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之战 编辑

古代战役

井陉之战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发生于汉三年十月(前205年,以十月为岁首) ,由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汉王三年,张耳与韩信于井陉大破赵军,斩成安君陈馀于今赞皇县,追杀赵王歇于襄国(今邢台西南)。汉王遂立张耳为赵王。 此战,韩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阵,拔帜易帜,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最终以少胜多,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是中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基本信息

编辑

名称:井陉之战

发生时间:公元前 205年

地点: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

参战方:汉国,赵国

结果:汉军获胜

参战方兵力:汉军3万;赵军20万

主要指挥官:韩信、陈余

外文名:The Battle of Jingxing

战争背景

编辑

公元前205年,韩信率军击灭了魏王豹,平定魏地。此时,黄河北方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个割据势力。韩信针对这些割据势力只图据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点,便向刘邦提出进一步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消灭代、赵、燕,东击田齐,南绝楚军粮道,对楚军实施侧翼迂回,最后同刘邦会师荥阳的作战计划。 它得到了刘邦的赞许和批准。

井陉之战要图井陉之战要图

战争起因

编辑

公元前205年闰九月,韩信击败代国的相国夏说。

公元前205年十月,韩信统率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馀闻讯后集结大军于井陉口防守。 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河北获鹿西10里的土木关。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

韩信韩信

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多将广,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赵军主帅陈馀手下的广武君李左车,很有战略头脑。李左车向陈馀认真地分析了敌情和地形:韩信越过黄河,实施外线作战,前段时间俘虏了魏王豹、夏说,并乘胜进攻赵国,士气旺盛,“其锋不可挡”,所以赵军必须暂时避开汉军的锋芒。但是汉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这主要表现为,汉军的军粮必须从千里以外运送,补给困难。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因此汉军粮秣输送一定滞后不济。

鉴于这一分析,李左车进而向陈馀建议:由他带领奇兵3万人马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而由陈馀本人统率赵军主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与韩信军周旋相持。李左车认为只要运用这一战法,就能使得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不出10天,就可以彻底消灭汉军;否则,赵军是一定会被汉军打败的。

然而,赵军主将成安君陈馀却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且疲,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诸侯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断然拒绝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非常高兴,当即制定了出奇制胜、一举破赵的良策。

韩信指挥部队开进到距井陉口30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到了半夜时分,迅速实施作战部署:一面挑选2000名轻骑,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今河北井陉县北)潜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军大营,断敌归路;一面又派出1万人为前锋,乘着夜深人静、赵军未察之际,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以迷惑调动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部署甫定,东方天际晨曦微露,决战的一天悄然来临了。

战争经过

编辑

——背水之战

背水之战背水之战

赵军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窃窃哂笑,因为兵法上明确规定,布阵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泽”,而韩信置兵于“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识。

天亮之后,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帜,携带大将的仪仗鼓号,向井陉口东边的赵军进逼过去。赵军见状,果然踌躇满志,离营迎战。两军戈矛相交,厮杀了一阵子后,韩信就佯装战败,让部下胡乱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部队迅速会合,赵王歇和陈馀见汉军被击败,岂肯轻易放过机会,于是就挥军追击,倾全力猛攻背水阵,企图一举全歼汉军。

正所谓“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汉军士兵看到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战,个个拚命,赵军的凶猛攻势就这样被抑制住了。这时,埋伏在赵军营垒翼侧的汉军二千轻骑则乘着赵军大营空虚无备,突然出击,袭占赵营。他们迅速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战旗,一时间红旗林立,迎风招展,好不威风。

赵军久攻背水阵不下,陈馀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这时赵军才猛然发现自己大营上插满了汉军红色战旗,老巢已经易手。这样一来,赵军上下顿时惊恐大乱,纷纷逃散。占据赵军大营的汉军轻骑见赵军溃乱,当即乘机出击,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而韩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线发起反击。赵军仓皇向泜水(今河北获鹿南2.5公里,现已被湮塞)方向败退,被汉军追上,结果全部就歼,陈馀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

战争结果

编辑

在井陉之战中,韩信取得作战胜利,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孙子兵法·九地篇》)这一心理状态,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精彩篇章。

赵军的失败,则在于主帅陈馀迂腐而又傲慢,并拒绝采纳谋士李左车正确的作战方案,昧于了解汉军的作战意图。终于使赵军丧失了优势和主动地位,在处处被动中遭到全歼。韩信击败了赵国主力,将赵王活捉,为刘邦又开拓了一片土地,韩信带兵就是这样制胜,成为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争影响

编辑

井陉之战的结局,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即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敌手,为下一步“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并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这虽然是一次战役规模的战争,但却有着战略性质的地位。

井陉之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兵法的运用,贵在灵活创新,切忌死板教条。这正如宋代岳飞所说的那样:“先阵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这方面,那位曾经在2100多年前“战必胜,攻必克”,的风云人物韩信堪称表率。

战役疑问

编辑

焦恩俊饰韩信焦恩俊饰韩信

不少人对汉灭赵的印像非常简单,认为是韩信“背水一战”大败陈馀,就一个井陉之战就轻松平定所有赵国。

淮阴侯列传》记载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时有“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

很多人会有所疑问,为什么韩信花费了仅仅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灭了魏、代、赵,却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于赵国逗留,实际上共有如下三个原因:

第一:兵问题,韩信在破魏、代后,魏代精兵尽数被刘邦收走 ,所以导致韩信不得不驱市人而战。 而在平定赵国的过程中韩信还不得不为刘邦输送兵马 ,即便如此,刘邦成皋兵败后又对韩信来了一次修武夺兵。韩信需要足够时间来补充兵马以应对接下来的战争,以及填充刘邦荥阳的需求。

第二:项羽的关注,韩信井陉之战后,项羽派遣楚奇兵对赵国进行攻击,韩信必须三线作战以同时应对赵地得而复失的城邑、项羽的楚奇兵以及为刘邦进行输送兵力。

第三:正因为拿下魏、代、赵的时间太多,速度太快,所以韩信的军队需要时间进行修整,如李左车所言“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弊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彊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所以“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

反面教材

编辑

经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亡地”与“死地”不是绝对的,“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

根据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撰写的经典小说《三国演义》:徐晃照搬兵法,背水列阵,非但没有激发出士气,反而士气逐渐瓦解,一战而溃。

起先,赵云用“空营计”哄退并击败曹军以后,曹操恼羞成怒,他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又命令徐晃为先锋、王平为副将,进兵至汉水与蜀军决战。

当徐晃、王平引军来到汉水岸边,徐晃命令前军渡水列阵。王平劝阻道:“军若渡水,倘要急退,如之奈何”徐晃说:“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王平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昔者韩信料敌无谋而用此计;今将军能料赵云、黄忠之意否”

徐晃固执己见,吩咐王平领步军拒敌,他自己引马军进攻。于是,魏军搭起了浮桥,渡过汉水迎战蜀军。徐晃背水列阵后,从早晨就开始挑战,直到黄昏,蜀军一直按兵不动。待到魏军人马疲乏,正要向回撤退之时,黄忠、赵云突然从两侧杀出,左右夹攻。魏军大败,兵士纷纷被逼入汉水,死亡无数。

经验与教训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韩信和徐晃都是背水列阵,为什么一胜一败?

比较两个“背水列阵”的战役,首先,陈馀不听李左车之计,被韩信抓住了有利的时机;徐晃则不仅没有抓住进攻的良机。反而拒绝王平的劝阻,将军队置于不利的境地。其次,韩信不是简单地背水列阵,他同时还派出奇兵袭击赵营,即采用了奇正相生的战法;而徐晃既不问敌情,也不顾客观条件,更没有使用奇正相辅的兵法,只是机械模仿韩信的背水列阵。所以,徐晃兵败成为必然。王平在战前就已料到了这一结局。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道:“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里的“亡地”与“死地”是一种“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境地,因此,“投之亡地”与“陷之死地”实乃大患。

历代兵家正是利用“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特点,将军士“投之亡地”、“陷之死地”,从而激起将士同仇敌忾、奋力死战的斗志,达到转死为生、转患为利、转败为胜的目的。能否实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军士所置之地、所处之势,能否激发万众一心、决一死战的气概。

韩信的汉军与赵军相比,是孤军深入,在这种情况下,韩信背水列阵,使部队失去了退而求生的希望,其结果必然拚死勇战。而徐晃的军队,虽然背水列阵,但是河上架有浮桥,背后尚有曹操大军压阵助威。所以,每一个将士都有求生之路。这种状况,无论如何也难以激起将士的拚死奋战精神,他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此外,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徐晃背水列阵,对手始终坚守不战,曹军从早晨拖到了黄昏,已处于“暮气归”的状态。当战火点起以后,徐晃不但未能转患为利、激发士卒的杀敌斗志,反而使自己的军队陷入绝地。

以徐晃背水列阵而惨遭失败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活用兵法、创新战术是任何将帅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否则,随时都可能葬送自己的军队。

后记

编辑

韩信韩信

井陉之战作为著名的以少胜多之战,关键的制胜之道却往往被忽视。后人往往纠缠于“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或者是探讨背水之战的神奇。

战后,诸将迷惑不解,问信。

韩信的解释无疑说出了此战的一个关键,但是远远不是全部,以至后人研究的时候走了不少弯路,此战关键之处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知己知彼。作为掌握孙子精髓的韩信无疑很好的继承了这种兵权谋,把它和巧妙的战术配合在一起构成一场战役。

军事的布局不在于你有战术设计,有多么精妙的奇思异想。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握战术的节奏,把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去完善它,而不至于一步错,满盘输。而韩信运用高级间谍巧妙背水破敌殊成绝响,井陉之战制胜之道不在于背水之阵有多奥妙,在于韩信知道敌军实际的情况,对症下药。井陉之战制胜之道不在于韩信的奇兵正兵配合的如何神奇如何“哲学”,在于韩信有把握取得敌军大营,故做疑云。井陉之战制胜之道也在于不但一方面有了“汉尼拔”,另一方面还有了一个“法罗”。

后世无数风流志士不解井陉之战之真谛,而竞相模仿欲以一举成名,结果战败身死,声名倒地,徒为后世者笑,戒之戒之。

《史记》记载

编辑

原文

井陉之战井陉之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原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翻译

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赵王、成安君陈馀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取赵国。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锋芒不可阻挡。可是,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临时拨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

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书生,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欺骗诡计,说:"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诸侯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韩信对手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垒,他们看不到我们大将旗帜、仪仗,就不肯攻击我军的先头部队,怕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退回去。"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

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进入河边阵地。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 ,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

韩信传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于是就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

众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向韩信祝贺,趁机向韩信说:"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我等并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韩信回答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将领们都佩服地说:“好。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

文学相关

编辑

成语

“背水一战”

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释:背:背向;水: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示例:挫折也有两重性。它可以把人置于死地,也可能使人置于死地而后生。他只有~了。

近义词: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济河焚舟

反义词:重整旗鼓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唐代王涯

《从军词三首》

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

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下一篇 周緤

上一篇 井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