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城 编辑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7年之久,前后经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有山西同名古镇和朝鲜同名城市及日本历史名城平城京(今奈良)。平城取自汉语“平成”,因其古代处于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而以“平”命之。
中文名:平城
今:山西省大同市
性质:北魏中期都城
基础:汉朝的平城县
东汉献帝建安末年,平城县被废。
三国魏在今代县东25公里复置平城县,属新兴郡。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属雁门郡。
西晋建兴元年(313年) 代王拓跋猗卢修故平城以为南都。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北魏道武帝迁都于平城,兼为司州治所。
北魏延和元年(432年),改平城为万年,太和七年(483年)复名平城。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兼为恒州治所。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六镇起义,平城沦为废墟。
当时平城由皇城、京城、郭城组成。北面为皇城,皇城南是周回20里的京城,其外是周回32里的郭城。
皇城:从天兴元年迁都平城至太和十八年迁洛阳,97年中先后建吕以工代殿、苑囿、观堂、楼池70多处,“欲广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运材数百万根”。其位置“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平城四面有如浑水所绕,399年筑鹿苑时,又“凿渠引武州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宫城中,以太极殿为中心,有西宫、东宫,经90多年的增扩改建,成为完整的宫殿群落。“月观霞阁,左社右廛,灵台山立,壁水池圆,双阙万仞,九衢四达,羽旄林森,堂殿胶葛”。
京城:天赐三年(406年)”六月,发八部人,自五百里内缮修都城,魏始邑居之制度”。“规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经涂洞达”,“里宅栉比,人神猥凑”。京城内由里坊组成,“百堵齐矗,九衢相望,歌台舞榭,月殿云堂”,“犹分别士庶,不令杂居,伎作屠估,各有攸处”。
郭城:“泰常七年(422年)秋九月,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其郭城位于宫城南面。郭城略呈方形,边长4公里,周长16公里。郭城内规划了里坊、寺院、市廛、园林等。城郭外分为四郊,建有苑囿。东南有“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的永安寺。再南(今柳航里)有明堂、辟雍,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堂。上设天文设施。周边有籍田、药圃等。西郊有郊天坛,坛东侧有郊天碑,碑上刻有《五经》及国记。坛西有西苑、洛阳殿、灵岩石室等。北郊有“皎若圆镜”的灵泉池、北苑、白杨泉、鹿野佛图。东郊有白登台、宁光宫、东苑,苑内建太祖庙。
平城郭城外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
北魏佛教鼎盛,神图妙塔,对峙相望,京都内寺庙上百所,僧尼三千余,除“冠于一世”的云冈外,尚有“天下第一”的永宁寺,“京华壮观”的天宫寺及五级大寺等。
平城遗址
大同车站附近曾发现有排列整齐的大型石础、砖瓦残片、“富贵万岁”隶书瓦当等。在南门外工农路北侧,曾出土大型石柱础、筒瓦和臼等。可推测这是一座北魏大型建筑遗址。其东部曾出土石雕方砚一方,砚首雕有耳环形水池及骑兽、角抵、舞蹈、沐猴图案四组。砚侧云龙、朱雀、水禽、衔鱼的纹饰和下部壶门保存方形样等,为北魏石雕艺术的孤品。遗址还出土八曲银流、刻花银碗和鎏金高足钢杯等文物,具有伊朗萨桑王朝金银器特征。是北魏时与西域交往的实物历史见证。近年在城南又有新的遗址发现。平城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