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汉拳 编辑

拳法名称

佛汉拳佛汉拳

佛汉拳是流传于山东一带的传统体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佛汉拳,亦称“佛汉捶”“佛拳”,又称“七二三八”,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主要流传于山东一带。佛汉拳的主要内容包括套路、散手、功法三类练习方法。套路主要有三十八路佛汉拳,分上、中、下三盘,均为对打套路。以徒手练习为主要内容,以对打为主要形式,强调实用,独到之处在于破打一次完成,讲究“连绵铁”“君臣手”。

2011年5月23日,佛汉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Ⅵ-59。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佛汉拳

申报地区:山东省东明

批准时间:2011年5月23日

遗产编号:Ⅵ-59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历史渊源

编辑

佛汉拳

根据山东菏泽市东明县高村《佛汉拳续谱纪念碑》记载:“盖佛汉拳乃如来三尊佛祖所创,兴于唐,备于宋。清道光十二年(1833),少林寺大禅师徐修文武艺高强,术身妙技,七二三八佛汉拳,四九(三十六腿法)兼通。云游至东明马头(当时称为杜胜集)一带,该地练武颇盛,当地民众多习练洪拳为主,时有马头贾庄贾公云露,安本屯田公魁皂者,皆好武,与大禅师较技不敌,遂共拜为师,二人均为少林寺俗家弟子,贾公施法号光明,田公施法号永明。二人随师赴少林寺苦学三年归里,广收门徒。”流传于山东东明一带的佛汉拳,相传是明末清初少林寺南院武僧普净大师(俗名徐修文)行至如今东明县马头镇贾庄村时所传。佛汉拳具有拳路简洁、朴素实用、不用器械、实战性强、近距离发力等特点,以铁爪硬功偎身,靠打为奇。因其实战效果好,在技击中往往能轻易取胜而备受推崇,从此佛汉拳就广为流传。

武术特色

编辑

佛汉拳

佛汉拳的主要内容包括套路、散手、功法三类练习方法:套路主要有三十八路佛汉拳,分上、中、下三盘,均为对打套路。以徒手练习为主要内容,以对打为主要形式,强调实用,独到之处在于破打一次完成。散手单练式有七十二擒拿手、三十六底盘腿,共一百零八式。一式跟三打,一打有三破。边破边打不顶不丢,一递一接,一来一往,递中见打,打中带防,出其不意,连绵不断。讲究稳、准、狠、快;强调一胆二力,三眼四疾,五说六讲,七传八练,九九归一。高低苗是指佛汉拳基本动作,是入门者必修的筑基功夫。练习时,身体重心一高一低,手法上也随之高戳低打,讲究“高棚下压中间截”,连环盘练不止,故曰“高低苗”。其主要是通过单架的训练,使练习者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技击要素得以锻炼和提高,练习时自慢至快,每日数千捶,不过百日,自有灵验,有谱歌曰:“伸手上打有人迎,换手变把下边通。真真假假人难认,虚虚实实见奇功。”功法主要为铁爪功,鹰爪力、盘手功、桩功等。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佛汉拳融会了中国古典哲学、医学、武学、人体力学,遵循佛家、儒家思想,特别吸收了道家太极阴阳学论,刚柔相济,虚实分明,周身一家,浑圆一体,形成了具有独特优点的拳学体系。它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风俗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保留了固有的独特运动艺术魅力,又不断开拓进取丰富自己的艺术观赏性。

传承状况

传说佛汉拳是从清代少林寺传出的,在山东东明已传至第六代。全面掌握佛汉拳的传人寥寥无几,需要抓紧挖掘和整理工作。

传承人物

陈洪元,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编号:05-2562,项目名称:佛汉拳,山东省东明县申报。

李义军,男,汉族,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编号:04-1743,项目名称:佛汉拳,山东省东明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东明县佛汉拳协会获得“佛汉拳”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东明县佛汉拳协会获得佛汉拳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活动

2019年2月20日,东明县传统武术展演活动在万福公园拉开帷幕,来自菏泽市各县区500余名武术爱好者为大家带来佛汉拳传统武术技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