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文庙 编辑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丰县文庙丰县文庙

丰县文庙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是苏北现存始建最早的古庙,也是苏北唯 一保存较为完善的古建筑。坐落在县城最繁华的解放路西侧,虽然被四周林立的高楼遮掩,但作为这座城市里太长时间里文脉兴衰的载体,无疑,她就是丰县这座城市里今天绝无仅有的文化坐标。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丰县文庙

地理位置: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分类:文庙

重建时间: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

景区级别:国家级景区AA

历史背景

编辑
丰县文庙大成殿,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6年6月5日,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古建筑。

地理位置

编辑

丰县文庙

建筑意义

编辑
旧《徐州通志》在收录古谚中这样写道:“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这句古谚让我们对先民生活于斯的历史产生了无限遐想。

一座城市就是一部人类繁衍发展的史书。2000多年的时光里,丰县城中发生的无论是刀光见影、惊心动魄抑或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都在时光的遂道里烟消云散。千古一帝刘邦,名相萧何,道教鼻祖张陵,梁太祖朱温,宋相李若谷,元代袁氏翰林,明代内阁首辅许彬,清代状元李蟠,一个个让丰县人引以为豪的乡党,虽然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只能作为丰县历史发展过程中耀眼的一个个文化符号。保存至今的丰县文庙像一个洞悉世情而自甘寂寞的老人,被今天的人们冠于博物馆这个新名词,从容地背负着这座城市400多年演进过程中丰县人形成的生活方式与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蹒跚而执著。毫无疑问,在丰县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丰县文庙当之无愧的成为这座城市今天最厚重的文化坐标。

所谓文庙,就是古代各州学子举行祀孔典礼的地方,也称孔庙。按封建历朝旧制,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文庙举行祭孔大典。同时,文庙也是县学的学宫。县学虽不进行日常教学,但每三年要举行一次考试。各书院或私塾的童生经过县考被录取的就是秀才。为最低一级的科名。秀才们平时在在家自修,每月由学官出题考八股文文章,称为月考课。成绩获得超等、特等、一等者,也就是所说的廪生,政府发给生活费,以资鼓励。县考后每年还要再参加省学政举行的巡视岁考,岁考成绩差的要被革除秀才功名。秀才经三年岁考合格,才能到省城参加考试。由于古代实行科举制度,所以各州县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县学场地,文庙因此而日益兴盛县历久不衰。

丰县现存的文庙大殿始建于公元1560年,距今已有450年的历史。

丰县地邻邹鲁,据史书记载:高祖十二年,行过鲁,以牢祀孔子。可见丰县在秦汉时期已经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诗书礼乐,远流长。

历史记载

编辑

文庙

据隆庆版《丰县志》记载,丰县儒学旧址在县治东,金末倾坠,元代至正五年知县郭暄重修,元末毁于兵火,洪武六年知县曾创建,宣德四年知县阙膺重建,正德十二年裴爵修葺,嘉靖五年洪水冲陷,迁于华山之阳,三十一年,知县徐蓂还旧城,建于县治西北,但迁到这儿后,县内学子考中秀才、举人、进士等科的越来越少,县人认为儒学所在地有碍于丰县文运,所以嘉靖三十九年,知县胡乂心将儒这改迁于县城东门内,也就是现址。

根据文献资料的描述,我们依稀可以想像文庙当年的大观。文庙的最前面为棂星门,两旁为儒学东、西门,稍微向里是泮池,中间是戟门三楹。再向里就是祭祀孔子的大成殿。大殿后面是明伦堂,再后是教谕、训导住宅等,广厦百间,规模宏阔,成为奉祀敬圣之所,兴贤育才之地,莘莘学子来此读书受益,县内文教之风兴盛。县内学子亦多有成就。

修建历史

编辑
四百多年来,文庙建筑群多次增修,有记载的明代就有七次,清代也曾经有六次。

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知县尹梓增建房屋各五楹,前面增建文昌祠三楹。万历十九年(1610年),知县孔道源等对大殿更新。明末战火,致使宫墙损坏严重。清顺治二年,县人倡仪重修儒学,得到知县阎召的大力支持,这位开明的县令“力主其成”,而且“出俸金佐之”,不仅重修了棂星门、戟门、儒学等,而且新建了文曲池、魁星楼等建筑。

清代的最后一次大修,是在道光十七年,大修后的文庙建筑群占地10余亩,计有大成殿、东西厢房、戟门、棂星门、鲲化壁、洋池、名宦乡贤二祠、明伦堂、尊经阁、祭品库、儒学东西二门、修德斋、修道斋、启圣阁、魁星阁、敬一亭、衙舍等近百间建筑设施,碧瓦飞甍,气势巍峨。

保护

编辑
经历了历史沧桑与战火洗礼,到解放初期,丰县文庙建筑群仅剩下的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也残缺严重,明伦堂房后漏雨,檐头破损。大殿内金柱出现虫蛀,门窗严重变形,墙壁、彩绘脱落,金阶断裂,石鼓下沉,金柱随时有倾斜之危。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县人民政府进行了二次大修。使大成殿这个古建筑得以幸存。1983年,县政府将文庙辟为县博物馆,陈列丰县传世及出土文物,向后人传递丰县的历史信息。1991年,文庙大成殿被公布为县级保护单位,200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县博物馆的体建筑,修缮后的文庙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青砖墙基单檐歇山顶,琉璃作瓦,以实物形式记录了明清以降丰县重教之风的久盛不衰,反映了丰县450年前古典建筑技术及文化艺术的水平和成就。

道陵故里,汉高原邑,千古龙飞的丰县,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大汉王朝400年的浮沉跌宕,读来令人血脉贲张,荡气回肠;正一典符如一种精神图腾,光芒闪耀于道教文化的顶峰,指引人心远离喧嚣与浮躁,顶礼道法自然的玄妙。一个入世,一个出世,都被两位汉代的乡党演绎得酣畅淋漓,清彩之至。同样,存世450年的丰县文庙作为现在的博物馆,因其蕴藏着太多古丰文明的密码信息,成为丰县文化古城的见证、这座城市赖以生存的根和灵魂。历史已经远去,但无法割断丰县文庙沉淀的文化及精神,这种文化和精神,博雅浩荡、沦浃人心,将会继续给予丰县人新的涵养与藻雪。相信,儒家传统的文化素养与丰县人有情有义的现代精神气象终可以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