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博物院 编辑
湖南博物院(Hunan Museum)(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是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的正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今馆址为其新馆,启用于2017年11月29日,2022年7月30日由湖南省博物馆更名为湖南博物院 ,总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1万平方米 。
据2020年4月博物馆官网显示,湖南博物院有展厅面积为2.7万平方米,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湖南博物院共设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展览,定期举行特别展览和交流展览 。2008年5月18日,湖南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8年10月11日,湖南省博物馆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
2024年5月17日,湖南博物院首次公开发布“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分别为年龄约35岁的全身坐姿版和50岁左右的头部形象。
中文名:湖南博物院
外文名:Hunan Museum
地理位置: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
类别: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
景点级别:AAAA级
投用时间:2017年11月29日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
门票价格:免费
馆藏精品:素纱襌衣、T型帛画、辛追、豕形猪尊
建筑面积:91000 m²
机构规格:正处级
主管部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清朝时期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郴州学会组建郴州学会博物院,后因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夭折。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经湖南巡抚赵尔巽倡导,士绅梁焕奎、龙绂瑞等筹款,在省垣再次兴办一所博物馆,与图书馆、教育馆合署,全称为“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主要陈列人体和动物模型,开馆约一年,后教育博物馆部分被撤销 。
民国时期
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二十四日,湖南省教育会博物馆开馆。
民国十六年(1927年),湖南省教育会博物馆正式定名为“湖南省立博物馆”
民国十九年(1930年),湖南省立博物馆毁于战火,后再未恢复 。
新中国时期
湖南省博物馆旧馆
1951年3月,湖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在长沙留芳岭的百琴园挂牌成立。
1956年,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西北的烈士公园建成开馆。以建设“地志性博物馆”为目标,开展了对能反映湖南历史、文化、民俗、艺术、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文物与标本的征集与展示工作,举办了“湖南矿产资源”、“湖南农业资源”、“湖南手工艺品”、“湖南楚文物”等六大展览。
1972年至1974年,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湖南省博物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千件精美的文物和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的发现与出土,使湖南省博物馆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并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支持。
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建造了建筑面积为3510平方米的新仓库(后改造成保护与展示并用的场所),在保护和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方面发挥了近三十年的关键作用。
1971年,湖南省博物馆将馆藏的矿物之类标本拨给了湖南省地质局,1979年将馆藏动植物标本借给了长沙市第一中学,至此,湖南省博物馆从建馆之初的自然、历史类收藏展示并重,逐渐向以历史类收藏和展示为主的转变。
1999年,由国家和湖南省财政共同投入1.2亿元新建的新陈列大楼竣工,新陈列大楼的建设是世纪之交湖南省博物馆发展的新起点,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2008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馆正式实施免费开放。
2009年12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决策实施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2010年5月31日,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得到省发改委批复立项。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概念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和评选工作顺利完成,日本矶崎新工作室和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团队成为中标单位。
2011年7月4日,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开工仪式隆重举行,省博物馆进入“边建设、边开放”阶段。
2012年5月25日,湖南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工程投资总概算约8.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8.3万平方米。
2012年6月18日,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工程进入建设阶段,博物馆旧馆暂停对外开放服务。
2017年11月29日,湖南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
2020年,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原湖南省博物馆被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纳入“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序列,成为湖南省第一个文博类科研事业单位。
2022年7月30日,湖南省博物馆正式更名为湖南博物院 。
2022年,湖南博物院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签署《湖南博物院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合作框架协议》,持续为马王堆艺术的研究和展示提供前沿学术支撑,进一步发掘马王堆生命艺术的内涵,将马王堆艺术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
2022年10月,湖南博物院成功获批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湖南省内文博行业第一家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23年3月,湖南博物院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及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共建湖南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2023年4月,湖南博物院数字实验室设立。
2023年8月,湖南博物院与湖南师范大学共同申报产教融合类型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获批立项。
2024年5月18日上午,《博物馆建设(二)》特种邮票首发仪式在湖南博物院举行。据悉,特种邮票一套5枚,其中第四枚为湖南博物院,全套邮票面值6.00元,计划发行670万套。
旧馆
综述
湖南博物院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达27265平方米,文物保管、保护区域面积14550平方米 。
湖南博物院设“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和青铜、陶瓷、书画、工艺4个专题展馆 。
二层
三层
四层
基本展览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位于湖南博物院3楼展厅,面积5243.8平方米,分为序厅及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 。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位于湖南博物院2楼展厅,从“湖南人”第一人称的自身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分别向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即第一部分“家园”;湖南生活着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即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湖南人如何获取生活资源,即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生活习俗,即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湖南人的精神气质,即第五部分“湘魂” 。
湖南人陈列
特别展览
综述
湖南博物院自2010年7月10日开始设置特别展览,至2022年6月8日,已先后举办了64次特展,分别是草原牧歌—契丹文物精华展、丹青艺事越千年──天津博物馆藏宋元明清绘画精品展、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15世纪-20世纪、银饰之美——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苗族银饰展、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三届艺术长沙、佛光里的神秘西藏、美洲原住民:玛雅、印加和北美土著、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展、第四届艺术长沙双年展、复兴的铜器艺术、托斯卡纳的光与影、晶火传奇——欧洲玻璃艺术珍品展、欧洲先锋·恩特林顿博物馆20世纪藏品鉴赏、御窑密码——明代皇家瓷器特展、汽车摄影:美国的车文化、北美洲原住民艺术展、大师之外的大师——19世纪欧洲古典写实油画展、食洋而化 风神独韵——关良一百一十五周年诞辰特展、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潇湘情怀 ——湖南现代名家绘画作品展、翰墨铸情——邬邦生书画作品展、齐白石:中国的毕加索、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兴来笔下生烟霞——黄定初绘画作品暨捐赠作品展、“未来-我来”国际少儿绘画展、九天花雨——柯桐枝花鸟画作品展、芥舟楫痕——刘鸿洲画展、欢无极——杨福音的绘画艺术、法老·诸神·木乃伊 ——古埃及文物特展、风筝不断线——走进吴冠中的绘画世界、来自阿富汗的国宝、藏海拾贝——湖南民间收藏精品(明清以来)展、颜家龙邹传安先生捐赠书画作品展、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楚骚回响——刘一原水墨艺术展、归真——张继陶现代陶艺作品展、大爱·大美——徐悲鸿与周令钊、戴泽艺术成就展、新时代的中国:创新湖南 融入世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发展成就专题展、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经验与策略——2019第七届“艺术长沙”等特展、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500年、秘鲁古代文明展——探寻印加帝国的源流、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烟云尽态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展、方力钧版画、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众流归海——明清时期的人物图像与文化融合、醉·湘西——山水人文影像展、美俗于斯——木雕里的桃源印象、王门艺事——王闿运和他的弟子们、芳草之地 红满潇湘——馆藏革命文物专题展、我们亚洲——亚细亚古代文明展、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欧洲盛宴——英国V&A博物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花魂鸟魄——邹传安艺术与文献展 。
湖南博物院
至纯至美——湖南省博物馆藏单色釉瓷器展
至纯至美——湖南省博物馆藏单色釉瓷器展于2021年12月30日至2023年12月30日展出,位于湖南博物院三楼陶瓷厅。从古至今,单色釉瓷一直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品类,代表了中国最传统的审美观念。纯净素雅的单色釉瓷,深受中国古代皇家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睐。
单色釉瓷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才形成今天色彩斑斓的局面。东汉时期,中国南方创烧出成熟青瓷、褐瓷和早期白瓷。随后,白瓷技艺断裂,黑瓷在褐瓷基础上创烧,青瓷蓬勃发展,并在南朝晚期传入北方。北方改进青瓷技术创烧成熟白瓷,逐渐形成隋唐时期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唐代还出现了绿釉、黄釉、红釉瓷,其后绿釉持续发展,黄釉技艺断裂,直至明代发展出新的黄釉工艺。红釉为偶然烧成,元代才掌握烧造技术。明清时期,单色釉瓷器迎来发展高峰期,釉色品种层出不穷。
纵观单色釉瓷的发展史,烧制技艺有传承创新,有倒退断裂,过程复杂曲折,体现了中国制瓷工匠推动釉色演进的智慧与艰辛。至纯至美的釉光里,闪烁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和辉煌 。
至纯至美——湖南省博物馆藏单色釉瓷器展
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
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位于湖南博物院三楼专题展厅,湖南博物院收藏有五十三张古琴,其出土或斫制年代自西汉至民国,前后延续两千余年。“古琴”原名“琴”,又称“七弦琴”、“瑶琴”等,在古代备受文人推崇,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2003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湘楚大地作为古琴的故乡,其琴风琴事源远流长。舜作古琴,歌《南风》而天下治。南宋琴家郭沔曾移居衡山谱写《潇湘水云》。朱熹、张栻、王夫之、左宗棠等贤哲传扬礼教、以琴治心,为潇湘古琴增添了文化内涵。彭祉卿、杨宗稷、顾梅羹、查阜西、李静等近现代琴家都曾在湖南从事琴学活动 。
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
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展
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展于2022年7月28日至2022年10月30日展出,位于湖南博物院一楼特展一厅,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物展览展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展。音乐是文明的先声,滋养着人类的童年,承载着民族的未来。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洞庭之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山川秀美,万物有灵,三湘四水亘古流淌,孕育了丰厚而独特的音乐文化。
六千多年前的澧阳平原,石哨、陶球、陶鼓声飘渺灵动,伴随着劳作的欢愉;沩水河畔,商周铜铙通鸣天地;汨罗江边,回响着屈原的悲怆高歌;乐舞百戏,汉晋时期的欢娱人生;胡风雅乐,隋唐宋元的盛世欢歌;乐以存志,浏阳古乐开礼乐文化新篇。
音乐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悠悠数千年光阴已远逝,这些在历史中沉默的音符,今天能否再被唤醒?听,湖湘之音——这最美丽的语言,或私语或齐鸣,或舒缓或急遽、或轻柔或浓烈,或深沉或悠远,诉说着湖湘先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呼唤 。
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展
无限佳丽——明清人物画中的文学与女性形象展
无限佳丽——明清人物画中的文学与女性形象展位于湖南博物院一楼特展二厅,于2022年6月23日至2022年10月30日展出。无限佳丽,佳丽无限。在明清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中,多少知名或不知名的丹青妙手,从引经据典到中体西用,从笔墨写照到留真传神,把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动人心魄的文学故事图绘于史。今天,她们穿越数百年世俗社会的成规习见与我们相遇……或许,画框内外,每一次的目光相接,都将赋予她们新的生命与意义 。
无限佳丽——明清人物画中的文学与女性形象展
湖南博物院建筑设计以“鼎盛洞庭”为创意源泉,从鼎的意象、气势和文化精神内涵入手,转化出湖南博物院的新馆建筑外形。同时,建筑顶部造型像水的结晶体,象征了三湘四水洞庭湖的凝固与升华,寓意着凝聚的湖湘文化,象征了环洞庭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对话,彰显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新馆建筑外观造型呈三殿式,总体布局对称、简练、统一、稳重,象征着湖南底蕴深厚的历史、创新开放的今天和崛起腾飞的未来,也寓意着湖南博物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肩负着传承创新的重任、引领湖南文博事业的未来发展 。
外景
文物综述
湖南博物院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 。
馆藏精品
黄纱地印花敷彩直裾式丝绵袍 西汉早期文物,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袖口宽28厘米,腰宽54厘米,为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 印花敷彩是用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在轻薄方孔纱组织的高级丝织品上,进行印染加工而成。 通幅印,绘20组变形藤本植物纹样,其枝蔓为印花,蓓蕾、花穗及叶子彩绘而成 。 | 黄纱地印花敷彩直裾式丝绵袍 |
大禾人面纹方鼎 商代晚期文物,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通高38.5厘米,约1958-1959年于宁乡县(今宁乡市)黄材镇胜溪村出土。 大禾人面纹方鼎颜色碧绿,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于底部,两耳直立,四柱状足,足上部有兽面纹,器身外表四周饰半浮雕的人面。 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有爪 。 | 大禾人面纹方鼎 |
“皿而全”铜方罍 商代(前1600-前1046年)文物,1919年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出土,通高88厘米,口长26.1厘米,口宽21.6厘米,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造型庄重高峻,被誉为“方罍之王”,是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器于1919年出土于桃源,器身曾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购回国入藏湖南博物院,得以盖身合一,完罍归湘 。 | “皿而全”铜方罍 |
皿方罍 湖南博物院藏 | 皿方罍 |
商代象纹铜铙 商代象纹铜铙,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今宁乡市)老粮仓师古寨山顶。通高70厘米、铣间宽46.2厘米,重67.25千克。 商代象纹铜铙颜色土褐,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左、中、右三边装饰有6只虎、6条鱼和11个乳钉。 商代的打击乐器,使用时器柄向下,而发声的铙体则向上,演奏时敲击口部,敲击起来声音宏亮 。 | 商代象纹铜铙 |
T形帛画 T形帛画的整个画面呈“T”形,上宽下窄,通长205厘米,顶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用三块单层的棕色细绢拼成。中间是一长条整幅的绢,长条上部两侧,则用对开的三分之一长度的绢缝合。帛画的顶端横裹着一根竹竿,画在单层上,上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都挂着用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总带。 1972年4月25日晚上,发掘人员在第四层内棺盖上,发现了一幅T形彩绘帛画,帛画色彩绚丽,内容丰富。从北京请来的王予专家连说此帛画价值连城。2000多年前的帛画,已经没有韧性,既不能卷起,又不能折叠,帛画的画幅大,要完整地揭取,难度较大。最后经过研究,还是将外层的朱漆棺盖盖好,到第二天再动手取起 。 | T形帛画 |
朱地彩绘棺 朱地彩绘棺在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棺之内,是套棺的第三层。朱地彩绘棺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 朱地彩绘棺通体内外髹朱漆。棺外表的朱漆地上,又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色调,彩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图像。每个面的纹饰图案都不相同,内容丰富,绘画技巧高超,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 | 朱地彩绘棺 |
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文物,1973年长沙子弹库1号墓出土。长37.5厘米,宽28厘米。 人物御龙帛画为丧葬中使用的“魂幡”,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画面正中绘头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长剑的男子,当为墓主人形象。其侧身立于龙身,头顶有一华盖;龙昂首卷尾,弓身成舟,舟尾立鹤(凤),舟旁有一鲤鱼随行。人物衣着的飘带、华盖的垂穗都表示了风动的方向,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幅“导引灵魂升天”图。这幅帛画被称为中国早期肖像画的杰出代表,人们将其与“人物龙凤帛画”一起并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 。 | 人物御龙帛画 |
黑地彩绘棺 黑地彩绘棺,在黑漆素棺和朱地彩绘棺之间,是套棺的第二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黑地彩绘棺内髹朱漆,外黑漆为地,用朱、白、黑、黄、绿等颜色,绘出流动奔放的云气,云气间有一百多个形态各异的动物和神怪穿插其间,组成了五十七幅内容不同的画面,这就是汉代云虚纹漆画的典型作品 。 | 黑地彩绘棺 |
商代豕形猪尊 商代豕形猪尊高40,长72厘米,于1981年在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船形山(今湘潭市雨湖区)出土。 湘潭九华出土的猪尊作野公猪形状,有盖,盖上捉手残缺,根据残存情况复原成凤鸟形。双眼直视,獠牙外露,两耳竖立,四肢粗壮,尾下垂。肘部前后各有一圆形管孔,经过尊腹,直通另一肘部。此管应是先铸,然后安装于豕尊范中铸造的。此器重达30多公斤,容积有13公升,盛满之后,一个人难以搬运,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安装此管的作用是便于人们搬运。猪尊的装饰也有特点,器身大面积用鳞甲纹,前后肘部饰夔龙纹 。 | 商代豕形猪尊 |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时期文物,长31、宽22.5厘米,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 人物龙凤帛画构图简洁而意境深远。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绘一龙一凤,凤引颈昂首、展翅向上,作奋爪迈进之态;龙头生双角、身躯蜿蜒,呈腾跃飞升之势;中层绘一高髻细腰、广袖长裙、合掌侧身而立的贵族女子,当为墓主人形象;下层绘一弯月状物或以为是引魂升天的独木灵舟。 帛画绘画以白描为主,间以单色平涂,其线条流畅舒展,形象勾勒形神兼备,尤其是龙、凤的动态渲染和人物的静态刻画,形成一驰一张的鲜明对比,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是中国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肖像画之一 。 | 人物龙凤帛画 |
素纱襌衣 曲裾素纱禅衣,西汉早期文物,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7厘米、腰宽48厘米,衣重48克,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椁室西边箱出土的一件竹箱内随葬了轪侯夫人辛追生前所喜爱的时装,其中2件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禅衣特别引人注目。其衣料为轻薄的没有染色的平纹方孔丝织物素纱,经测算,其用纱料约2.6平方米,如果除去较厚重的用作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每平方米衣料重仅12-13克 。 | 素纱襌衣 |
兰亭序 现藏湖南博物院的这卷原托名为褚遂良所书《兰亭序》,正文质地为绢本,黄褐色,亦称“黄绢本”,其纵24.5厘米、横65.6厘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印文已模糊不太清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墨宝”二字(残存)。卷中有明代书画鉴赏家项元汴藏印甚多。卷尾依次有明代许初,清代王澍、贺天钧、唐宇肩、顾莼、梁章钜、梁同书、孙星衍、石韫玉、李佐贤、韩崇诸跋。 因这卷唐摹《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有些纸上的效果不易体现出来。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距离。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还有点画的肥瘦、牵丝的联系,都明白地使人看到书写时行笔的轻重、徐疾 。 | 兰亭序 |
辛追 辛追(约前217年~前168年),生于秦始皇五年(前217年),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享年50岁。 于1972年出土于原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也是具体表现中国汉朝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活体见证 。 | 辛追 |
汉代铜牛形缸灯 湖南博物院藏 | 汉代铜牛形缸灯 |
博具,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装在方形漆盒内。 | 博具 |
狸猫纹漆食盘,湖南博物院藏 | 狸猫纹漆食盘 |
“君幸酒”云纹漆耳杯 湖南博物院藏 | “君幸酒”云纹漆耳杯 |
乾隆款錾珐琅镶玉葫芦瓶 乾隆款錾珐琅镶玉葫芦瓶,高61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7厘米。这件錾珐琅镶玉葫芦瓶瓶身表面覆盖满葫芦叶,花叶脉络清晰可辨,大葫芦瓶上还装饰有各种黄玉、白玉制成的小葫芦,丝丝藤蔓自然蜷曲微微凸出将玉制的小葫芦穿起,色调与瓶身整体和谐一致。整个瓶身色彩最突出的是均匀分布在各处的小红花,一朵花由五颗红珊瑚珠组成。绿、黄、蓝等各色珐琅釉,加上玉石的白与黄、珊瑚的红,这件葫芦瓶的色彩堆叠之多,以及装饰密度之大,可谓是乾隆审美倾向的集中展示。 錾珐琅镶玉葫芦瓶使用錾胎珐琅工艺,在金属瓶身上先錾出花纹,使纹样轮廓线凸起,在其下陷处填充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这件葫芦瓶体现出乾隆时期这一工艺的高度成熟。 | 乾隆款錾珐琅镶玉葫芦瓶 |
战国楚“钧益”铜环权 为适应楚国黄金货币的流通与使用,楚国出现称重的天平与铜环权。 收藏单位:湖南省博物馆藏 | 战国楚“钧益”铜环权 |
主题馆藏
长沙窑精品展
长沙窑即《全唐诗》中李群玉“石渚”诗中的石渚窑。为唐代著名瓷窑,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石渚湖一带,故又俗称铜官窑。窑址于1956年调查发现,1978年曾经进行过试掘,1983、1999年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出土比较完整的瓷器近万件。长沙窑大致兴起于“安史之乱”以后,至中晚唐发展到鼎盛时期,衰败于五代。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12个省、国外有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13个国家出土有长沙窑瓷器。特别是“黑石号”沉船上五万余件长沙窑的惊世发现,说明该窑既烧制当地人们普遍使用的日常用瓷、又是唐代生产外销瓷的重要窑口之一 。
长沙窑精品展
齐白石艺术精品展
齐白石,原名纯芝,号渭青,后改名璜,号白石、木居士等,男,1864年生,湖南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少时学雕花木工。1888年始学画。并任龙守山诗社社长。1902年起7年间“五出五归”出游于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1917年二次入京。1919年定居北京,开始变法。1926至1936年应聘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1937年自加两岁。1946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应聘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德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诞生100周年纪念展览会。1983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年周年作品展览。出版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多种 。
齐白石艺术精品展
湘军中兴四大名臣手迹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地主武装的统称。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最终消灭了太平天国政权。湘军的领军人物绝大部分皆饱读诗书,浸润理学,很大一部分还身负清朝科举功名,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挥笔从戎,建不世之奇功,使晚清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湖南博物院历来重视与湖湘文化有关的实物与文献的征集与保护,使之成为湖南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见证,湘军及其领军人物的实物与手迹在我馆收藏库中遂蔚为大观。为此,我们推出主题收藏——《湘军人物手迹》,分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晚清中兴名将”、“湘军中的著名幕僚”等三大专题,展示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的手迹及释读 。
湘军中兴四大名臣手迹
墨朱流韵——楚汉漆器之美
湖南地区出土楚汉时期的漆器数以千计,仅马王堆三座汉墓出土漆器就有500多件。漆器造型可大可小,可方可圆,既有日常生活娱乐用品,也有丧葬用具。漆匠们因材施纹,利用挥洒自如的毛笔和油彩使各种纹样自由施展,利用红漆和黑漆最耐久、对比最鲜明、色调最典雅的特性,描绘出琳琅满目、浪漫飞动的漆器纹饰。这种漆绘艺术中红、黑二色为基调的色彩主题,使楚漆器具有惊彩鲜艳的视觉较果。在斑斓纹饰铺陈的背后,却是楚汉漆器历史的凝结,是一个逝去时代的不朽精魂 。
墨朱流韵——楚汉漆器之美
何绍基书法艺术展
何绍基系湖南道县(当时称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生于1799年,卒于1873年。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官至四川学政。其博学多才,著述颇丰,是中国书法史上取得非凡成就的一代宗师。他由帖学入门,从北碑中获取养分及创作灵感;他最具特色的行草书多参有篆意,完全得益于北碑;他富于创意的篆书和隶书为碑学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最终将草书、隶书、篆书、行书融为一体,字体浑厚雄重,独创一格,颇具成就,在晚清书坛上光彩夺目。湖南博物院现藏有何绍基书法作品近300件。在这些作品中,既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等各种书体,又有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而且,立轴、横幅、对联、屏条、手卷、册页等各种形式俱全;其中不少作品还是现存世何绍基作品中极少有的,尤其他的绘画作品更是尤为珍贵。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何绍基的书法风貌和艺术成就。湖南博物院从馆藏何绍基的作品中遴选出100件(套)作专题展览,即“何绍基书法艺术展”。其中许多作品都是何氏的精品代表作,极具观赏性。该展先后赴日本东京、台北等地展出,产生了轰动效应。展出其间,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观众普遍认为此展览的艺术水准极高。何绍基书法艺术展特从该展览的100件(套)何绍基作品中精选了一部分,以飨观众 。
何绍基书法艺术展
异彩奇葩——馆藏湘绣文物珍品展
湘绣将中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各种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七十多种针法和一百多种不同颜色的绣线来渲染刻画表达对象形质特点的一种刺绣模式。经此模式刺绣出来的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风格豪放,享誉海内外,并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盛名,在中国刺绣史及手工技艺史上大放异彩,成为丰富中国乃至世界刺绣工艺的一朵奇葩。异彩奇葩——馆藏湘绣文物珍品展从湖南博物院馆藏湘绣文物中挑选出一批具有观赏价值和珍藏价值的湘绣画稿及绣品珍品,这些选品中既有出自杨世焯、杨佩珍等名家之手的绝世珍品,也有奠定了湘绣发展基础的早期绣坊的画稿、绣品等,供观者鉴赏 。
异彩奇葩——馆藏湘绣文物珍品展
方寸之间 大千世界——馆藏国内外邮票邮品选鉴(二)
自从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在英国诞生以来,全球到目前为止发行了40多万种邮票,这些都是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珍贵的历史资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凡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军事的重大事件,在邮票上都有反映,所以人们把邮票形象地称为“连绵不断的历史记录”和“微型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多年来坚持特色收藏的路线,收集了一批珍贵的邮票邮品 。
方寸之间 大千世界——馆藏国内外邮票邮品选鉴
针笔线墨绘乾坤——馆藏苗族刺绣文物珍品展(一)
少数民族文化从其物化形式来看,最色彩斑斓的又要数其刺绣了。在彰显族群文化特性的体系中,苗族刺绣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湖南苗族起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三苗在“左洞庭,右彭蠡”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被禹击败后,一部分苗族先民沿着沅江,经五溪进入湘西地区,在此地逐步形成了独特、神秘而又迷人的苗族文化。苗绣不同于湘绣、蜀绣、苏绣,它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美观而夸张的构图,丰富的色彩而闻名于世。苗族刺绣,被誉为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苗族刺绣的题材丰富,主要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等,也不乏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苗族刺绣技法以奇出彩,主要有12类,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等。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针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等。我馆经过数十年、数代人的积累,珍藏了一批反映湖湘大地苗族技艺文化的刺绣精品。针笔线墨绘乾坤——馆藏苗族刺绣文物珍品展(一)选取了湖南博物院馆藏的湖南苗族刺绣文物珍品 。
针笔线墨绘乾坤——馆藏苗族刺绣文物珍品展(一)
血腥的白条——馆藏日本侵华期间发行的军用手票
日本军票,即军用手票的简称,最初叫做军用切符,是日本政府为进行对外战争而发行,由日军在所占领地区为征发军用物资而强制流通使用的一种代用货币。军票首先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使用,此后凡是出国作战,日军均在所占领的地区强行使用军票。在侵华战争中日本政府在中国大陆所发行的军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券种繁多,一共是7种票号、24个券种。二是军票发行数额也特别巨大,总金额高达7.0973亿日元,加上日军在华南包括香港发行的军票及代用券,数额更是惊人。三是没有任何金银储备支撑,离开日军的血腥统治,完全是一张废纸。四是军票完全是日本政府行为,是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依靠军事力量推行政治经济扩张,以军票为手段建立日元为中心的战时区域性金融体系,达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目的。日本军票使用 50 年,其历史就是一部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史,是其对外进行侵略、掠夺当地资源和民众财富的铁的证据。湖南博物院自成立之日起即注重丰富收藏的类别,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一批日本军票,特以主题收藏的形式,揭示收藏品背后的故事,丰富收藏品的深刻内涵,向公众展示,让大家了解历史真相,激发溶于中国人民血液中的爱国热情 。
血腥的白条——馆藏日本侵华期间发行的军用手票
众神世界——馆藏神兽铜镜选介
神兽镜是指以高浮雕手法纹饰西王母等神人、龙虎灵禽等神兽的一类古代铜镜,最早出现在东汉中期,流行于东汉末至三国,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根据纹饰内容和构图,神兽镜可分为环状乳神兽镜、对置式神兽镜、画纹带神兽镜、重列式神兽镜等类型。神兽镜工艺繁复,构思精巧,思想内涵深厚,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
众神世界——馆藏神兽铜镜选介
无银无花不盛装——馆藏苗族银饰精品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湖南省的苗族主要聚居在湘西地区。苗家人爱银,银在苗族的传说中是光明的象征,也是富裕的标志。而且,以前苗家的服饰都是靛蓝染的,色彩很暗,用雪白的银饰来装点,更能衬托出银饰的亮眼以及服饰的珍贵。有的苗族盛装上几乎镶满了银饰,可谓银衣华服 。
无银无花不盛装——馆藏苗族银饰精品
湖南博物院馆藏汉代滑石器撷珍
滑石是迄今已知摩氏硬度最低的矿物,其被应用于工艺制作,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就懂得在制陶时掺入滑石粉,使陶器滑润不粗糙,且质坚耐用 。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汉代滑石器撷珍
珠光宝“器”——湖南博物院馆藏珠管文物拾零
珠、管是珠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的珠、管文物,大多出自墓葬,材质非常广泛,有金、银、铜、陶、瓷、玻璃、玉、石、翡翠、玛瑙、水晶、绿松石、琥珀等等,制作工艺依质地不同各具特色。以商代、战国、两汉时期的为最多 。
珠光宝“器”——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珠管文物拾零
衡州窑青瓷精品赏析
湖南青瓷烧造始于东汉,一直持续到唐代,长达八九百年,窑口在今湘北湘阴一带,青瓷玻璃质感很强,呈色青绿或青黄。唐代中期崛起的长沙窑以彩瓷为特色,兼烧青瓷 。
衡州窑青瓷精品赏析
文献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马王堆汉墓帛书集粹
马王堆汉墓帛书是湖南博物院研究价值最高的藏品之一,数量、种类均居世界之冠,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一个长方形漆盒中。帛书的主人是西汉初期的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这些帛书的质地均是生丝织成的细绢。现经专家学者整理,出土帛书有50余种,10多万字,大多是失传已久的珍贵文献 。
文献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马王堆汉墓帛书集粹
翰墨珍拓—— 湖南博物院馆藏历代碑帖珍粹
碑帖文物不但是书法因袭的载体,还是五千年中华文化得以保存和流传的功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一脉。现今市场上翻印的碑帖虽多如牛毛,但真正据之善本、印刷上乘的仍然少之又少。湖南博物院藏碑帖文物,典藏丰富,内涵充实 。
翰墨珍拓——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历代碑帖珍粹
仿玉风格的玻璃器
湖南博物院收藏的玻璃器中,有一部分战国时期的玻璃器特别显著,其色泽、透明度都近似于玉,而且其形制、纹饰亦是仿照玉器制作而成,为仿玉风格的玻璃器;品种主要有:璧、环、璜、剑首、剑璏等,其数量之多,居全国博物馆之首 。
仿玉风格的玻璃器
雕绘天下——湖南博物院馆藏湖湘石雕精品
湖湘大地,自古出美石,特产菊花石、明山石、楚石(墨晶石)、道州石、永州石、澧州石、辰州石、黄蜡石等,或纹理天成,或色彩斑斓,或质地润泽,早已名闻遐迩;当地巧匠因材施艺,或雕为砚屏,寄情于文房秘阁;或琢为门楣梁柱,顶立于湖湘山水间 。
雕绘天下——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湖湘石雕精品
画扇之境——湖南博物院馆藏扇面精品
国人用扇的历史源远流长,扇的功能也不断在丰富演变 。
画扇之境——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扇面精品
明月飞下妆台来——湖南博物院馆藏历代铜镜展
铜镜是古人照面饰容的用具,从新石器晚期沿用至明清,古人将无尽的审美情怀施加于铜镜之上,制作精良、图纹华丽、铭文典重的铜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景观 。
明月飞下妆台来——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历代铜镜展
活动建设
湖南博物院在“走出去、引进来”方针的指导下,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世界五大洲的土地留下了湖南博物院人的足迹。先后有联合国访湘团、塞拉利昂总统、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公共知识分子项目代表团、瓦努阿图总理、新加坡总理等到馆访问。
湖南博物院连续多年派专业人员赴巴西、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博协组织的各类年会和学术研讨,每年均受邀出席美国博协年会并作主题报告。展览交流方面,先后向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士、瑞典、墨西哥、荷兰、南斯拉夫、韩国、日本、突尼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推介多个文物展览。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藏品保护、博物馆管理与规划等方面与国际同行达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意向且不断取得合作成果 。
2020年1月7日,湖南博物院推出“我的假日在湘博”之寒假研学系列活动。
2022年8月23日,未来领袖:2022百度百科校园夏令营活动在湖南博物院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学生一起体验沉浸式学习 。在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三湘历史文化陈列等各具特色的专题陈列时,学生们拍摄文物图片,利用图像与文字信息,共同优化完善湖南博物院词条,体验文博领域的数字化建设进程 。
跨越2000余年辛追AI重现
2024年5月17日,湖南博物院首次公开发布“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分别为年龄约35岁的全身坐姿版和50岁左右的头部形象。3D数字人以上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辛追出土时的头部扫描X光片为主要依据,最大限度复原了其容貌。 未来领袖:2022百度百科校园夏令营活动学术研究
湖南博物院具有甲级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和一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立足馆藏,积极开展保护利用文物的技术攻关和实践,在金属文物去锈加固修复、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纸质文物修复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漆木器脱水研究、纺织品保护与清理、马王堆型湿尸保护等方面拥有全国领先的技术。
湖南博物院在博物馆学研究、文物研究与鉴赏、文物保护与修复、教育推广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与良好的学术氛围,全馆科研与学术呈现出多学科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先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一系列国家文物局重点课题,还系统地出版了《湖南省博物馆馆刊》《湘博志》等书刊以及重点展览图录 。
湖南博物院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发展。引进来方面,湖南博物院依托博物馆数字展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马王堆古尸和物研究保护中心、湖南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单体类)等平台,积极探索博物馆与市场主体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加强博物馆与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社会机构合作,整合资源,推动文博研究。由湖南博物院等单位共建的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作为湖南省文博行业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施行“工作站+分中心”的“双循环”建设运行模式。
走出去方面,湖南博物院通过主动办论坛、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主动融入全球、全国文博创新网络,加强与相关学术组织等合作交流,使合作更加开放、更加多元。6月16日至17日,2023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长沙)论坛在星城长沙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共计160余家高校、文博单位的代表参加。
文创产业
湖南博物院通过借鉴“创意产业”的研发理念,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特色及内涵,将其转化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特殊形式及载体,已形成500余种文创产品。湖南博物院形成了新馆公众服务与文化创意策略及产品开发识别系统,并立足市场,系统分析受众数据,开展消费者与观众分析,制订了文创策略和开发理念,开展了品牌规划、知识产权保护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与探讨。自2008年以来,湖南博物院自主研发和设计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先后获得各类旅游商品博览会、文化创意产品、科技进步等10余个奖项 。
2008年5月18日,湖南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
2009年11月18日,湖南省入选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
2018年10月11日,湖南博物院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
2020年5月,2019年度中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揭晓,湖南博物院《湖湘文化专题陈列》获优胜奖 。
2020年12月15日,湖南博物院被确定为“2019-2020年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
2021年,湖南博物院改扩建工程获得2021年度湖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获奖项目 。
2021年8月,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被命名为“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 。
2022年1月,湖南博物院教育中心被湖南省妇联授予湖南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
2022年3月,湖南博物院探索车项目入选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优秀案例 。
2022年7月,湖南博物院入选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名单 。
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 。
2023年2月,湖南博物院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2023年3月29日,入选“最长沙”文旅打卡地TOP10。
2023年6月10日,湖南博物院报送的“建设研究型博物馆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
地址信息
湖南博物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50号 。
湖南省博物馆
门票信息
免费对象
社会全体公众,14岁以下未成年人必须由成年人陪护,一名成人最多只可携带2名14周岁以下儿童入馆参观 。
免费范围
基本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专题陈列 。
参观方式
可提前七天(不含当天),登录湖南博物院官网、官方微信服务号、官方支付宝小程序进行个人网络实名制分时段预约。为便于观众预约,最新一日门票的初始放票时间调整至每天的20:00。观众预约成功后,进馆时凭预约记录、有效证件方可入馆参观。
参观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为闭馆日(逢法定节假日顺延) 。
交通信息
公交 | 湖南博物院公交车站 途经公交线路:3路、112路、113路、131路、136路、146路、150路、203路、222路、282路、358路、520路、901路 |
地铁 | 长沙轨道交通6号线:湘雅医院站出站后向东步行或烈士公园南站出站后向北步行 |
机场 | 1、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乘坐机场大巴民航酒店线,民航酒店下车,乘坐136路公交巴士可抵达湖南博物院 2、长沙轨道交通6号线:黄花机场T1T2站到湘雅医院站出站后向东步行或烈士公园南站出站后向北步行 |
临时措施
2023年8月18日,湖南博物院发布了关于暑期延长开放时间的通告,宣布8月22日至31日期间(周一闭馆)每天延长开放时间,增加5000人(仅限散客)门票预约额度 。根据通告,8月22日-31日期间(除8月28日周一闭馆外),湖南博物院每天开放时间由17:00延长至20:00(19:00停止入馆),每天增加5000人(仅限散客)。
从2024年4月16日20时至4月22日14时,暂时关闭4月23日起的各项门票预约,4月22日14时新版票务预约系统上线后各项预约功能恢复正常。请有发票开具需求的观众在4月21日18时前尽快完成自助开票。
2024年暑期,湖南博物院延长开放时间,2024年7月2日至9月1日(周一闭馆),主场馆开放时间延长至20:30(19:00停止入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