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橘颂 编辑

战国屈原诗作

九章·橘颂九章·橘颂

《九章·橘颂》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诗作。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表达了诗人守志不移、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全诗可分两部分,前十六句为第一部分,缘情咏物,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转入对橘树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以抒情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诗人以四言和三言(不算语气词“兮”)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赞颂橘树,借以表达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九章·橘颂

作品别名:橘颂

作者:屈原

创作年代:战国末期

作品出处:《楚辞》

文学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

编辑
九章·橘颂①

后皇嘉树②,橘徕服兮③。

受命不迁④,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⑤。

绿叶素荣⑥,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⑦,圆果抟兮⑧。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⑨。

精色内白⑩,类任道兮⑪。

纷缊宜脩⑫,姱而不丑兮⑬。

嗟尔幼志⑭,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⑮,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⑯。

苏世独立⑰,横而不流兮⑱。

闭心自慎⑲,终不失过兮⑳。

秉德无私㉑,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㉒,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㉓,梗其有理兮㉔。

年岁虽少㉕,可师长兮㉖。

行比伯夷㉗,置以为像兮㉘。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①九章:《楚辞》篇名,是屈原所作的九篇散诗的合集。

②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嘉:美,善。

③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徕,通“来”。服,习惯、适应。

④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

⑤壹志:志向专一。壹,专一。

⑥素荣:白色花。

⑦曾枝:繁枝。曾,通“层”。剡(yǎn)棘:尖利的刺。

⑧圆:一作“圜”。抟(tuán):通“团”,圆圆的;一说同“圜”,环绕,楚地方言。

⑨文章:花纹色彩。烂:斑斓,明亮

⑩精色:鲜明的皮色。

⑪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一作“类可任兮”。类,像。任,抱。

⑫纷缊宜脩:长得繁茂,修饰得体。脩,同“修”。

⑬姱(kuā):美好。

⑭嗟:赞叹词。

⑮独立:超群而特立。不迁:不可移易,不变。

⑯廓:胸怀开阔。

⑰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

⑱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

⑲闭心:安静下来,戒惧警惕。

⑳终不失过兮:一作“不终失过兮”。失过,即“过失”。

㉑秉德:保持好品德。

㉒愿岁并谢:誓同生死。岁,年岁。谢,死。

㉓淑离:美丽而善良自守。离,通“丽”。

㉔梗:正直。

㉕少:年少。

㉖师长:动词,为人师长。

㉗行:德行。伯夷:古代的贤人,纣王之臣。固守臣道,反对周武王伐纣,与弟叔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古人认为他是贤人义士。

㉘置:植。像:榜样。

白话译文

橘呵,皇天后土生育你,生来就服习这土地。

你的禀性坚贞不移,在这南国的土地上生息。

你根深蒂固,难以徙移,志向是多么的专一。

你那碧绿的叶,素白的花,纷纷盛美,惹人欢喜。

你枝儿层层,刺儿尖尖,圆圆的果实,一团一团。

你绿叶间掩映着黄金果,这色彩又是何等绚烂。

你皮色精纯,内瓤洁好,多么像君子仁人立德怀道。

你香气弥盛,美观端庄,出类拔萃,无比美妙。

橘呵,我赞叹你的志气,从小就这样的与众迥异。

你超群独立,从不迁徙,怎不令人敬慕欣喜?

你根深坚固,别无希求,空寂独处,没有匹俦。

你远离浊世,超然孤独,善自约束,绝不放纵自流。

你谨慎小心,自守自持,从来就没有什么过失。

你保持美德,没有私欲,品行高尚与天地同齐。

我愿与你同生同死,长为朋友永不离。

你容貌美好,恰如其分,枝干梗直,又有纹理。

你虽然年纪轻轻,却能作我的师长。

你的品德好比伯夷,我永远向你学习,对你敬仰。

创作背景

编辑
《九章·橘颂》当是屈原早期的诗作,有学者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还有专家考证,楚顷襄王元年(前298),屈原遭谗被流放。这首诗就写在启行之前(参汤炳正《屈赋新探·〈九章〉时地管见》)。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可算是一大缺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诗。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九章·橘颂》从体制上来看,基本是四言的,所写的物象限于一种,写作路径略近于《诗经》。这首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节,共九节,可分两部分。前四节十六句为第一部分,后五节二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这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此诗第二部分,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之上。

从现世所能见到的诗作看,《九章·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仅属于屈原,所以宋人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名家点评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美橘之有是德,故曰颂。《管子》篇名有《国颂》。说者云:颂,容也。陈为国之形容。

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旧解徒知以受命不迁明忠臣不事二君之义,而不知以深固难徙,示其不能变心从俗,尤为自命之本。盖不迁难徙,义各不同,故特著之曰“更壹志”也。作文之时不可考,然玩卒章之语,愀然有不终永年之意焉,殆亦近死之音矣。

作者简介

编辑

屈原像屈原像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郢都也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亡。所作《离骚》《九章》《天问》等传世,多自述身世、志趣,指斥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揭露现实的黑暗与混乱,感叹抱负不申,抒发怀归之情,深度体现对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下一篇

上一篇 苏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