有一人相魏,例如公孙衍相魏将亲近韩国,对楚国不利,因此就支持魏王任用魏太子魏遫(魏昭王)为相。
晚年卒魏
一说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魏襄王八年,前311年)或稍后,公孙衍曾再次西入秦为官。他先是联合甘茂、樗里疾等人排挤走了张仪 ,后又与甘茂发生矛盾。约秦武王三年(魏襄王十一年,前308年),秦武王曾想任公孙衍为秦相,但由于甘茂(一说樗里疾 )诬陷公孙衍泄露了与秦王的谈话,秦武王很生气,便驱逐公孙衍。 但公孙衍并未就此离秦,在宜阳之战相持阶段,他与樗里疾一同谗害甘茂,并在秦昭王元年(魏襄王十三年,前306年)仍在秦国从事秦魏联合的工作。 但杨宽分析相关材料,认为公孙衍并未二次入秦;他指出一些策文与事实不符、为拟托之作,另一些策文则是因字音相近将公孙显(公孙郝)错误记作了公孙衍。
此后,公孙衍回到魏国为官。魏昭王三年(前293年)伊阙之战后,魏昭王让年迈的公孙衍出使秦国,卑辞割地求和。
其后公孙衍事迹未见学界采信的史书记载(详见人物争议)。
外交
公孙衍在战国首先提出“合纵”的概念,他的合纵和张仪的连横共同拉开了合纵连横的序幕。他的外交活动包括:在徐州相王时期提出“阳与齐而阴结于楚”的军事外交策略,改善魏与齐、楚之间的关系;在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活动,以积极推进合纵抗秦的军事外交策略的全面实施;在魏惠王后元十四年(前321年)破坏齐与燕、赵、楚之间密谋外魏的计划;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相魏,并在次年发动一场五国合纵伐秦军事行动;在魏襄王四年(前315年)担任韩相,并与魏相田文再谋合纵军事外交活动,后以岸门之战的失利告终。
公孙衍首倡的合纵虽然失败了,但影响是深远的。在公孙衍的邀请下,孟尝君田文成为合纵的合作者和继任者,在他身后继续合纵活动。 后来又有苏秦等人继续谋划发动五国合纵伐秦的军事行动。
军事
公孙衍在担任将领和组织合纵的过程中,曾多次领兵征战。其主要军事活动包括:
秦惠文王五年至七年(魏惠王后元二年至四年,前333年至前331年),担任秦将,在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军,帮助秦国攻取河西郡;
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担任魏将,在陉山之战中击败楚军;
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作为魏将,联合齐军攻取赵的平邑、新城;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在楚魏襄陵之战中不敌楚军,丢失了八个邑;
魏襄王元年(前318年),担任魏相,发动五国合纵伐秦,但失利退兵。
韩宣惠王十八年至十九年(魏襄王四年至五年,前315年至前314年),担任韩相,在岸门之战中被秦军大败。
孟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韩非: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
刘向: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纵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司马迁:陈轸挟权,犀首骋欲。如何三晋,继有斯德。
曾国藩:当孟子之时,苏秦、张仪、公孙衍辈,有排山倒海、飞沙走石之势,而孟子能不为所摇。真豪杰之士,足以振历百世者矣。
公孙衍在张仪相魏掌权后,郁郁不得志,终日饮酒。陈轸路过魏国,拜访公孙衍,询问他为何喜好饮酒,公孙衍回答是自己无事可做的缘故。于是陈轸为公孙衍出谋划策,让公孙衍出使楚、赵、燕等国,在各国支持下升任魏国相国,发起合纵攻秦的活动。
主君:魏惠王、秦惠文王、魏襄王、韩宣惠王、魏昭王
合纵领袖
旧说苏秦和张仪为同时期的政敌,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彼此抗衡。这种说法在汉初便存在,到汉武帝时期已经风行,诸如《史记》《战国策》都作此记载,因而后世史学家如司马贞、司马光、诸祖耿亦从此说。
清末民国以来,随着新史学的发展和对《竹书纪年》的再审视,学界开始出现不同见解,唐兰、徐中舒率先提出苏秦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周赧王三年至三十一年(前312-284年),与张仪并非同时。1973年马王堆《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进一步佐证了后一种说法,目前包括杨宽、马雍、林剑鸣、罗独修在内的绝大多数学者都达成共识:苏秦年辈晚于张仪,但因纵横之士伪托之作众多,即司马迁所谓“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古史文本出现了混淆,误以为苏秦与张仪相抗;其实,与张仪对抗的主要人物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倡始者。 但也有个别学者如晁福林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在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发动五国攻秦的人是苏代等。
晚年事迹
由于战国游说策文真伪混杂,公孙衍在田需去世后的事迹争议众多。
首先是周赧王五年(前310年)左右公孙衍是否二次入秦之事。《战国策·秦策》《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均有此类记载,称公孙衍入秦后与张仪、甘茂相互倾轧争斗。 杨宽、黎明昌否认了此说,认为这些策文有的是拟托之作,有的则是将秦昭襄王朝中的公孙郝错误写作公孙衍,造成同一事的人物记载有公孙衍和公孙郝两种说法。 但也有人采信此说。
其二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伊阙之战时公孙衍是否使秦求和之事。 杨宽采信了这一事迹 ,但吴师道、林俞学认为此公孙衍距彼公孙衍活动年代相去甚远,应非同一人,而是有两个同名的公孙衍。
其三是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齐灭宋之前公孙衍游说奉阳君李兑一事。 因此年与公孙衍主要活动年代相去极远,对此处的质疑声最多。何清谷采信此处记载无误就是公孙衍,杨宽认为此处的公孙衍是公孙弘之误,吴师道、林俞学认为这是另一位同名的公孙衍,徐中舒、黎明昌则认为此处的公孙衍是苏秦之误。
最后是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年)《魏世家》中有人游说魏相的记载,《战国策》误将此人记作公孙衍。因此年与公孙衍活动时期相差近一个世纪,此人不是公孙衍并无争议。
人物结局
公孙衍与魏国大臣田需、张寿都不和。《韩非子·内储说下·经三》记载,田需暗杀张寿嫁祸公孙衍以后,魏襄王以为是公孙衍所为,就“诛之”。吕祖谦《大事记》据此说“衍去秦后,终为魏所杀”,不确。“诛”在古文中有责备、谴责的意思,此“诛”不一定是杀。况且《韩非子》同篇上文亦提到“陈需杀张寿而犀首走”,正与《战国策·魏策二》中公孙衍被田需排挤被迫离开魏国出任韩相的说法相印证。公孙衍出任韩相后,仍有较多活动记载,可见他并未被魏王所杀。
文学形象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九回至第九十二回有公孙衍的事迹。
影视形象
2012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姚橹饰演公孙衍
2015年电视剧《芈月传》曹卫宇饰演公孙衍
2019年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陈彬饰演公孙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