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曹县江米人) 编辑

山东省曹县传统美术

面人(曹县江米人)面人(曹县江米人)

面人(曹县江米人),流行于山东省曹县一带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曹县江米人它系古代祭祀神祇的供品演变而来,制作是以江米面、大米面和小麦粉为主料,加防腐剂和水调合蒸成熟面团后,掺入颜料,制作成红、黄、蓝、绿、黑等各种料面,利用刀子、剪子、梳子、拔子等工具,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形象。

2008年6月7日,面人(曹县江米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Ⅶ-52。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面人(曹县江米人)

遗产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山东省曹县

遗产类别:传统美术

遗产编号:Ⅶ-52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历史渊源

编辑

面人(曹县江米人)

远古时期地处黄河流域的鲁西南灾祸频生,人们会举行祭天敬祖仪式,祈求风调雨顺,杀猪、牛、羊等祭天。据当地制作曹县江米人的老艺人介绍,明代洪武年间曹县桃源镇、安蔡楼镇等地已有用“花供”祭祀天地、火神的风俗,“花供”中即包括用江米面捏制的人物、瑞兽、花鸟等供品。 后来演变成用面捏成猪、牛、羊等家畜作供品。另外,还增加了瓜果、蔬菜等多种样式的蒸馍,并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进行修饰,曹县江米人即由此而来。在此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曹县江米人变成一种日常可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文化特征

编辑
曹县江米人,基本形制分“签举式”和“案置式”两种。前者用江米面捏制成各种人物形象的江米人,色彩绚丽,造型各异,体型较小,以适宜儿童手中把玩或插杆手举,多为娱乐儿童的食玩品;后者则是雅化的陈设艺术品,做工考究,造型精致,

曹县江米人,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形象和性格特征,透过江米人的形象,了解古代文化,掌握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也成为民众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制作工序

编辑

曹县江米人手艺流程

材料准备:兑面(取适量江米面和小麦面混合搅匀,两者掺和比例为 1∶2);烫面;盘面;兑色。

曹县江米人,技艺制作过程要掌握和面、盘面的火候以及捏、挑、黏、压、装饰等灵活的技艺。把握和面、盘面的火候、生熟度、弹性、黏度、软硬等的规律。

捏制时一般从面部五官开始,综合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才能捏塑出细腻传神的江米人。

题材作品

编辑
曹县江米人,表现题材有祥禽瑞兽、仙花芝草、戏文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俗风情及现实生活等。

祥禽瑞兽类,包括龙凤、麒麟、狮虎、十二生肖、怪兽、鸡、鸭、狗、猪、羊、象、猫、鼠、兔等;

仙花芝草类,包括牡丹、菊花、灵芝、蔬果、瓜、梅兰竹菊、荷花、山药花、枣花、灵草等;

历史故事类,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系列人物形象;

神话故事类,包括《封神榜》、《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系列人物形象;

儒道释人物形象类,包括孔子、老子、庄子、佛祖、罗汉、观音等人物造像;

戏文故事类,包括《杨家将》、《岳飞抗金》、《穆桂英挂帅》等戏曲人物系列及各种动物造型作品;

现实题材类,包括童子、玩杂耍的、舞狮的、抬花轿的等人物形象;

市井风情类,包括卖百货的、挑胆子的、打渔的、读书郎、牵着牛耕地的、织布的、小孩子玩耍的等。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曹县江米人,作为与祭祀民俗联系的传统技艺,它在民间宗教文化的研究中具有参考价值。 其民俗特征、艺术特征、工艺特征使它具备了民俗信仰内涵、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丰富城乡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寄托着广大民众的审美情怀和生活理想,为中国民间历史、习俗和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传承状况

曹县江米人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已面临着较大的传承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王锡金,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面人(曹县江米人),申报地区为山东省曹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曹县文化馆获得“面人(曹县江米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面人(曹县江米人)项目保护单位曹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曹县以乡村记忆博物馆为基地,设立“曹县江米人”非遗传承点,面向公众每年举办免费培训班,组织非遗项目走进学校、走进社区。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展览

2011年10月,曹县江米人项目在广交会上亮相,具有曹县特色的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