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兹全 编辑
何兹全(1911年9月7日—2011年2月15日),原名何思九,字子全,后改名兹全。著名历史学家,山东菏泽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兹全曾就职于中央大学历史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7年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后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培祗国际学院工作。1950年回国,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历史学院),历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所)主任、副系主任等职。担任中国秦汉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唐史学会、简牍学研究会等学会的学术顾问。曾多次赴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访问讲学。 2011年2月15日晚,不幸在北京去世,享年101岁。
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史。在史学理论、社会经济史、中国古代兵制、中国寺院经济研究等领域都有开拓性的建树与卓著的贡献,其首倡的“汉魏之际封建说”影响深远。 对世兵制、魏晋中军、孙吴兵制、十六国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诸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讨。 著有《秦汉史略》《魏晋南北朝史略》《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读史集》《中国古代社会》等。
概述图参考资料:
全名:何兹全
字:子全
所处时代:近现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菏泽市
出生日期:1911年9月7日
逝世日期:2011年2月15日
主要成就: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史
主要作品:《魏晋南北朝史略》《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名:何思九
国籍:中国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1926年末,少年懵懂的何兹全参加了国民党。他说:“当时自己对国民党、对政治理想以及对三民主义等没有太多的了解,但我从小就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非常关注国内形势和北伐军的胜利发展,北伐军胜利的消息常使我兴奋不已。就是在那种情况下,我加入了国民党。”对北伐战争等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他后来走上了历史学研究的道路。 不久,他读到陈公博主编的《革命评论》。何兹全说,加入国民党改组派,读《革命评论》,是他人生长路上的一个节点。自此,三民主义成了他的信仰。
1931年,何兹全考入了北京大学, 开始他选读了政治系,后来发现政治系只讲政治理论,不讲历史根源,于是转入了史学系。 1935年在今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去日本留学,不到一年就回国了。回国后他与友人合办了一个以乡村小学教师为对象的刊物《教育短波》,艰难度日。他的老师傅斯年先生邀他回史语所,才使他重新做了学问。
何兹全
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专款资助,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并在该系讲授“中国通史”课。1941—1944年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编审。1944年,何兹全进入史语所, 同年秋,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何兹全加入时,史语所已迁往重庆附近的李庄。他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直接在傅斯年的指导下做研究工作,受史语所学风和治学方法熏陶。
1947年赴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并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资助,协助法兰西斯教授将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翻译为英文。
1949年之后,何兹全有留在美国、去台湾和回大陆三条路。当时傅斯年甚至把他的书和衣被都带到台湾去了,但何兹全还是选择了在1950年回到中国大陆。当时正赶上抗美援朝战争,他把自己积攒的19两黄金全数捐给国家,同一年,恩师傅斯年在台北病逝。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于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中国魏晋封建说的创始者和代表者。
“汉魏之际封建说”
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分期是史学界讨论多年的重大问题。何兹全在系统而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汉魏之际封建说”。他的这一思想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一文中已见端倪。50年代,发表《魏晋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一文,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沉寂多年的史学界重新开始活跃起来。1979年第1期的《历史研究》发表了他系统阐述这一观点的文章,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他认为,第一,自战国以来繁荣的城市经济到汉魏之际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此后的几百年中都没有恢复过来。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形态从交换经济演变为自然经济;第二,社会上占大多数的人的身份也从自由民、奴隶,变为半自由且隶属于主人的部曲、客等依附民阶级;第三,社会的中心问题已不再是土地兼并,而是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荒芜、人口减少和依附关系加强而出现的人口争夺;第四,半自由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更加紧密,地著问题得以解决。这四个方面是中国古代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典型现象,也是其“汉魏之际封建说”的主要依据。
“汉魏之际封建说”从20世纪30年代萌芽到70年代末得到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何兹全在对中国社会形态更替的深入研究中体现的执著精神、求实态度深为同行所赞许。与“汉魏之际封建说”相联系,何兹全提出战国秦汉古代社会说,认为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中国才进入封建社会,而战国秦汉是中国的古代社会时期。
中国国家起源问题
何兹全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思想,提出了中国国家的出现应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观点。他认为,国家从萌芽到产生有个过程,不是氏族制度一分解、有了阶级,就是阶级社会了,国家就出现了。盘庚以前的商和夏属于氏族部落联盟时期。盘庚到东周初是氏族部落到国家的过渡时期,但氏族组织仍是它的社会基础。在部落联盟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国家”的概念。他从阶级分化、土地制度和国家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春秋战国前作为“早期国家”的依据,认为这一时期社会仍以氏族部落为单位,还没有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氏族内部虽已有阶级分化,但矛盾还没有尖锐到出现不可调和的阶级对抗;王的地位已经突出,有了王廷和群僚;氏族部落向真正意义的国家过渡,逐步接近国家,可以称之为早期国家。
寺院经济研究
寺院经济和兵制史是何兹全研究中国社会史的两翼。他认为,中古社会是中国的封建社会,而寺院便是这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中古时期的寺院不但是宗教的组织,也是政治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封建关系。因而,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寺院经济,具有独特的价值,有助于全面考察中国社会的构造,了解中古社会的性质。从1934年9月,何兹全发表《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把佛教社会和寺院经济纳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领域之后,几代学者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成绩喜人。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何兹全主编的《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一书,反映了他开创的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兵制史研究
何兹全图集
何兹全1935年发表《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一文,成为他研究兵制的开端。在文章中,他提出三国时期的州郡领民、屯田客、军户这三种领民是分籍分属的,属于不同的行政系统之下。就其身份地位而言,州郡领民为最高,屯田客次之,军户最低,进而廓清了三国以后具有社会显著特征之一的人口分割的基本概况、生产关系情况以及领民的社会作用和地位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何兹全的兵制研究又大大推进了一步。《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十六国时期的兵制》《孙吴的兵制》等论文就孙吴世袭领兵制等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证明了十六国兵制是对魏晋制度的继承、北魏前期兵制是部落兵制后来受到汉族兵制及十六国兵制的影响、府兵制与北魏前期部落兵制有渊源关系等。在兵制史研究中,何兹全善于揭示制度的发展变化,总结制度变化的规律,从而使纷繁复杂的古代兵制变得清晰明确。
何兹全自评:20世纪30年代初学写文章,到现在已近七十年。回头看看自己的成就,虽然自己也曾有时“骄傲”、有时“委屈”过,但基本上大多时间还是虚心、甚或心虚的。客观、公平地评估自己的一生,有五字可用:“贫乏”、“不浅薄”。我生的时代,是世界、中国千载不遇的大变动的时代,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时间都浪费掉了!我是“幸运”的,也是“悲剧”的。
北京师范大学讣告:何兹全先生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充满深厚感情。他以“爱国一书生”的高尚情怀,将学术抉择与时代命运紧密结合,关注思考与国家民族、社会历史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在长达八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何兹全先生潜心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史。他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治学严谨求实,既继承中国史学传统,又吸收西方史学方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和学术前沿,以科学的精神考察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探寻历史规律,造诣精深、成果丰硕,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何兹全先生爱生乐教,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忱,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齐世荣:在老一辈史学家中,何先生很重视理论。他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尤为重视,且始终坚持,这一点在他的文章和讲话中都得到鲜明而充分的体现。何先生对师长既尊敬,又实事求是,从来不为尊长讳。
瞿林东:①何兹全先生不仅提出了“魏晋封建说”这一观点,而且第一个用事实证明。尚钺等老先生只是提出了这个看法,何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做了详细的论证,他是做这项研究的第一人。他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成一家之言。②何先生学术上受陶希圣影响很大,一生坚持辩证唯物史观,真正做到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在评述自己尊敬的老师傅斯年的时候,既指出了他的学术贡献,又批评傅斯年先生不重视史学理论。在生活中,他是一个特别慈祥、谦虚,和蔼可亲的长者,所以人们都喜欢和他交往。
刘家和:在师大与何先生共事这么多年,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对晚辈非常亲切、关怀备至……我后来之所以走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治学之路,一方面可以说是自己的兴趣所至,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何先生的不少帮助,受到何先生的影响很大。
宁可:何先生是一位眼界开阔而又不失深邃的学者;是一位具有通贯的识见和学力,能够把历史的诸多方面融入历史的整体,而又能从整体上把握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并阐发清楚的学者;是一位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学风的学者。
著作
《秦汉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5月
《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三国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三论一谈:何兹全、郭良玉伉俪白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鹭江出版社,2003年7月
《中国文化六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何兹全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
《大时代的小人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
论文
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中国经济》第2卷第9期,1934年)
魏晋时期庄园经济的雏形(《食货》半月刊创刊号,1934年12月)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天津《益世报-食货周刊》,1937年5月18日)
魏晋南朝的兵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8年1月)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6年08期)
从城乡关系看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年02期)
北魏文明太皇太后——中国历史上一位女政治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1年04期)
官渡之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01期)
汉魏之际的社会经济变化(《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04期)
汉魏之际封建说(《历史研究》1979年11期)
读《宋书·恩幸传序》书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佛教经律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论述历史上民族关系时不可忽略的一面(《历史教学》1983年06期)
关于古代史的几个理论问题(《历史研究》1984年01期)
秦汉地主与魏晋南北朝地主的不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众人和庶民(《史学月刊》1985年01期)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01期)
战国时期“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研究中国历史要重视方法,要突破、创新(《文史哲》1987年01期)
周秦史二、三事(《史学史研究》1989年01期)
先秦史笔谈(二)——西周春秋的国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和国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和特点(《国家图书馆学刊》1992年02期)
边疆·史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02期)
中国社会发展史中的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崔浩之死(《文史哲》1993年03期)
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中国史研究》1995年02期)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民生主义的真谛(《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中国的城市复兴与文艺复兴(《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中国社会形态演变——从三权鼎立走向专制(《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04期)
由野蛮到文明,由厮杀到和平,由原始公社到“地球村”(《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1期)
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演变过程中三个关键性时代(《历史研究》2000年02期)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战国秦汉商品经济及其与社会生产、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02期)
战国秦汉时代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研究人类社会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是社会史研究的主流(《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九十自我学术评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客观的历史与主观的历史学(《北京日报》2001年8月20日)
我所认识到的唯物史观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联系(《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01期)
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2期)
汉魏之际人身依附关系向隶属关系的转化(《河北学刊》2003年06期)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读《史记》札记(《人民日报》2003年7月29日;《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2期)
对社会史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北京日报》2006年12月18日)
中国文化生命力之我见(《北京日报》2007年5月21日)
书评
郑天挺师的为人和学问——读《及时学人谈丛》(《光明日报》2003年4月10日)
读周一良教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书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序跋
《历代名师》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三国史》自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中国古今人物异称大辞典》序(《运城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晋书·食货志〉校注〈魏书·食货志〉校注》序(《史学史研究》2001年02期)
《宋代寺院经济研究》序(《学术界》2003年06期)
寓作于注的大作——陈连庆《〈晋书食货志〉校注〈魏书食货志〉校注》序(《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01期)
随笔
三十年代的回忆(《史学史研究》1992年03期)
闲话读书(《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02期)
我的大学生生活(《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03期)
治学杂谈(《前线》1999年07期)
香谷老师的教诲(《前线》2000年02期)
谈谈“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北京日报》2003年11月24日)
访谈
“辩证法是我观察历史的主要方法”——访何兹全教授(《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01期)
怀念师生深情 忧心国家大事——由一天日记引出的(《学术界》2002年02期 )
文集
《何兹全文集》六卷本,2006年7月1日由中华书局出版。第一卷:中国社会史论、第二卷:中国史综论、第三卷:《中国古代社会》、第四卷:《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讲义》《中国文化六讲》、第五卷:《秦汉史略》《三国史》、第六卷:《爱国一书生》杂著等。
自传
《大时代的小人物》,何兹全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何兹全文集
作者名称 何兹全
作品时间2006-7-1
何先生是我国魏晋封建说的创始者和代表者。他对我国历朝的寺院经济十分关注,成绩斐然。何先生长期从事高校教学,对如何学习古代史等,都有颇为启发人的卓越见解。
秦汉史略
作者名称 何兹全
作品时间2018-4
《秦汉史略》是2018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兹全。
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
作者名称 何兹全
作品时间2003-7
《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是2003年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兹全。
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
作者名称 何兹全
作品时间2013-1
《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兹全。
中国古代史学人物(上)
作者名称 何兹全
《中国古代史学人物(上)》是1994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兹全。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
作者名称 何兹全
作品时间2010-4-1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是20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兹全。
爱国一书生
作者名称 何兹全
作品时间1997-12
《爱国一书生》是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兹全。
中国古代社会
作者名称 何兹全
作品时间2007-9-1
《中国古代社会》是2007年9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兹全。本书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的专著,是历史学家何兹全教授集几十年研究的心得,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剖析古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力作。
中国文化六讲
作者名称 何兹全
作品时间2008-7-1
《中国文化六讲》是2008年7月1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兹全。
魏晋南北朝史
作者名称 何兹全
作品时间2013-12-1
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与北朝。魏晋南北朝史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具特殊性格的时代。政治上,魏晋南北朝处于长期政局分裂的时代;思想、学术上,魏晋南北朝呈现多样元的文化样貌;宗教上,道教的发展与佛教的盛形;...
读史集
作者名称 何兹全
作品时间1982-4
三论一谈
作者名称 何兹全
作品时间2001-9
本书是名家心语丛书中的一册,书中收录了何兹金与郭良玉伉俪的自选文集。 这些文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流畅,见解新颖、独到,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及可读性,颇值得一读。
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
作者名称 何兹全
作品时间1986-12
书末附有日港台、东南亚学者研究汉唐寺院经济的论著目录
查看更多书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