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调 编辑

汉族戏曲剧种

大平调大平调

大平调(又名大油梆、大梆戏),河南省、山东省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大平调起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冀南等地,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火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大平调、西路大平调和河东大平调。

2006年5月20日,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26。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大平调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Ⅳ-26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1:河南省濮阳县

申报地区2:河南省延津县

申报地区3:河南省滑县

申报地区4: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

申报地区5:山东省东明

申报地区6:山东省成武县

历史渊源

编辑

大平调演出大平调演出

康熙二十一年(1682),濮阳下堤艺人集资捐粮,仿官宦朝服做麻布箱衣,正式登台演出,并改名“开州平”。这样的板凳头戏班仅濮阳一县就有数十班,最终发展成为大平调的一个主要支派。

大约1820年前后,东路大平调经东明县传到了菏泽、曹县一带,吸收山东民间武术和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表演程式,使平调逐渐山东化,形成了大平调这一独立剧种。清末民初,在黄河南北两岸的广大地区活跃着十几个大平调班社,并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三个地域流派分支。一是以开州(濮阳)为中心的开州平,二是以滑县为活动中心的西路大平调(亦称滑县大平调),三是以东明为活动中心的东路大平调。

大平调演员照大平调演员照

清乾隆年间,开州大平调成为敬神的大戏,在“板凳头”演出的同时,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剧团,如清丰的洪家班、南乐的万家班、濮阳的范家班。儿歌所唱: “乾隆通宝满地抓,强似打狗串成家,花花世界玩一玩,来世转生帝王家。”反映了高台演出的盛况。随着演出团体的增加,竞争在所难免。濮阳桑寨六月十二水神会上,三家为提高声誉,呕心沥血巧创绝技, “吊辫子”、 “盘叉”、 “沿铡刀”、“打五把彩”、 “大上吊”等诸多绝技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由此形成濮阳大平调不同于其他地方大平调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之后通称为大平调。它以曹州(今山东菏泽市)为中心,跨越鲁、豫、苏、皖、冀五省边缘地带,西到郑州陈州(今淮阳),南到徐州、亳州,东到济宁兖州,北到大名,号称流行五省八州。

新中国成立后,又创编了一批现代剧目,演出后获得良好的反响。

文化特征

编辑

总体风格

河东大平调

河东大平调艺术风格独具,以唱“靠把戏”见长。

濮阳大平调

濮阳大平调表演粗犷,装饰性少,云手划大圈,盘腿跨大步。花脸则云手越顶,开门招头,瞠目抖肩,振臂挺胸,跨步似颠浪,亮相如三煞。身段靠架以大洪拳为功底,真刀实枪,气势磅礴,豪迈雄浑,节奏鲜明。

大名大平调

大名大平调属板腔体梆子戏,因其唱腔比“高调”(豫剧)低五度,故名大平调;因其所用梆子特别大,故名大梆戏、大油梆;因其上演剧目多为袍带大戏,演员阵容庞大。

伴奏乐器

主要伴奏乐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号等。

表演

《包公碑》—牛艳霞《包公碑》—牛艳霞

大平调的表演气势恢宏、场面宏大。它保留了豫剧早期曾用;过的“尖子号”、“四大扇”等。“四大扇”包括大铙、大钹各一对。“四大扇”演奏时以“尖子号”配奏,尖子号声音极高,若战马嘶鸣,可传至数里之外,适合营造古战争气氛和红火热闹的场面。大平调的表演唱念做打并重,粗犷豪放、刚中带柔。它吸收了武术表演的许多动作,并引进了许多武术特技。太平调代表性动作有“起胫跨大步”、“云手划大圈”,“三换朝”、“大上吊”、“沿铡刀”、“吊九桶水”、“爬桅杆”、“顶灯”、“金鸡坐椅”等武术特技也在大平调表演中常用,这是它与其他戏曲剧种的不同之处。

脚色行当

大平调的脚色行当中,黑脸和红脸居于主要地位,形成剧种的重要特色。其表演气势恢弘,场面宏大,唱、做、念、打并重,粗犷豪放,刚中带柔。

唱腔

大平调演出大平调演出

大平调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为板式变化体,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山东梆子和豫剧多有相同之处,但是在艺术风格上远比豫剧更加粗犷,较有山东地方特点,尤其是东路调。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体相同,但是发声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头钉等板式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

表演形式

大平调表演程式多样,夸张中不失真实,豪放中更求完美,粗中见细,刚中寓柔,个性十分鲜明。在表演实践中,大平调艺人曾吸收民间武术套路,真刀真枪在舞台上表演,可谓独具一格。

代表剧目

编辑

《收姜维》—马洪轩《收姜维》—马洪轩

大平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据统计约有六百余出,保留下来的只有二百余出,其内容主要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包公案》等小说,多以黑脸、红脸的“袍带戏”为主,民间生活故事戏较少,常演剧目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阳河》、《晋阳关》、《反徐州》、《收姜维》、《百花亭》、《战洛阳》、《秦香莲》、《铡赵王》、《赵公明下山》、《金鞭记》、《张飞滚鼓》、《三传令》、《火龙阵》等。

分布地区

编辑
大平调流行于豫北,以濮阳为中心,清丰、滑县、南乐、汲县、内黄、浚县、延津诸县以及鲁西、皖北、冀南等一些地区。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1.

大平调在河南地方音乐、戏曲历史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引起关注。

2.

大平调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吸收了其他剧种的精华,曲调行腔委婉动、高亢明亮、风格各异;伴舞独具特色,对研究古老的民间戏曲音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持久的借鉴作用。

3.

浚县大平调的音乐唱腔自成一家,有四百多支锣鼓曲牌,八十多种唱腔板式;在《打登州》、《御河关》等十几部传统戏里都有不同程度的(甚至有些整本戏)曲牌体音乐结构,从而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文化研究课题。

传承现状

1.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戏剧市场的滑坡,大平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观众群体日渐萎缩,剧团生存和演出条件恶劣,缺乏后继的表演人才,这一古老剧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

2.

西路大平调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演员青黄不接,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演出设备不能更新,演出收入下降,举步维艰,难以为继。

传承人物

《海瑞搜宫》-魏守现《海瑞搜宫》-魏守现

曹秀芝,女,汉族,1940年6月生,河南滑县人,国家三级演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延津县申报。

杜学周,男,汉族,1940年9月生,河南滑县人,国家三级演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延津县申报。

魏守现,男,汉族,1942年2月生,河南滑县人,国家三级演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滑县申报。

《三娘教子》—张玉琴《三娘教子》—张玉琴

张相彬,男,汉族,1964年7月生,河南濮阳人,国家三级演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濮阳县申报。

何西良,男,1963年11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申报。

李德平,男,汉族,1937年7月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浚县申报。

从印,男,汉族,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东明县申报。

保护措施

1992年,张相彬成立大平调戏曲学校,培养新学员。

2018年,“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系列丛书出版发行,为《大平调》等稀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成武县文化馆、菏泽市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滑县大平调剧团、浚县大平调传承保护中心、濮阳县大平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东明县大平调剧团、延津县大平调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获得“大平调”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平调项目保护单位成武县文化馆、菏泽市牡丹区大平调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滑县大平调剧团、浚县大平调传承保护中心、濮阳县大平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东明县大平调剧团、延津县大平调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平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要流派

编辑
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了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三个支派。

河东平调流行于山东东明、菏泽等地,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板式、曲牌十分丰富,唱腔既生动又平易,高亢奔放、刚劲激越中不失婉约和谐、舒展优美的韵味。

东路平调以河南省的濮阳为中心,因濮阳旧称开州,故又称“开州平调”,简称“东路平”。濮阳的范家班、陈家班,清丰的洪家班,南乐的万家班是该流派的知名班社。据记载,清丰洪家班自清乾隆年间成班至20世纪50年代,历经七代“管主”,其名赫赫,与南乐万家班、濮阳范家班成为“东路平”之鼎足三甲。

西路平调主要流布于河南省浚县,表演艺术阔放质朴,身段造型酷似社火、灯笼画、寺庙壁画,蔚为大观。传统武打戏中不乏真刀真枪,其脸谱、彩头、喷火、獠牙等更具独特风格。浚县大平调的音乐唱腔自成一家,有四百多支锣鼓曲牌,八十多种唱腔板式;在《打登州》、《御河关》等十几部传统戏里都有不同程度的(甚至有些整本戏)曲牌体音乐结构,从而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文化研究课题。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演出

1989年,浚县大平调演出的大型计划生育现代戏《盼儿记》,由河南电视台录播。

2005年,刘长菊艺术学校赴省参加“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民间传统优秀戏曲汇演。

2018年9月29日,河南大平调《三子争父》在石家庄大剧院上演。

荣誉表彰

《辕门斩子》—赵海泉《辕门斩子》—赵海泉

1959年,王爱英演出的《麒麟山》获省个人表演一等奖。

1961年,王爱英演出的《晋阳关》获省个人表演一等奖。

1959年,张玉琴演出的《白玉盔》获省个人表演一等奖。

1979年,王爱英、张玉琴、李德平演出的《难办的婚事》获省集体一等奖。

2005年,刘长菊艺术学校赴省参加“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民间传统优秀戏曲汇演,刘长菊在《铡美案》剧中饰演秦香莲,一举夺得两项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