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代 编辑

战国时期纵横家

苏代(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厉、苏秦之兄。

苏代是苏氏五兄弟之首,先是效力于东周,后来效力楚国、燕国,为弟弟苏秦后来名扬天下做出了铺垫。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楚国围攻韩国的雍氏地区,韩国向东周王室求兵并且求粮,周赧王为此十分忧愁,苏代前去韩国劝说韩国国相公仲侈,成功使韩国放弃向东周征兵,并且送了高唐城给周赧王。

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魏国国相田需去世,楚相昭奚恤担心魏襄王任用张仪、公孙衍、田文三人为相,对楚国不利,于是委托苏代,前来劝说魏襄王,任命太子魏遫为相邦。

燕昭王即位后,招揽四方人才,苏代来到燕国,被燕昭王奉为上卿。

周赧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2年),赵惠文王打算攻打燕国,苏代便来到邯郸,为赵惠文王讲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于是赵惠文王停止攻燕,与燕国联合。

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称西帝,赵国与齐、燕、韩、魏五国联兵攻秦,迫秦废除帝号,并使秦将先前夺取的王公、符逾归还赵。

基本信息

编辑

所处时代:战国时期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洛阳

主要成就:纵横家

本名:苏代

性别:男

兄弟:苏厉 苏秦

生平考证

编辑
苏代(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纵横家,东周洛阳人,纵横家苏厉、苏秦的族兄。

有云苏秦兄弟五人,兄苏代、苏厉、苏辟、苏鹄,并游说。秦最少,故字季子。《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谯周《古史考》、鱼豢《典略》、《智囊全集》皆有记载。

按苏秦弟代,代弟厉,只有《史记·苏秦传》记载。

有文一篇《智囊全集-苏代》。

人物生平

编辑
苏代是苏氏五兄弟之首,先是从属于东周,后来又效力于楚国和燕国,为苏秦后来名扬天下做出了铺垫。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楚国围攻韩国的雍氏地区,韩国向东周王室求兵并且求粮,周赧王为此十分忧愁,苏代前去韩国劝说韩国国相公仲侈,成功使韩国放弃向东周征兵,并且送了高唐城给周赧王。

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魏国国相田需去世,楚相昭奚恤担心魏襄王任用张仪、公孙衍、田文三人为相,对楚国不利,于是委托苏代,前来劝说魏襄王,任命太子魏遫为相邦。

燕昭王即位(公元前311年)后,招揽四方人才,苏代入燕为上卿,后来苏代推荐小弟苏秦从事反间活动。

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年),苏秦入齐实行反间计。

周赧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2年),赵惠文王打算攻打燕国,苏代来到邯郸,为赵惠文王讲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于是赵惠文王停止攻燕,与燕国联合。

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称西帝,赵国与齐、燕、韩、魏五国联兵攻秦,迫秦废除帝号,并使秦将先前夺取的王公、符逾归还赵。

史书记载

编辑
《战国策》《智囊全集》

雍氏之役

【原文】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

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

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

苏代往见韩相国公仲,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攻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是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

公仲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

公仲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

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敝高都得完周也。”

公仲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译文】

楚国攻打韩国的雍氏(地名),韩国向西周调兵征粮,周天子感到十分苦恼,跟苏代(战国洛阳人,苏秦兄)商量。苏代说:“王不必烦恼,臣能替大王解决这个难题,臣不但能使韩国不向西周调兵征粮,还能让王得到韩国的高都(又作郜都,在今河南省洛阳县西南)。”周王听了这话,非常高兴的说:“如果贤卿能为寡人解难,那么以后寡人的国事都听从贤卿的意见。”

于是苏代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说:“难道相国没有听说楚国的计划吗?楚将昭应曾对楚怀王说:‘韩国因连年争战,兵疲马困,仓库空虚,没有力量固守城池。假如我军乘韩国粮食不足时,率兵攻打韩国的雍氏,那么不用一个月就可以占领雍氏了。’如今楚国围雍氏已有五个月,可是仍然没能攻下,这也证明楚国已疲惫不堪,而楚王也开始怀疑昭应的说法。相国竟然向西调兵征粮,这不是明明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了,昭应知道以后,一定会请楚王增兵包围雍氏,雍氏就守不住了。”

公仲侈说:“先生的见解很高明,可是我派的使者已经出发了。”

苏代说:“相国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周王呢?”

公仲侈很生气的说:“我不向东周调兵征粮已经够好了,凭什么还要送给东周高都呢?”

苏代说:“假如相国能把高都送给东周,那么周王室一定会与韩国邦交笃厚,秦国知道后,必然大为震怒,而焚毁周王室的符节(在春秋战国时代,使者出使都要带符节,以便核对验证,所以焚烧符节,就代表两国断绝邦交),断绝使臣的往来。换句话说,相国只要用一个贫困的高都,就可以换一个完整的东周,相国为什么不愿意呢?”

公仲侈说:“先生的确高明。”

于是公仲侈决定不但不向东周调兵征粮,并且把高都送给周王室,楚国也就退兵而去。

魏王选相

田需死,昭鱼谓苏代曰:“田需死,吾恐张仪、薛公、犀首之有一人相魏者。”代曰:“然则相者以谁而君便之也?”昭鱼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代曰:“请为君北见梁王,必相之矣。”昭鱼曰:“奈何?”代曰:“若其为梁王,代请说君。”昭鱼曰:“奈何?”对曰:“代也从楚来,昭鱼甚忧。代曰:‘君何忧?’曰:‘田需死,吾恐张仪、薛公、犀首有一人相魏者。’代曰:‘勿忧也。梁王,长主也,必不相张仪。张仪相魏,必右秦而左魏;薛公相魏,必右齐而左魏;犀首相魏,必右韩而左魏。梁王长主也,必不使相也。’王曰:‘然则寡人孰相?’代曰:‘莫如太子之自相,是三人皆以太子为非固相也,皆将务以其国事魏,而欲丞相之玺。以魏之强,而持三万乘之国辅之,魏必安矣。故曰:如太子之自相也!’ ”遂先见梁王,以此语告之,太子果自相。

魏相田需死了,楚相昭鱼(即昭奚恤)对苏代说:“田需死了,我担心张仪、薛公(孟尝君,战国齐人,因承袭封地薛国,故称薛公)、公孙衍等人中有一人出任魏相。”

苏代说:“那么你认为由谁作魏相,对你比较有利呢?”

昭鱼说:“我希望由太子(即后来的魏昭王)自己出任宰相。”

苏代说:“我为你北走见魏王,必能使太子出任宰相。”

昭鱼说:“先生要怎么说呢?”

苏代说:“你当魏王,我来说服你。”

昭鱼说:“那我们现在就试试。”

苏代说:“臣这次由楚国来时,楚相昭鱼非常担忧,臣问他:‘相国担心什么?’昭鱼说:‘魏相田需死了,我担心张仪、薛公、犀首(原为古官名,因公孙衍曾任此官,后为公孙衍别称)等人中必有一人出任宰相。’臣说:‘相国不用担心,魏王是位明君,一定不会任用张仪为相,因为张仪出任魏相,就会亲秦而远魏;薛公为魏相,必会亲齐而远魏;犀首为魏相,必会亲韩而远魏。魏王是明君,一定不会任命他们为相。’臣又说:‘最好由太子自己出任宰相,因为他们三人知道太子早晚会登基为王,出任宰相只是暂时性的,为想得到宰相的宝座,他们必会极力拉拢与自己亲近的国家与魏结交,凭魏国强大的国势,再加上三个万乘之国的盟邦极力靠拢,魏国必然安全稳固,所以说不如由太子出任宰相。’ ”

于是苏代北去见魏襄王,果然任命太子魏遫为相邦。

上文的薛公不一定是卖浆的薛公,指封地在薛的孟尝君可能性更大。卖浆薛公如果在当时就有成为魏国相国的资格,不可能数十年后长平之战时,仍然不为人知。而孟尝君曾任秦相、齐相,并于魏昭王时为魏相,资格比卖浆薛公高得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

鹬蚌相争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文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史记版本

【原文】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译文】

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侄儿、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亡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

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最后都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们。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

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各国人士从此都尊崇苏秦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史记考证

编辑
司马迁《史记》记载苏代乃苏秦之弟,然而苏秦字季子,古人按伯仲叔季排行,季子为幼子之意,再加上《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都表明苏秦活动于齐湣王时期,而非其兄苏代,故《史记》里苏秦活动于燕易王时期,是张仪之师兄记载不可信。

《史记》又说苏代早在燕王哙即位时已至燕国,并且和燕相子之结为亲家,此后在齐国活动,并且劝说燕王哙禅位给子之,然而《战国策》及《智囊全集》,都记载苏代第一次出名是雍氏之役,为周赧王说韩国国相,此后至楚,与《史记》记载有冲突,倘若苏代曾劝燕王哙禅位给子之,导致燕国大乱,则燕昭王即位,必定不待见苏代,也就不可能有苏代为燕昭王招为上卿,去游说赵惠文王停止攻燕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故事,故苏代与燕王哙、子之的交往亦不可信。

苏秦兄弟五人,其兄代、厉、辟、鹄,苏秦最幼,并游说。

影视形象

编辑
2015年电视剧《芈月传》:乔涵饰演苏代。

下一篇 竹山县

上一篇 向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