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带 编辑
气候带(Climatic zone)是指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征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域。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与土壤风化和形成密切相关。太阳辐射是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加而递减,不仅影响温度分布,还影响气压、风系、降水和蒸发,使地球气候呈现出按纬度分布的地带性。由于受气候影响,地球表面的土壤也呈现与气候带相一致的地带性分布。
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气候带的概念,并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线,把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气候带(或称天文气候带)。随着气候资料的积累,人类对气候带的认识和划分也逐渐完善。苏潘(A.Supan)于1879年提出以年平均温度20°C等温线和最暖月的10°C等温线为指标,把全球气候划分为5个气候带 。
柯本(W.P.Koppen)在1900〜1936年以温度和降水量为指标,将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多雨气候、干旱气候、温暖多雨气候、寒冷雪林气候和冰雪气候5种气候带(主要气候型)。釆用温度和降水量指标划分的气候带较天文气候带更接近于实际。
中文名:气候带
外文名:Climatic zone
基本因素:太阳辐射
主要决定:太阳高度角
属性:带状气候区域
提出者:亚里士多德
太阳辐射是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高而递减,不仅影响温度分布,还影响气压、风系、降水和蒸发,使地球气候呈现出按纬度分布的地带性。古希腊人最早提出气候带的概念,并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线,把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气候带(或称天文气候带)。这种分带反映了地球气候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但是由于没有考虑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和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因而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随着气候资料的积累,人类对气候带的认识和划分也逐渐完善。
在天文学上,气候带划分是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天文因素为依据的。正午太阳高度最明显的界限是回归线,昼夜长短最明显的界限是极圈。于是,人们就根据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把地球划分为北极圈以北的北寒带,北极圈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的南温带,南极圈以南的南寒带等五个天文气候带。在地理学上,气候带的划分,是以热量(气温)为标准的,在地球表面存在海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下,地理气候带的界限,就不会与纬度一致,热带的北界,也会偏离北回归线,但总是要以天文气候带为参照。这是因为地表获取热量都是以太阳辐射为基础的,因此相应的地理气候带的界限,不会偏离太远。
中国气候带的划分
中国气候学家对于中国气候带的划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5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根据温度指标,把中国东部地区划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6个气候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1979)将中国东部地区划分成南、中、北热带,南、中、北亚热带和南、中、北温带等9个气候带。
中华大地的自然环境,主要由地理位置、气候和地貌条件所决定。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边面临太平洋,南边距离印度洋很近,两个大洋对我国气候有着深刻影响。夏季,从两个大洋吹来的湿润气团,给东南部地区带来丰沛降水。冬季,欧亚大陆内地的西伯利亚形成势力强大的干冷气团,横扫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因此干燥寒冷。
从最南面位于赤道南侧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到最北面的漠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50多个纬度,形成多个气候带:从热带,到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再到寒温带。
我国气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雨热同季,即作物生长的季节也是降水最多的季节,这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为农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气候存在南北和东西两个方向的巨大差异,这是我国生态环境多样的重要原因。我国西部地区深处大陆内部,海洋性气团难以到达。海洋性气团从东南部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和西北干旱区,随着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地区递减,形成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只有新疆的准噶尔盆地,降水主要受到来自大西洋气流的影响。
在气候和地貌的制约影响下,我国生态环境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东部气候湿润区是森林覆盖的地区,西北干旱气候区是荒漠区,地面植被稀少,有很大面积为戈壁和沙漠。在森林区和荒漠区之间则是草原带。
气候带的形成不仅受制于太阳辐射,而且受地表特性和大气环流的制约。所以这三个基本因子的综合作用也是气候带划分的基础。
由于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实际的气候带界线并不完全和纬度圈平行,尤其在较高纬度上,有些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综观全球,在下垫面均匀的海洋和平原上,气候带表现清晰而有规律;在高山和高原地区,气候带虽有反映,但是不完整、不连续。
气候带概念还可应用到山地自然景观上。在水分供应充分的情况下,由于气温的垂直变化,在热带赤道地区的高山上,从山麓到山顶,可出现从热带雨林到终年积雪,即类似于从赤道到极地的各种气候带。这种气候带结构称为垂直气候带谱。
在地质时期,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气候带有较显著的南北位移。
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带的存在引起地理环境中动植物、土壤、水文以及自然景观的地带性分异,地带性成为地理环境中基本规律之一。同时,气候带的形成与演变,又受其他地理因子的影响。因此,研究气候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不仅对气候学研究,而且对认识地理环境的结构和演变都有重要意义。
A.苏潘1879年提出以年平均温度20℃等温线和最暖月的10℃等温线为指标,把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5个气候带。W.P.柯本在1900~1936年以温度和降水量为指标,将全球气候划分为热带多雨气候、干旱气候、温暖多雨气候、寒冷雪林气候和冰雪气候5种气候带(主要气候型)(见柯本气候分类)。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