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房山 编辑

江苏省徐州市景点

子房山子房山

子房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海拔146米,与云龙山、九里山、户部山并称徐州四大名山。子房山原名鸡鸣山,传说楚汉相争中张良曾命士兵在此吹箫散楚兵,遂更名为子房山。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子房山

原名:鸡鸣山

地理位置:徐州市云龙区

标志建筑:子房祠

历史渊源

编辑
古城徐州,山川秀美。

张子房张子房

环城大大小小的山峰中,以人物命名的山为数不多,子房山算是一座。子房山位于市区东北部,山不高,只有海拔127米,但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山却有着动人的传说,它是以楚汉时期一位风云人物的字号命名的,那就是被称作“兴汉三杰”之一的张良。

张良,字子房,祖上“五世相韩”,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一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圣”。

公元前218年秦灭韩,张良为报家仇国恨,以重金买刺客,在秦始皇东巡必经的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设伏,以铁椎刺杀秦王未遂。他因此而逃到江苏下邳隐姓埋名,一藏九载。在圯桥得黄石公《太公兵法》后,辅佐刘邦,屡施妙计。在惊心动魄的鸿门宴上,他使处于劣势的刘邦躲过一场劫难,而后历经征战,打下汉家三百年江山。

张良的传奇色彩还在于他的急流勇退。功成名就后,他淡泊名利,婉言谢绝了刘邦让他在齐地自择三万户封邑,甘愿受封留侯,后来又选择了退隐。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当时兴汉三杰中,萧何被治罪下狱,韩信也以谋反罪被杀,诛灭三族,临死前发出“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哀叹,唯有张良明哲保身,免遭杀身之祸。

徐州作为古战场,八百里群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位于城东北的子房山,原名“鸡鸣山”,相传楚汉之际,张良为了瓦解楚军,巧妙使用了攻心术。他训练了一批吹箫能手,制作了许多大型风筝,风筝下悬挂箩筐,将吹箫者置于其中。张良坐镇鸡鸣山指挥,乘风势将风筝放到楚军阵地上,一时洞箫齐鸣,凄婉的箫声勾起了项羽江东兵的思乡之情,八千子弟弃甲而散,汉军不战自胜。从此,鸡鸣山改称子房山。

为纪念张良,明宣德初年,子房山曾建子房祠,殿内供奉张良像,因张良被封为“留侯”,民间又称“留侯祠”。清代嘉庆年间,祠庙重新修葺,后庙宇废圮。

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两千两百年弹指一挥间。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早已天翻地覆,换了人间;当年楚汉英雄们的霸业雄风,只有在史书和传说中寻觅。

经过改建山门后的子房山,现在已面貌一新。子房山上的子房祠位于东山寺后,是一排石头平房。门上悬挂着“子房祠”的牌匾,门旁一幅对联:“留侯兴汉功垂千秋,黄石授书识破玄机”,里面供奉着汉留侯张良像。祠庙虽然简陋,但四时香火不断,祭拜者络绎不绝,那烟雾氤氲中绵绵不绝的是世代徐州人对这位留侯的崇敬之情……

依山而建的小区景观园里,新竖起了一座张良铜像,衣袂飘飘的张良正手持竹简注视着前方,铜像下端刻着简历:张良,字子房,韩国人。铜像边几个孩子在嬉戏,“韩国人?”两个身着时尚“哈韩”服的少女相视一笑,不知道她们是否理解了此“韩国”非彼“韩国”,但不管怎样,她们还是记住了张良这个名字……

其实,历史不仅是写在书上的,更是沉淀在老百姓心中的。民心如镜,张子房和这座山一样,永远留在徐州大地上,留在徐州人心中……

主要景点

编辑
徐州古代八景之一的“子房箫声”,已成为千百年来征战厮杀、以计退敌的绝唱。子房山 山上建有子房祠,“子房箫声”为徐州古代著名的八景之一。

子房山与子房祠

子房祠 子房祠

子房山,民间称鸡鸣山,乾隆版《徐州府志》云:“子房山城东二里,旧志一名鸡鸣山”。明版则不记。说明鸡鸣山的传说是明末的事儿。

张良吹箫退楚兵时的鸡鸣山,何等模样,没有文字记载,不得而知。但是,明代的子房山,因为有了子房祠,拜谒游览的人多了,吟咏甚多,使我们得以知道子房山与子房祠的昔日建筑与景象。

明代陈穆的笔下,子房山甚美:“四野晴岚合,孤峰锦石明。麦畦饶浪叠,桃径灿霞横。听听鱼樵唱,犹闻楚士声。”这是明嘉靖年前子房山的春景。那时黄河泛滥尚少,山峦锦绣,桃红似霞,四野麦浪起伏,渔夫山樵唱和。明末亦然:“桃花片片野桥雨,杨柳依依山寺风”。(冯世雍);到清代依然是:“崔嵬寝庙千年在,带砺山河一望收”(张彦奇)。明代,黄河夺泗,子房山滨黄河,这种河山带砺、桃林绿畴的景色,一直是子房山景的历史写照。

子房山上子房祠,后又称留侯庙。此庙最初的名称应为子房庙。明宣德初年(1426年),徐州大旱,陈瑄乞雨子房山,不久果降霖雨,陈瑄便在山上修子房庙。正统本《彭城志》:“子房山在城东五里,山上今有子房庙。”正统本《彭城志》是徐州最早的一部官修志书,也是有关子房庙最早的原始记录。

一百多年后,明嘉靖本《徐州志·祀典》有云:“留侯庙二,一在留城,一在子房山,宣德初平江伯陈瑄建山上,景泰间知州宋诚徙山左新之。”宣德年间始建至景泰年间重修,仅仅约30年,不仅庙迁徙重修,而且改称留侯庙。这是历史记载第一次重修,到清嘉庆年间的重修,已不知凡几了。清人叹“崔嵬寝庙千年在”,实则仅300余年。这其间子房庙损坏事常有,如清朱彝尊来徐州访见子房庙,景象颇有些悲:“遗庙彭城故里,有苍苔,断碑横地。千年驿路,满山叶,一弯河水。”

子房庙里供有张良塑像,这在古诗中就有“提示”。明宣德年间,陈瑄建的子房庙,便塑有张良像。明刘荣嗣访子房祠,目睹过张良塑像:“落日荒城试问津,子房遗像俯河濵”。300年后,逮及清代,徐州人徐渊《登子房山》也有云:“叩祠拜留侯,遗像想姽嫿”。这说明,子房庙里一直塑有张良像。诗人虽然没有更多的笔墨来描述,从这些诗句里,可以想象出古时的张良塑像,一是高大,在黄河边,即可以看到山上子房庙里的塑像;二是“姽嫿”,与《史记》中司马迁笔下的“状貌如妇人好女”相仿佛,娴静美好。

古人诗词里,还告诉我们,子房庙还有两处重要的相应建筑:“留侯台”和“来鹤亭”。

清初,万寿祺曾登临留侯台:“木落东皋烟树齐,留侯台上望苏堤。十年虎豹人家少,几处牛羊村舍低。”可见留侯台的所在应该比子房庙更高些,方能在黄河边的皋地望见城西的苏堤。民国人卜啸天亦曾登临:“留侯台上来游玩,光景今年胜去年。”近来,访问了许多人,没有人知晓留侯台,更难觅留侯台的遗踪。

至于来鹤亭更少有人提到。不过还是可以从徐州人徐渊《登子房山》的诗中一窥其貌:“壁留古时苔,落叶声策策。孤桐拂清霄,老柏阴幽石。”这是庙院内景。“曲径转僧房,遂疑尘世隔。坐此消烦襟,方知息机适。”——沿着曲折山径,可以通达僧房。出了僧房再攀登:“策杖来鹤亭,恻然吊遗踪。俯临百尺溪,峻削巨灵划。”徐渊是清朝人,来鹤亭或是其时僧人所建,与云龙山放鹤亭相连,建亭时,有鹤从西飞来,栖息于兹,亦未可知。

子房祠子房祠

综合古人描述,参考民国张奉明所编《徐州旅游指南》,以及老人回忆,想象清末民初的子房山,应是黄河环绕,林壑深邃。子房庙有个不大的庙院,门朝西,前有石磴由山底迤逦而攀。庙院内梧桐婆裟,古柏森森。立有石碑几通。正殿有张良塑像,晨夕有音乐。院南方是三间僧房,厢房墙外有坦阔的留侯台。台侧曲径可通峰顶。庙院北侧建有河北会馆,今犹在,门朝北。会馆东墙有门可入庙院,庙西正门被毁坏后,即由此进出。会馆再北,有黄石公庙,即现在东山寺处。

东山寺在住持宏音法师的带领下,为扩建子房祠广结佛缘,随缘募化,四方奔走,最终在信男善女的鼎力支持下,筹集资金190余万,历时三年建成了子房祠,塑造了张良像。2012年5月24日东山寺举行了子房祠揭匾仪式。

子房山摩崖石刻

子房山摩崖石刻子房山摩崖石刻

子房山主峰西侧,有一处摩崖石刻新景观,掩映在苍松翠柏当中,面积大约四五百平米。由石刻艺人谢仲华先生历时二十年镌刻而成(1991年—2011年)。石刻收录当代诗人格律诗词五十余篇,由数十名书法家用真、草、隶、篆书写。诗词作品以歌颂张良为题材,内容涵盖了“张良椎击秦王”、“圯下进履”、“四面楚歌”、“张良吹箫”等历史记载及传说。诗词严格按照诗词格律,用韵方面坚持“诗遵平水,曲循中原”。诗作悲壮凄婉,准确还原了历史。像徐书信先生的七绝:“圯上传书黄石公,沙场屡战建奇功。洞箫凄婉云天外,震断霸王牛角弓。”像徐向中先生的楹联:“若论项羽千声鼓,还逊张良一段箫。”等,都从不同侧面对汉代三杰之一的张良做出了准确客观的描述和赞扬。

子房山摩崖石刻的出现,向世人展示了徐州人继承、维护汉文化的风采,使久负盛名的子房山增添了新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文化活动

编辑
子房山是以汉代人杰张子房命名的。子房山庙会,是对张子房的纪念崇拜活动,和历代原始的求雨祈丰年活动相融合而诞生,此后又增添了佛教信仰。庙会集佛教、道教文化、远古民间信仰习俗、民间集市贸易为一体,是地方政治、经济和民间综艺文化活动、民间工艺品展销的大型综合性集会,是传统文化中极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活化石展示。

子房山庙会始于明,发展兴盛于清代和民国年间,新中国成立后庙会活动依然保持正常开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1986年宗教政策恢复以后,在民众自发参与的情况下,庙会才逐渐开展起来,刚恢复时期只有乡村的集市规模,虽然近几年赶会人数逐渐增多,但昔日的繁华热闹鼎盛已成过眼云烟。

子房山庙会会址在徐州子房山。庙会历时三天,以农历五月十九日为正会。前来参加子房山庙会的百姓主要以徐州地区六县(市)、五区为主,除了佛道信徒之外,还有众多各界人士。此外,还吸引了豫东、皖北、鲁南与徐州接壤地区的民众,最远的竟来自陕西等地,参与人数近百万。

子房山庙会形式多样场面很大,涉及山上山下,庙内庙外,内容和形式各异。其主要内容有:子房老爷出巡、赶集逛会、入市交易;朝山烧香、磕头、拜佛;听书看戏,观文艺表演;集市商贸活动;卜卦占算运筹占验祈丰年。其中子房老爷出巡是最为隆重的仪式。

子房山庙会在徐州历史上为八大庙会之首,也是在徐州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庙会,承载着大量的民俗事项,一直受徐州民俗学家的关注。子房山庙会是民间历代民俗的“风情画”,对见证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作用。

二十一世纪,传承百年的子房山庙会作为老百姓的重要习俗,仍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审美取向不断变迁,民俗文化的地位日益下降,庙会中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处在濒危状态,庙会的规模逐渐减小,有走向旅游和购物节的趋势。

下一篇 户部山

上一篇 云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