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蒡 编辑
牛蒡(学名:Arctium lappa L.),又名大力子、恶实等,为菊科牛蒡属的二年生草本植物 。其具有肉质直根;茎直立,粗壮,通常带紫红或淡紫红色;基生叶宽卵形,基部心形,两面异色,上面绿色,叶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丝状绒毛及黄色小腺点;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或圆锥状伞房花序,花序梗粗壮,总苞卵形或卵球形,小花紫红色;瘦果倒长卵形或偏斜倒长卵形,两侧压扁,浅褐色 。花果期6~9月 。
牛蒡原产欧亚大陆,在亚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等地均有分布 。在中国,其在各地普遍栽培 。牛蒡喜温暖气候,耐阳光,对温度适应性较强,属于长日照植物,具有一定的耐旱性,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严格 ,常生于山坡、山谷、林缘等地区 。
牛蒡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肉质直根可食用,可炒食、煮食、生食或加工成饮料,幼嫩叶片和叶柄叶可作为蔬菜食用 。其种子含油,可作化妆品添加剂配制成化妆膏、化妆霜、奶液和化妆水等 。牛蒡根、茎叶、成熟果实均可入药 。
中文名:牛蒡
拉丁学名:Arctium lappa L.
别名:恶实、大力子等
界:植物界 Plantae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科:菊科 Compositae
属:牛蒡属 Arctium
种:牛蒡 Arctium lappa
亚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亚科:管状花亚科 Carduoideae
族:菜蓟族 Cynareae
亚族:飞廉亚族 Carduinae
分布区域:原产欧亚大陆,在亚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等地均有分布;在中国各地普遍栽培。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异名:Lappa major 、Lappa vulgaris
命名由来
牛蒡的名称始见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公元456~536)年的《名医别录》中。古人将其物取名为“牛蒡”,是以“牛”喻指其枝叶粗壮,以“蒡”喻指其野外丛生。中国采食其根的记录不迟于唐代,唐代农学家韩鄂的《四时纂要》中有记载:“八月以后取根食之”,医药学家孟诜的《食疗本草》也说:“根作脯,食之良”。到了明初,明朝植物学家朱橚的《救荒本草》有记载:“以牛蒡的根可作蔬食”,该书还描述了野生牛蒡肉质根的形态:长尺余,粗如拇指,其色灰黪。由此看来,当时野生牛蒡的肉质根直径不过2厘米,长度也只有30~40厘米。现代新型的根用牛蒡,肉质根长度已达60~100厘米,乃至更长,直径也增至3~4厘米 。
由于牛蒡肉质根外观很像长萝卜,而皮色暗黑,在中国又称其为“黑萝卜”,还有人因日本人喜食牛蒡,将其称为“东洋萝卜” 。
栽培历史
牛蒡原产于亚洲地区,中国自古以来南北各地均有野生牛蒡分布,最初以其种子作药材用。公元940年前后,牛蒡由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选育,培育出了很多品种。1937年后,以肉质根供食用的新品种从日本引入中国,后在中国江苏、山东栽培面积较大,其他地方有少量栽培 。
本草考证
在中国,牛蒡的成熟果实为中药材牛蒡子的来源,牛蒡子原名恶实,始载于《别录》中:“生鲁山(中国河南省)平泽”。后在唐代《新修本草》中记载“其草叶大如芋,子壳似栗状,实细长如茺蔚子”。到了宋代,医学著作《本草图经》中明确记载“恶实即牛蒡子也。生鲁山平泽,今处处有之。叶如芋而长,实似葡萄核而褐色。外壳如栗棣,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这和元朝蒙医学著作《无误蒙药鉴》中关于牛蒡的记载相似。后在明代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中描述牛蒡为“牛蒡古人种子,以肥壤栽之。三月生苗,起茎高者三四尺。四月开花成丛,淡紫色。结实如枫梂而小,萼上细刺百十攒簇之,一梂有子数十颗。七月采子,十月采根”。根据以上本草图文考证,古人所述恶实与现代通用牛蒡一致 。
根和茎
牛蒡具粗大的肉质直根,长达15厘米,径可达2厘米,有分枝支根。茎直立,高达2米,粗壮,基部直径达2厘米,通常带紫红或淡紫红色,有多数高起的条棱,分枝斜升,多数,全部茎枝被稀疏的乳突状短毛及长蛛丝毛并混杂以棕黄色的小腺点 。
牛蒡的根
叶
基生叶宽卵形,长达30厘米,宽达21厘米,边缘稀疏的浅波状凹齿或齿尖,基部心形,有长达32厘米的叶柄,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有稀疏的短糙毛及黄色小腺点,下面灰白色或淡绿色,被薄绒毛或绒毛稀疏,有黄色小腺点,叶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丝状绒毛及黄色小腺点,但中下部常脱毛。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或近同形,具等样的及等量的毛被,接花序下部的叶小,基部平截或浅心形 。
牛蒡的叶
花
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或圆锥状伞房花序,花序梗粗壮。总苞卵形或卵球形,直径1.5~2厘米。总苞片多层,多数,外层三角状或披针状钻形,宽约1毫米,中内层披针状或线状钻形,宽1.5~3毫米;全部苞近等长,长约1.5厘米,顶端有软骨质钩刺。小花紫红色,花冠长1.4厘米,细管部长8毫米,簷部长6毫米,外面无腺点,花冠裂片长约2毫米 。
牛蒡的花
果实
瘦果倒长卵形或偏斜倒长卵形,长5~7毫米,宽2~3毫米,两侧压扁,浅褐色,有多数细脉纹,有深褐色的色斑或无色斑。冠毛多层,浅褐色;冠毛刚毛糙毛状,不等长,长达3.8毫米,基部不连合成环,分散脱落 。
牛蒡的果实
分布图
牛蒡在营养生长期,由于叶片较大,故需水量大,但有一定的耐旱性。牛蒡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严格,主根发达,是深根作物,不耐涝 。此外,其花果期6~9月 。
自然繁殖
牛蒡为虫媒花,混合交配系统,不具有无融合生殖现象,具有异交特性且自花授粉可结实,风媒传粉可能性小 。其苞片上具有软骨质钩刺,可通过附着在鸟类等动物身上或干草堆上来帮助其种子传播,这些刺很难被去除,有报道称这些钩刺能令被其缠绕的鸟类、蝙蝠等致死。牛蒡的果实上具备细小冠毛,易被风传播 。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牛蒡的播种繁殖多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法,以直播为主。播种前种子需置于温水中浸泡一天,播种时保持一定的行株距开穴,穴内施腐熟厩肥或堆肥,填一层薄层细土后进行撒种,撒种后浇水覆土,稍加镇压 。
组培繁殖:取牛蒡种子用无菌水冲洗后接种于培养基上,无菌苗萌发后取子叶及胚轴接种于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培养一段时间后转接到长芽培养基上,芽到一定长度后切下培养在生根培养基上,待植株基部分化出根后得到完整植株,在驯化栽培后可移栽室外 。
选地整地
牛蒡对土壤环境要求不严,但以阳光充足、土层疏松、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为好。对选好的地块进行深翻,然后耙细,整平,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厩肥作底肥,再作成高畦,四周开好排水沟 。
田间管理
牛蒡苗长到2~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补苗,6~7月中耕除草,结合施粪肥,现蕾前重施磷、钾肥。冬季培土,保苗越冬。抽茎后培土埋根,防止倒伏。幼苗期或次年春季返青后要进行中耕松土,同时前期要特别注意除草,若杂草过多,可用高效盖草能防除,叶子封行后停止中耕。当苗长至4~5片真叶时,开始进行间苗,方法是拔掉病苗、弱小苗,留下壮苗、大苗,如有缺苗处,可选择间下的苗带土移栽;苗长至6片真叶时,条播者按一定株距定苗,穴播者每穴留壮苗即可。基生叶铺开时,要及时追肥。植株开始抽茎后,再次追肥,促使分枝增多和籽粒饱满。另外,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积水烂根 。
牛蒡的主要虫害有红花指管蚜和菊小长管蚜,主要为害茎叶、果实,严重时可造成绝产,可通过喷洒氧化乐果乳油、杀灭菊酯乳油及灭蚜松乳油进行防治 。
类别 | 品质 |
---|---|
晚熟种 | 根长100厘米左右,肉质根大而长,生长期长,产量高 |
中熟种 | 根长80厘米左右,肉质根中等大小 |
早熟种 | 根长50~60厘米,肉质根较小,产量低 |
本表参考文献来源 |
品种 | 品质 |
---|---|
白肤 | 属于长根类型,肉质根长100厘米左右,横径3厘米,表皮淡褐色,肉质柔软,削皮后灰汁少,褐变程度低 |
潼野川 | 属于长根类型,肉质根100厘米左右,植株生长势强,叶片大,叶柄长,根表皮深褐色,易抽薹,适于春季播种,秋冬收获 |
柳川理想 | 属于长根类型,在日本栽培广泛。肉质根长75厘米,横径3厘米左右,根端丰圆,根皮裂纹少,商品性好,肉质柔软,香味浓 |
大浦群 | 属于短根类型,肉质根长30~35厘米,呈纺锤形,表皮粗糙,肉质柔软,易空心。属早熟种 |
本表参考文献来源 |
食用价值
牛蒡含有络石苷元、牛蒡子苷、花生酸、牡丹酚等多种营养成分,其肉质直根可食用,细嫩香脆,可炒食、煮食、生食或加工成饮料,幼嫩叶片和叶柄叶可作为蔬菜食用 。
工业价值
牛蒡种子含油,可作化妆品添加剂配制成化妆膏、化妆霜、奶液和化妆水等 。
药用价值
牛蒡根、茎叶、成熟果实均可入药。其根为中药材牛蒡根的来源,味苦、微甘,性凉,归肺、心经,具有散风热,消毒肿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咳嗽,热毒面肿,咽喉肿痛,齿龈肿痛,风湿痹痛,痈疖恶疮,痔疮脱肛 。
其茎叶为中药材牛蒡茎叶的来源,味苦、微甘,性凉,具有清热除烦,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风热头痛,心烦口干,咽喉肿痛,小便涩少,痈肿疮疖,皮肤风痒,白屑风 。
其成熟果实为中药材牛蒡子的来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风热咳嗽,咽嗾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