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 编辑

南北朝时期北朝政权之一

东魏东魏

东魏(534年-550年),南北朝时期属北朝割据政权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政权。历时十七年,共一帝。

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北魏皇帝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立年仅十一岁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国号“魏”,《北齐书》开始称之为“东魏” 。东魏依鲜汉兵力立国,与西魏展开大战。高欢掌权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邙山之战后三年,高欢病死。长子高澄继续都督中外诸军,总揽朝政。 武定七年(549年),高澄在受禅前夕,为膳奴兰京所弑,时年二十九岁。 武定八年(550年)高欢次子高洋继任其职,进封齐王。魏孝静帝以禅让名义退位。高洋称皇帝,立齐国。

东魏建都邺(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以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为别都,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朝廷。国土包括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魏

外文名:kingdom Of East Wei

别名:东魏

时间范围:534年 至 550年

都城:邺(今河北邯郸临漳西南)

主要城市:晋阳、颍川、陈留、阳夏等

货币:永安五铢

所属时期:北朝

人口数量:约2000万人

主要民族:汉族、鲜卑族等

国土面积:71万平方公里(546年)

开创者:元善

国号

编辑
东魏的国号本是“魏”,是北魏国号的延续。北魏分裂后,分为西魏和东魏,所谓“东魏”只是与西魏相区别的称呼,出现在《北齐书》:“黄者东魏戎衣色,黑者西魏戎衣色” 。东魏领有北魏洛阳以东的土地,又建都于邺城,相对西魏位于东方以东,所以称“东魏”。

百科x混知:图解南北朝百科x混知:图解南北朝

历史

编辑

北魏分裂

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永安三年(530年 ),魏孝庄帝元子攸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朱荣,荣侄尔朱兆起兵赴洛阳,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魏节闵帝)。太昌元年(532年),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灭潼关以东的尔朱氏势力,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北魏政权落入高欢手中。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不愿作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 十月,经高欢和百僚的详细商议后,决定赶元亶下台,立元善见为皇帝,即魏孝静帝,魏孝文帝曾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也 。即位于邺城,改元天平,东魏正式建立,年仅十一岁。由于年幼,由权臣高欢辅政。

永熙四年(535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高欢以原六镇流民为主,建立强大武装,自己住在晋阳(今太原市),使之成为东魏第二政治中心。实质上是北魏将领和河北大族相结合的产物。他为了获得鲜卑贵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为了得到汉族豪强地主的拥护,听任他们贪污聚敛,为非作歹,吏治日趋腐化。

东西混战

东魏与西魏相较,东魏地域广﹑人口多,军事强、疆域广、经济发达。 高欢屡次发兵进攻西魏,试图吞并对方,统一东西。天平四年(537年),东魏军在潼关左边的小关遭西魏军袭击大败,大都督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此后,在沙苑之战(537年)﹑河桥之战(538年)﹑邙山之战(543年)中双方互有胜负。

玉壁故城玉壁故城

武定四年(546年),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玉壁(今稷山县)城池的攻坚战。八月,西魏以韦孝宽为并州(治玉壁)刺史,率军镇守玉壁。不久,东魏丞相高欢亲率其部众自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出发,向西魏大举进攻。九月,东魏军包围玉壁,以引诱西魏军出战。韦孝宽据城固守。十月,东魏军攻城,昼夜不停。韦孝宽随机应变,竭力抗御。东魏军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缚木加高城楼,使东魏军不能攻入。

东魏军改变战术,挖掘10条地道,集中兵力,攻击北城。韦孝宽则挖掘长沟,切断东魏军的地道,并派兵驻守,待东魏军挖至深沟时,即将其擒杀。韦孝宽又在沟外堆积木柴,备好火种,发现东魏军在地道中潜伏,便将木柴塞进地道,投火燃烧,还借助牛皮囊鼓风,烈火浓烟,吹入地道,地道中的东魏士卒被烧得焦头烂额。

东魏军又用“攻车”撞击城墙。韦孝宽用布匹做成帐幔,随其所向张开,攻车撞之,布受冲击立即悬空,城墙未受损坏。东魏军又把干燥的松枝、麻秆绑到长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烧帐幔,试图连玉壁城楼一起焚毁。韦孝宽把锐利的钩刀也绑到长杆上,等火杆攻击时,即举起钩刀割之,把正点燃的松枝、麻秆全部割掉。

东魏军又转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条,用木柱支撑,然后放火烧断木柱,使城墙崩塌。韦孝宽在城墙崩塌处用栅栏堵住,使东魏军无法攻入城内。高欢攻城不克,遂派人劝降,亦被韦孝宽回绝。高欢军攻城50天,士卒死亡7万人,精疲力竭,用尽心计,仍未攻克,高欢急得旧病复发,遂于十一月初一,解除对玉壁的包围,撤军。战后,魏文昭帝元宝炬晋升韦孝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忠郡公爵,以奖其守玉壁之功。

东西魏之间的战争,持续十余年之久。投入兵力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战斗之惨烈,都是历史上不多见的。战争给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困苦。史称:“东西分裂,连年战争,河南诸郡鞠为茂草,公私困竭,民多饿死。

禅位于齐

高欢善于玩弄权术,权势益大,权倾朝野,令孝静帝天天都提心吊担,对高欢颇为畏惧。武定五年(547年),高欢死,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皆尖锐,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而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曾在朝堂之上因孝静帝抱怨其被高氏控制生不如死而怒骂孝静帝,并让手下殴打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年),高澄遇刺而亡,高洋再继任父兄之职,他见篡魏之时机已到,于次年废帝而自立,改国号“齐”,东魏亡。

北齐封元善见为中山王,邑一万户;上书不称臣,答不称诏,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时副车;封王诸子为县公,邑各一千户;奉绢三万匹,钱一千万,粟二万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顷,园一所;于中山国立魏宗庙。次年即天保二年,元善见被高洋以毒酒毒死,终年仅二十八岁,年号一共四个:天平、元象、兴和、武定,谥号孝静帝,庙号昭宗。

疆域

编辑
东魏在中国历史上仅仅存在了17年,所辖地域主要在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北魏分裂以前,高欢占据着关东地区,所以在建立东魏后,东魏的疆域包括今河南汝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东部地区。由于占据了山东传统富饶地区,东魏当时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都居三国(东魏、西魏、南梁)之首。

政治

编辑

设置侨州

高欢发现晋阳一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是个屯兵之地。于是,高欢在晋阳建置大丞相府,长期住在那里,遥控洛阳。他还把手下的鲜卑人从河北迁到了并州、汾州一带,并分别在秀容郡(今山西原平县)、寿阳城(今山西寿阳西)、受阳县(今山西文水东)设置恒、燕、云三州侨州政府;又把六镇改为朔、显、蔚三州,分别在六壁城(今山西孝义西南)、邬县(今山西平遥西北)等地设置侨州政府。侨州政府不受当地政府管辖,直属大丞相府。

缓和矛盾

高欢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六镇鲜卑很多特殊的照顾,规定他们以打仗为主要职业,不从事生产,衣食供给都仰承于汉族人民。六州鲜卑拱卫在晋阳的四周,既有利于高欢对军队的调发和使用,又成为他重要的兵

高欢他认为东魏是鲜卑人的政权,应该最大限度地保证鲜卑贵族的利益。同时,他也争取汉族的门阀世族参与政权,作为第二种政权支持力量,为此,他自称自己是渤海汉族高氏的子孙,为了提高自己在汉人中的威信,还把女儿嫁给华阴门阀世族杨愔。他所引用并授与要职的官吏,如高敖曹高乾等人,都是汉族门阀世族中人物。他还企图调和当时相当尖锐,紧张的鲜卑与汉人的关系,下令军中“不得欺汉儿”。 高欢的这些方法,并不能促进民族关系的融洽,解决当时颇为尖锐的民族矛盾。

高欢儿子高澄,在政治上有不同看法。高澄任吏部尚书后,进行革新,废除了以论资排辈为晋升标准的年劳之制,这是“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月日为断,” 为庸才大开仕途之门的制度。高澄废除这制度,开始选拔贤能,注重官吏的才学。“凡才名之士虽未荐擢,皆引致门下,与之游宴、议论、赋诗,士大夫以是称之。” 高澄这样的目的,是想依靠汉族势力,为高氏集团代魏作准备。也知道会引起鲜卑亲信不满,但他决意坚持下去。有一次,他故意在满室鲜卑勋贵的注视下,给汉人崔暹让位作揖,以示敬重,借以抬高汉人世族的政治地位,他把崔暹和崔季舒视为心腹,否以重任。这就更加引起一些鲜鬼贵族的不清。高澄一死,崔季舒和崔暹就被强加罪名,鞭打受辱,发配边鄙之地。

直到东魏亡国北齐建立,汉族门阀和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缓和。 东魏、北齐汉世族与鲜卑贵族的矛盾,以及统治者一直奉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就使东魏,北齐政治上蒙上了阴影,不能像西魏、北周那样争取各方面对自己政权的支持。

贪污风行

东魏时,官吏贪污,盘剥人民的情况很严重。豪强纷纷庇荫人口,与政府争夺劳动力,政府利益受到很大损失。所谓:“是时法网宽弛,百姓多离旧居,阙于徭赋。” 高欢不敢进行制裁。汉世族杜弼不知其中缘故,一个劲地劝高欢采取措施。高欢对他说:“天下浊乱,习俗已久。今督将家属多在关西,黑猴(宇文泰)常相招诱,人情去留未定。江东复有一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物流散,何以为国?” 高欢的顾虑有其客观原因,但他对这些人的纵容,不但不会使东魏强盛起来,反而腐蚀吞没东魏政权。

建造邺城

534年,东魏将都城由洛阳迁往邺城,538年,开始营建邺南城,将城垣的平面布局由方形改为乌龟形状,成为中国已知发现最早的“龟形城”。2015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累计勘探面积23万余平方米,发掘面积9000多平方米,发现多处东魏、北齐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小型院落、夯土墙、排水设施、道路以及汉晋时期的墓葬、窑址等遗存。2023年1月,在位于邺南城宫城中轴线北部发掘的206号大殿为东魏、北齐时期的皇帝寝宫,这对了解北朝晚期大型宫殿建筑群建设理念、结构布局和建造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6号大殿位于宫城中轴线北部,是宫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堂式建筑之一,属于宫城后寝的中心,也就是皇帝的寝宫。该建筑基址呈长方形,坐北朝南,中心主体建筑与周围廊房、连廊之间铺砌精美花纹图案的卵石甬道,组成一个封闭式院落。

军事

编辑

调整改编

北魏元恭普泰二年(532年)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欢集中精力对他的军队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和改编。 东魏、北齐的军事力量是高欢起家的资本,但在后期也已腐败衰弱,失去了在军事上的优势。

军事防御

东魏建立后,西面与南面基本上以黄河及河南洛阳一线与西魏为界,为了争夺土地与人口,战事不断,北面山胡、茹茹、柔然等族也不断南下搔扰东魏。面对来自西魏与山胡、茹茹、柔然等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就当时的国力而言,东魏是绝难同时在两条战线上取胜的,因此对威胁较小的北面,除运用和亲联姻外交手段外,采取筑墙防御也是东魏新建政权的逻辑选择。于是,武定元年(543年)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管涔山与恒山两大山系的相连处,高欢召集5万多民夫,费时40多天,修筑了一条长城,历史称之为“肆州长城”。

东魏肆州长城分布于宁武县、原平市境内的6个乡内,大体呈东西走向,现存遗迹的实际长度约为60余公里。

经济

编辑

东魏永安五铢背四出

东魏本来国力在当时鼎立三方中,并不居于劣势。地域上所占据的地区,经过北魏长期经营,经济基础比较厚实。当时中原最富庶的农业地区大都在境内,而且还兼有鱼盐之利。仅沧州一地,就有煮盐地一千四百八十四处 。它的手工业、制造业,如冶铁、制瓷也很发达。但统治下的贪污公行,苛重的赋税,很快摧毁了经济实力。

民族

编辑
高欢对鲜卑官兵讲话用鲜卑语,自称贺六浑。对汉人讲话用汉语汉名。对鲜卑人说:“汉民是你们的奴隶,男人给你们种地,女人给你们织布,不要欺压他们。”对汉人说:“鲜卑人为你们打仗,让你们安居,不要仇恨他们。”高欢力求缓解鲜汉矛盾,以维护他的统治,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皇帝世系

编辑

东魏皇帝世系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陵墓

-

孝静皇帝

元善见

天平(534-538)

元象(538-539)

兴和(539-543)

武定(543-550)

邺西漳北天子冢

备注:534年,北魏孝武帝愤高欢专权,奔长安。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于邺,史称东魏。高欢、高澄、高洋父子相继擅权。550年5月,高洋代魏称帝,封元善见为中山王,次年12月杀之。东魏亡。

下一篇 天平

上一篇 司隶校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