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扬 编辑
淮扬,地名,广义的淮扬地区包括淮河与扬子江的下游地区,包括扬州、淮安、泰州、镇江等地,该地区位于长江南北,紧挨京杭大运河。从地理上看是连接南北西东的重要交通枢纽,在饮食、方言、风俗等方面较为接近。
中文名:淮扬
外文名:Huai Yang
所属地区:江苏,苏北地区,苏中地区
地理位置:江苏省淮河一带至扬子江一带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铁山寺,瘦西湖,个园,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周恩来故里景区等
机场: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淮安涟水国际机场等
车牌代码:苏H,苏L,苏J,苏K,苏M
方言:江淮官话
代表城市:扬州,淮安,镇江,盐城,泰州
特色美食:淮扬菜
代表文化:淮扬文化,泰如文化
淮扬菜
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许多标志性事件的宴会都是淮扬菜唱主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宴会、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宴请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等,都是以淮扬菜为主。
淮扬菜系以扬州、淮安为主体,以扬州菜系为代表,“淮扬”一词出自南宋诗人姜夔(kuí)的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其中“淮左”意指宋时扬州属淮南东路,“竹西”则是扬州名胜竹西亭,自此扬州又称为“淮扬”。
淮扬菜系形成于明清,而尤以清时为盛。在明清以前,扬州是全国有名的大都市,都有各自的饮食文化传统。扬州菜在隋唐之际便已是驰誉神州的中国四大古典菜系之一。明清以后,淮菜和扬菜开始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并糅合南北风味于一炉,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菜系。
从文献记载中淮扬菜的闻名名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和淮扬文化交流发展、鼎盛过程一样,历唐、清两个时期,且也是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颠峰,借势于两代皇帝的频频南巡期间屡屡逗留淮安。到乾隆年间,淮扬菜系已经成为全国四大菜系之一。
淮扬菜选料严谨、因材施艺;制作精细、风格雅丽;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这种因时而异的准则确保盘中的美食原料来自最佳状态,让人随时都能感遇美妙淮扬。
淮扬菜十分讲究刀工,刀功比较精细,尤以瓜雕享誉四方。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在烹饪上则善用火候,讲究火功,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口味平和,清鲜而略带甜味。著名菜肴有平桥豆腐、软兜长鱼、文楼汤包等。其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
康熙九年(1670)置淮扬道,驻淮安府,领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十五年(1676)徐州另属;
雍正二年增领海州、通州、邳州;
雍正八年(1730)更名淮扬海道,通州另属;十一年(1733)邳州降;
乾隆八年(1743)淮安府桃源县另属,并与淮徐海道同理海州事务;
淮扬道
乾隆五十七年(1792)移驻清河县;嘉庆七年(1802)淮安府桃原县、海州来属;
乾隆十六年(1811)海州、淮安府安东县、阜宁县、桃源县运河,以北另属,更名淮扬道;
咸丰十年(1860)裁;同治四年
江淮民众大量迁往江南后,边区人烟稀少,对南宋防守不利,所以政府多次鼓励江南民众迁往淮南,江南人多地少,有些人也乐意到淮南去开垦荒地。吴先生的著作引用高邮人陈造(1123~1203年)《江湖长翁文集》卷二十七一句话,说淮南路和高邮军(治今江苏高邮市)本来风俗淳朴,“有中原气”,“南北杂处”,风俗渐不如旧。“北”指北方南来移民,“南”指江南北来移民,陈造生活在淳熙前后,此话反映了乾道以来情况。移民的影响
淮扬地区在南宋时期迁出了大量人口,又接受了中原、江南很多移民,给淮扬地区的方言带来深远影响。首先,南北方文化在此得到了进一步交融,今天淮扬方言的面貌介于北方话和吴语之间,其成因至少可以追溯至此。其次,淮扬地区因为处在运河边上,战争中死亡、逃亡人口和迁入的北方移民都要多于东面的通泰地区,今天的江淮方言淮扬片比通泰片更接近北方话,原因可能也在这里。淮扬地区的迁出移民还对邻近地区方言产生很大影响,比如镇江和扬州隔江相望,接收了很多淮扬移民,这使得镇江方言更加接近淮扬地区,今天的镇江市区附近属于江淮方言的淮扬片分布地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在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最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淮河。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今仪征引江水通航,并在运河口建堰埭、水门节水,河上也建有多处堰埭。隋代(公元581年~公元618年)两次重开此河,成为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
在中国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连。唐代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在扬子镇(今江苏仪征)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仪征运口并用。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开通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作者: 康熙 朝代: 清
念淮扬居民,特留漕粮二十万以济之,回銮之日,复谆谕所司,使布实惠。①
广厦岂不乐,何事驾飞舻?
意为悉民隐,遑问历道途。
淮扬皆巨郡,地本号饶腴。
居人百万家,土狭滨众湖。
禾麦苟不登,老幼日待哺。
恩意宜渥沛①,拯救留天储②。
实惠布州邑,远迩均有无。
淳谕严再三,毋徒饱吏胥。
茅屋有起色,比户充黍秣④。
愿兹瘠壤农,嘷嘷跻唐虞⑤。
【作者简介】大清圣祖皇帝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八岁继位。康熙在位期间被臣民称为“康熙盛世”。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壬子(二十日)渡淮至淮安。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康熙第二次南巡至淮安。三十八年(1699),康熙第三次南巡,三月十六日,康熙驾幸淮安府城,道经山阳县儒学棂星门。圣躬拱立,逮过乃坐,邱闻衣有诗纪之。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康熙第四次南巡。至淮安城西门,李铠随驾。
【注释解读】①康熙第三次南巡,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经扬州,二十五日船泊淮安。②渥沛:深厚盛大。③天储:指国家贮藏的粮食。④秣音(徒):一种水稻。⑤嘷嘷跻:本指光明,此处用以形容禹舜尧唐的盛世。
蒋宝素:(1795~1873年),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县)人,号问斋。是著名医学学者、经史学者。他在苏北兴化、江都一带行医,声望卓著,位列“淮扬九仙”,后世评价为“清朝十四名医”。 “初生则有乳名,稍长则有正名,既冠而字,又有别号,是一人而三四名称之矣” (明·李贽《焚书》)。笔者依据“名为字表”的原则,初步推断——蒋宝素字帝书,与张玉书字素存,都是用的“麟吐玉书”的典故(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拾遗记》: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据《光绪丹徒县志》,蒋宝素“子三、孙七,半皆承家学,克绍先志,精于医”,说明“快志堂”还得以传承,可惜到20世纪的镇江中医史上却看不到蒋家传人的名字了。
刘金方:(1825-1888),字子成,山阳(今淮安市楚州区)人,号淮山儒士。其祖父刘振元、父亲刘相弼皆业医。以治疗温热病及内伤杂症、妇儿疾病为专长。十分重视中医辨证施治。“医声传淮扬、南京等地,是时与淮扬的几位医家名流共称淮扬九仙。”著《临症经应录》。刘金方少子刘少方(1872-1926),著有《三世良箴》医案。
烟雨扬州
杨小谷:清代医生,东台县人。系当时江淮一带名医,为“淮扬九仙”之一。赵海仙:(1830-1904)名履鳌,字海仙,医术高明,人称“赵半仙”。是清末淮海医学派、兴化医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赵海仙的父亲赵春普,为同治时期“淮扬九仙”即九大名医之一。祖父赵术堂,清咸丰年间以医术医德闻名。清光绪十四年,兴化霍乱流行,以致“奔走求医者,纷然于道路,往往转瞬之间,遂不及救”。穷困者更是“求医弗得”,“死不旋踵”,史称“戊子大疫”。赵海仙苦心竭虑,独辟蹊径,以“鸡屎白散”加味治之,救治了许多病人,并著《霍乱麻痧辨证》形成的“尊经而不泥古,用药以轻、巧、灵活”的理论,推动了兴化医派的发展。赵海仙留下的著作还有:《续辨证录》、《阴阳五行论》、《赵氏秘药》、《寿石轩医案集存》等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