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陵萧氏 编辑
兰陵萧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兰陵萧氏是开基于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的望族 ,起自两晋时期,永嘉之乱南迁之时,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今镇江市丹阳市一带,并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故仍以兰陵萧氏相称。
兰陵萧氏本为北来次等士族 ,在南朝刘宋时期以军功起家,其后家族子弟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个朝代,从此成为南朝高门,唐代时出了十个宰相(皇舅房宰相1位,齐梁房宰相9位。其中齐梁房宰相中有8位出自昭明太子萧统一系),一直至五代十国时才与天下世家走向衰落。唐朝人柳芳将其列为南朝“四大侨望”之一。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萧梁旧臣、北周著名诗人庾信誉之为“派别天潢,支分若木”,大文豪苏东坡也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中文名:兰陵萧氏
类型:中国古代著名门阀家族
兴起:刘宋时期
郡望:兰陵郡、南兰陵郡
特点:“两朝天子”
世系攀附
与中古时代许多传统的文化士族相比,兰陵萧氏兴起于南朝中后期,是典型的“晚出门户”。在重视门第的社会风尚下,萧氏统治者深感羞愧。于是,他们在取得齐、梁二代统治地位后,不断修订、完善自己家族的谱牒与世系。《南齐书》与《梁书》都将南渡之前的兰陵萧氏谱系直追至汉代的萧何、萧望之等,且代代相延,毫无缺漏,最令人生疑,这显然是《南齐书》作者萧子显及其同时代人的编造。六朝时代,世家大族无不修定谱牒,这是当时普遍的社会风尚。南朝时期,随着兰陵萧氏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他们自然要追溯其家族的渊源,攀附历史上的名流盛族,西汉的萧何、萧望之为世所公认之名臣,于是萧氏追为祖先,这是很自然的事。
根据汉代以来史籍的相关记载,可以肯定这不是事实。查考《汉书》卷三九《萧何传》,载其“沛人也”,卷七八《萧望之传》,则载其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可见萧何与萧望之二人籍贯不同,但《南齐书》载萧望之为萧何六世孙,显然与《汉书》所载矛盾,明显缺乏依据。《汉书》的作者班固等生活于两汉之际,对当时重要人物的血缘关系与家世传承应当是很清楚的,如果萧望之为萧何之后,相信他不会漏载。
学者考证
对此,唐初学者颜师古在《汉书·萧望之传》中有注云:“近代谱谍妄相托附,乃云望之萧何之后,追次昭穆,流俗学者共祖述焉。但侯汉室宗臣,功高位重,子孙胤绪具详表、传。长倩巨儒达学,名节并隆,博学古今,能言其祖。市朝未变,年载非遥,长老所传,耳目相接,若其实承何后,史传宁得弗详?《汉书》既不叙论,后人焉所取信?不然之事,断可识矣。”确实,如果萧望之真的为萧何之后,《汉书》会失载吗?这是不可能的。颜师古据此指出南朝以来“谱谍妄相托附”的情况,可谓一针见血。
班固之后,东汉中后期的著名学者王符在所著《潜夫论·志姓氏篇》中述及萧氏云:“及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陶氏、繁氏、骑氏、饥氏、樊氏、荼氏,皆殷氏旧姓也。汉兴,相国萧何封侯,本沛人,今长陵萧其后也。前将军萧望之,东海、杜陵萧其后也。”王符是一个很严谨的人,这里专门叙述当时各姓氏之渊源与传承,特别对萧何、萧望之这样的名流,自然应仔细考察,如果其间存在血缘关系,无论如何不会失载。但从其所述看,萧何子孙长期居于关中之“长陵”,直到东汉也未返沛,当然也不可能移居东海兰陵了。至于萧望之,其后人则居于杜陵,也没有记载其后人返归东海。不仅萧何、萧望之二人籍贯不同,且其子孙分别居于关中长陵、杜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家乡后代的繁衍,实际上也与他们很疏远了。因此,从班固与王符的记载看,东汉的史家明确将萧何与萧望之分为两个族支,绝对不会因为他们都姓萧而混为一家,更没有为他们编排传承的世系。
其实,对南朝萧氏皇族人物及其附庸的这种伪造家族世系的情况,当时人也并非全都相信,在齐、梁统治下的人多如此说,即所谓“流俗学者共祖述焉”,主要是出于“讲政治”的心理,内心里其实也未必相信。至于不受齐、梁统治的北朝史家,则根本不相信这一胡说八道,如同时代北齐的史家魏收修《魏书》,他在卷九八《岛夷萧道成传》和《岛夷萧衍传》中明确说二人“晋陵武进楚也”,根本不追述其家族的“光辉”历史。唐代史家李延寿修撰《南史》,他在该书卷四《齐本纪上》中叙述萧道成家世云:“……姓萧氏。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里,晋元康元年,惠帝分东海郡为兰陵,故复为兰陵郡人。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更为南兰陵人也。”同书卷六《梁本纪上》叙述梁武帝家世亦云:“……南兰陵中都里人,姓萧氏,与齐同承淮阴令整。整生皇高祖……”,这里叙述齐、梁世系都追溯至萧整,对齐、梁自编的谱牒根本不予理会。
李延寿在《南史·齐本纪上》末的论中明确指出:“据齐、梁纪录,并云出自萧何,又编御史大夫望之以为先祖之次。案何及望之于汉俱为勋德,而望之本传不有此陈,齐典所书,便乖实录。近秘书监颜师古博考经籍,注解《汉书》,已正其非,今随而改削云。”他认为《南齐书》、《梁书》所叙萧氏早期世系追溯萧何、萧望之为祖先,于史无据,“便乖实录”,他赞同颜师古的论断,于是“随而改削”。由颜师古与李延寿的看法,可见唐代严肃的史家对南朝所编造的萧氏早期谱系皆持否定的态度。
不仅如此,直到清代,仍有严肃的考据史家对齐、梁的谱牒提出质疑,斥为虚妄。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五五“萧氏世系”条中便指出:“齐、梁二书言汉相国萧何至太傅望之,望之至整,姓名爵里历历分明,不知《汉书》望之传但云东海兰陵人,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不言何后,望之子育,自称杜陵男子,何得如《齐》、《梁书》言世居东海兰陵直至整方渡江居武进为南兰陵人邪?颜师古已斥其非也矣。然则《齐》、《梁书》叙萧氏谱系附会错谬正多。”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史部有关《南史》的一则札记也说:“《南齐书·高帝纪》、《梁书·武帝纪》皆载系出萧何,何子定侯延,延至五世为望之,小颜《汉书注》已纠其妄,其伪撰固不待言。”可见,唐宋以降的严肃学者,多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根本不相信南朝萧氏编造的出自萧何之后的谱牒。
后世影响
当然,南朝萧氏自我编造的谱系的影响并未因历代学者的斥责而汰除,其流传甚广,影响很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述萧氏的谱系基本上因袭了齐、梁之旧,《新唐书》的这一萧氏世系更为荒诞离谱,曹道衡先生将其与《汉书·萧何传》比照后指出:“这里所说的萧何后裔,与《汉书·萧何传》有很大出入。据《汉书》说,萧何的长子叫萧禄,嗣位后死,无子。后来吕后立其弟萧延为筑阳侯,文帝时改为酂侯。延死,子萧遗继位,死后又无子,复以弟萧则继位,以罪免。景帝时,又封则弟萧嘉为武阳侯。这说明《新唐书》所说的世系,完全不合事实。萧遗、萧则明明是萧何的孙子,而误以为是萧何之子。萧何的少子萧延至少有三个儿子,而《新唐书》却说仅遗、则二人。至于《新唐书》所说的萧彪,《汉书·萧何传》与《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均无其名。据说萧彪始迁至兰陵,《汉书·萧何传》和《萧望之传》均无记载,……而且《新唐书》所说的萧氏世系,又与《南齐书》和《梁书》分歧甚大,显然是入唐以后萧氏的后人因为《南齐书》与《梁书》的记载已遭颜、李二人的批评,而另编新谱。但这位编造者比他的前辈更不高明,因为照齐梁人的说法,还可以说萧彪是萧遗、萧则的兄弟,因为萧延究竟有几个儿子,还是无从确考的。至于这位编造者则连《汉书》也没有查过,其不足征信是显然的。”
众所周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后世影响很大,但经曹先生如此揭发,可见其所述兰陵萧氏两晋之前的谱系完全是胡编乱造,根本不可征信。
梁武帝
“两朝天子”。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南朝的齐王朝与梁王朝,都是这一个家族建立。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写道:“唐之世家,自以荥阳郑氏、河东裴氏、京兆韦氏、赵郡李氏、兰陵萧氏、博陵崔氏六族为最。”这六个姓氏中,博崔赵李荥郑位居四姓;京兆韦氏、河东裴氏亦为关中四姓,地位毋庸置疑,唯独兰陵萧氏是北方士族心目中地位稍次的南朝侨姓。南朝四大侨姓中的王、谢、袁入唐后均不显,兰陵萧氏可谓硕果仅存,但它竟能与四姓并列,这便是一个颇值得注意的问题。
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可以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兰陵萧氏在唐朝的宰相有10人,其中齐梁一房即占了8人,他们几乎全部出于这一房的同一支,且一直从唐初一直延续到唐末。如果将兰陵萧氏宰相10人这个数据拿出来比较,它要排到河东裴氏、赵郡李氏、京兆韦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宗室李氏、清河崔氏、弘农杨氏、荥阳郑氏之后,但是若与兰陵萧氏齐梁一房宰相8人相比较,则无论四姓还是关中郡姓,没有一个房支可以与之媲美。根据世系表,这一支可追溯至梁武帝萧衍,不过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昭明太子萧统。昭明太子先于梁武帝去世,梁武帝死后,昭明太子这一系未能获得继承权。昭明太子之子萧詧后占据襄阳依附于西魏以同江陵的梁元帝对抗。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西魏柱国大将军于谨帮助萧詧袭破江陵后,萧詧成为了傀儡皇帝,其孙萧琮在隋文帝时入长安,梁国废。虽然梁的江陵政权只是一个附庸,但是无论周还是隋对其都相当礼遇。萧詧子萧岿因在周隋换代之际倒向了杨坚而深得杨坚的信任。当时的晋王杨广纳萧岿女为妃,他登基后,册封萧氏为皇后,兰陵萧氏于是一跃成为外戚,“诸萧昆弟布列朝廷”(《隋书·外戚列传》)。除了皇室,兰陵萧氏的这一支的婚姻关系还包括当时的一些贵戚。从《北史·萧琮传》可以看到,侯莫陈氏、钳耳氏这些胡族勋贵都是萧琮的姻亲;初唐宰相、萧琮的兄弟萧瑀也娶独孤氏为妻,李渊因而呼之“萧郎”(《旧唐书·萧瑀传》)。皇族杨氏、侯莫陈氏、独孤氏都是关陇集团的核心家族,由此可见兰陵萧氏在入隋后已一步步融入到关陇集团中,它在唐朝的地位,可能与这一点有关。
萧瑀在隋末动乱中归附李渊,在武德、贞观两朝都担任过宰相,但他的子孙中没有再出过宰相。倒是其兄子萧钧一支人物繁盛。萧钧之孙萧嵩相玄宗,且出将入相,有功于河西。萧嵩子萧华相肃宗,萧华有两个孙子都是宰相,一为穆宗初的宰相萧俯,另一为僖宗时期宰相萧仿。萧嵩的另一子萧衡官至太仆卿,其子萧复相德宗,复孙萧置相懿宗,置子萧遘相僖宗。以上八位宰相中,瑀、华、俯、仿、复、遘均有刚直鲠正之名。如此人物如此家风,故《新唐书·萧瑀传》末赞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兰陵萧氏群像图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寓晋陵武进(今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晋于此地侨置兰陵郡,称南兰陵,故萧氏遂为南兰陵人。从萧整五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诗人。可谓满门文武相兼,人才济济。在南朝萧氏共掌国一百一十二年,历齐、梁(西梁)两朝。《新唐书》载: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在唐朝萧氏更是拜相者达10人,萧岿一支更是有八人入相,即史称“八叶宰相”。另萧懿一支有一人为相,皇舅房有萧至忠。故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萧梁旧臣、北周著名诗人庾信誉之为“派别天潢,支分若木”,就连大文豪苏东坡也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齐梁诸帝二十一位天子。
与王、谢、袁并称为四大侨望,即南朝四大望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并称:。西梁灭亡后,因萧皇后之故,兰陵萧氏成为隋朝外戚,满门显著。
皇帝
兰陵萧氏皇帝表 | ||||
序号 | 谥号 | 姓名 | 简介 | |
01 | 太祖 | 高皇帝 | 萧道成 | 字绍伯,南齐开国皇帝。 |
02 | 世祖 | 武皇帝 | 字宣远,南齐第二位皇帝。 | |
03 | —— | —— | 字元尚,南齐第三位皇帝。 | |
04 | —— | 恭王 | 字季尚,南齐第四位皇帝。 | |
05 | 高宗 | 明皇帝 | 字景栖,南齐第五位皇帝。 | |
06 | —— | 炀侯 | 字智藏,南齐第六位皇帝。 | |
07 | —— | 和皇帝 | 字智昭,南齐末代皇帝。 | |
08 | —— | —— | 字智亮,魏末齐国皇帝。 | |
09 | 高祖 | 武皇帝 | 萧衍 | 字叔达,南梁开国皇帝。 |
10 | —— | —— | 萧正德 | 字公和,南梁第二位皇帝。 |
11 | 太宗 | 简文皇帝 | 字世缵,南梁第三位皇帝。 | |
12 | —— | —— | 字元吉,南梁第四位皇帝。 | |
13 | —— | 贞献王 | 字世询,南梁第五位皇帝。 | |
14 | 世祖 | 孝元皇帝 | 萧绎 | 字世诚,南梁第六位皇帝。 |
15 | —— | 闵皇帝 | 字靖通,南梁第七位皇帝。 | |
16 | —— | 敬皇帝 | 字慧相,南梁第八位皇帝。 | |
17 | —— | —— | 萧庄 | 字不详,南梁末代皇帝。 |
18 | 中宗 | 宣皇帝 | 萧詧 | 字理孙,西梁开国皇帝。 |
19 | 世宗 | 孝明皇帝 | 萧岿 | 字仁远,西梁第二位皇帝。 |
20 | —— | 孝靖皇帝 | 萧琮 | 字温文,西梁末代皇帝。 |
21 | —— | —— | 萧铣 | 字不详,隋末梁国皇帝。 |
宰相
兰陵萧氏宰相表 | |||
序号 | 爵位 | 姓名 | 简介 |
01 | 封阳县侯 | 萧思话 | 字不详,相宋孝武帝。 |
02 | 安陆郡王 | 萧缅 | 字景业,相宋后废帝。 |
03 | 齐王 | 萧道成 | 字绍伯,相宋后废帝、宋顺帝。 |
04 | 豫章郡王 | 萧嶷 | 字宣俨,相齐高帝、齐武帝。 |
05 | 安成郡王 | 萧暠 | 字宣曜,相齐高帝、齐武帝。 |
06 | 武陵郡王 | 萧晔 | 字宣照,相齐武帝。 |
07 | 竟陵郡王 | 萧子良 | 字云英,相齐武帝、郁林王。 |
08 | 宣城郡王 | 萧鸾 | 字景栖,相郁林王、海陵恭王。 |
09 | 鄱阳郡王 | 萧锵 | 字宣韶,相郁林王、海陵恭王。 |
10 | 桂阳郡王 | 萧铄 | 字宣朗,相郁林王。 |
11 | 晋安郡王 | 萧子懋 | 字云昌,相海陵恭王。 |
12 | 西阳郡王 | 萧子明 | 字云光,相海陵恭王。 |
13 | 衡阳郡王 | 萧钧 | 字宣礼,相海陵恭王。 |
14 | 河东郡王 | 萧铉 | 字宣胤,相海陵恭王、齐明帝。 |
15 | 桂阳郡王 | 萧昭粲 | 字不详,相齐明帝、东昏炀侯。 |
16 | 临汝县公 | 萧坦之 | 字君平,相东昏炀侯。 |
17 | 建安县子 | 萧惠休 | 字不详,相东昏炀侯。 |
18 | 始安郡王 | 萧遥光 | 字元晖,相东昏炀侯。 |
19 | 长沙郡王 | 萧懿 | 字元达,相东昏炀侯。 |
20 | 巴东郡公 | 萧颖胄 | 字云长,相齐和帝。 |
21 | 梁王 | 萧衍 | 字叔达,相齐和帝。 |
22 | 安成郡王 | 萧秀 | 字彦达,相梁武帝。 |
23 | 始兴郡王 | 萧憺 | 字僧达,相梁武帝。 |
24 | 临川郡王 | 萧宏 | 字宣达,相梁武帝。 |
25 | 南平郡王 | 萧伟 | 字文达,相梁武帝。 |
26 | 邵陵郡王 | 萧纶 | 字世调,相梁武帝。 |
27 | 西昌县侯 | 萧渊藻 | 字靖艺,相梁武帝。 |
28 | 南康郡王 | 萧会理 | 字长才,相梁简文帝。 |
29 | 南平郡王 | 萧恪 | 字敬则,相梁简文帝、梁元帝。 |
30 | 齐王 | 萧宝夤 | 字智亮,相魏孝明帝。 |
31 | 梁公 | 萧琮 | 字温文,相隋炀帝。 |
32 | 萧瑀 | 字时文,相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 | |
33 | 酂国公 | 萧至忠 | 字不详,相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 |
34 | 徐国公 | 萧嵩 | 字不详,相唐玄宗。 |
35 | 徐国公 | 萧华 | 字不详,相唐肃宗。 |
36 | 徐国公 | 萧复 | 字履初,相唐德宗。 |
37 | 徐国公 | 萧俛 | 字思谦,相唐宪宗、唐穆宗。 |
38 | 彭城县男 | 萧邺 | 字启之,相唐宣宗、唐懿宗。 |
39 | —— | 萧寘 | 字不详,相唐懿宗。 |
40 | 兰陵郡侯 | 萧仿 | 字思道,相唐懿宗、唐僖宗。 |
41 | 楚国公 | 萧遘 | 字得圣,相唐僖宗。 |
42 | 兰陵县伯 | 萧顷 | 字子澄,相梁末帝。 |
萧氏迁徙图
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其中以南兰陵为基点,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区。宋元明清时期,萧姓南迁。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 成为中国大姓。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