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而代之 编辑

汉语成语

取而代之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拼音:qǔ ér dài zhī)是一则来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取而代之”的意思是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取而代之

拼音:qǔ ér dài zhī

近义词:改朝换代

反义词:一如既往

注音字母:ㄑㄩˇ ㄦˊ ㄉㄞˋ ㄓ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语法结构:连动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宾语

成语出处

编辑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取而代之”。

成语故事

编辑
楚霸王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他小小年纪,就已经非常勇敢了。他的叔父项梁觉得这个孩子是个可造就之材,所以从小就培养他,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项梁为他请来名师教他读书,但是项羽学过一阵子之后就厌倦了。他天天跑出去和其他孩子舞刀弄剑,项梁又给他请来有名的剑术老师教他习剑,但是不久他又觉得舞刀弄剑也没有意思了。

项梁看侄子学无所成,非常生气,就把项羽找来严厉地训斥了一番。可是项羽一点儿也不服气,他理直气壮地说:“读书不过是记个名姓罢了,剑术学得再好,也只能对抗个人。我不愿学习这些,我要学习的是领兵打仗的本领。”项梁听了,觉得这个孩子有大志,心里很高兴,就教他学习兵法。

那时候,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到全国各地巡游。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地经过南江时,人们都在大路两旁驻足观看,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就在这时,项羽忽然指着秦始皇对他的叔父说:“我可以夺取他的地位取代他。 ”

项梁听了,吓得变了脸色,急忙伸手捂住项羽的嘴,小声责备他道:“这可不能乱说,你难道不怕咱们全族上上下下都被杀头吗。”可是在心里,项梁却也暗暗赞赏他这个小侄子的胆识。其实项梁看到秦始皇滥用民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觉得秦朝的气数将尽,早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事,不过他从没有流露罢了。自从这件事情之后,项梁就更加用心栽培项羽了。

后来,陈胜、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梁和项羽也在会稽杀死当地太守,举旗响应。他们带领义军转战南北,把秦军打得大败,最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直捣秦朝都城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成语寓意

编辑
西楚霸王顺应形势,连同其他反秦力量一起推翻了秦王朝,实现了自己取而代之的理想。这一方面是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他实力的体现。因此,一个人能否取代别人,成为更受他人认可的人,实力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

成语运用

编辑

成文用法

“取而代之”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表示取代。

运用示例

元·俞德邻《佩书斋辑闻·卷一》:“始皇南巡会稽,高帝时年二十有七,项籍才十二三耳,已有取而代之之意。”

作家·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六回:“清帝方今玩于彼股掌之上,及其时则取而代之耳。”

下一篇 不计其数

上一篇 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