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池争标图 编辑

北宋张择端画作

金明池争标图金明池争标图

《金明池争标图》 传为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风俗画。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金明池争标图》绘金明池及岸边的景物和人物。由画面下部“池门”入园,以界画手法分别细致描绘了“临水殿”、“宝津楼”、“棂星门”、“仙桥”、“五殿”、“奥屋”等主要建筑物。画面中各龙舟左突右进的空间安排,营造出争标的激烈、刺激与紧张气氛。“仙桥”右下方的“水傀儡”、“水秋千”、“乐船”的描绘则将宋代的水上百戏表演呈现在观者面前。

《金明池争标图》上众多人物汇聚图上,虽微小如蚁,但仔细观察,人物比例恰当,姿态各异,神情生动,颇具艺术魅力。

《金明池争标图》中描绘的景物、活动与宋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等史料中相关的记载吻合,因此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金明池争标图

作者:张择端(有争议)

创作年代:北宋(一说南宋)

画作类型:设色风俗画

材质:绢本

规格:纵28.5厘米,横28.6厘米

幅式:册页

现收藏地:天津博物馆

画作内容

编辑

金明池争标图金明池争标图

《金明池争标图》的整幅画面中,苑墙围绕,有多个入口处,由近及远,能观察到多处建筑。按观赏顺序可从画面底部的“池门”(东门)展开。画面底端左侧牌楼上额书写着“琼林苑”三字,入东门,甫入眼帘的便是金明池。池呈规则长方形,四周均修有宽约数米的河岸以供人走动,池周柳树千姿百态,遥相呼应,观至远处苑墙外面的宫殿树木依然清晰可见,再外围则是御苑围墙。

再往上就是画面的重心,主要集中于画左河岸(南岸)建筑群及湖心龙舟争标部分。画面左侧中间位置坐落有一组临水宫苑建筑,画家于此由左至右绘有宝津楼、虹桥、临水殿、奥屋。其中,宝津楼为建筑中至贵之所,皇帝于此赐宴群臣、俯察百姓、共赏争标。宝津楼下即为顺天门外大街,百姓熙攘其间,但主要建筑外均有士兵把守,外人不得入内,凸显官民关系既和谐又有别的布局。金明池池心处乃争标活动高潮点所在,画面由左至右水平布局有临水殿、标杆以及湖心区域的大型龙舟。舟头正对临水殿及殿前标杆,龙舟由头至尾并列筑有三进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居中者约五层,前后两进各三层。参赛人群主要集中于舟头及舟翼处,舟头处立有指挥军校一名。舟翼左侧立有三名桨手,各控一只长橹,作预备划动状。龙舟两侧各齐列五艘小龙舟,每艘船头也各立军校一名,旗幡一只,军校双手挥令旗以示方向,每舟两侧各坐有五名桨手。十一艘列龙舟安排错落有序,桨手划棹方向完全一致,夺标之势一触即发。舟队左上方“仙桥”处,还布局有“水傀儡”“水秋千”等水戏场面,水上百戏表演就此呈现在观者面前。

另外,在图左下角的粉墙上有楷书小字“张择端呈进”五字款。

创作背景

编辑
金明池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郑门外西北,周围九里余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四年(957年)欲伐南唐,始凿。《梦溪笔谈》记载:“金明池,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开凿,池水引自金水河,旧址在开封城西。”《东京梦华录》卷七中讲到金明池“在(汴梁)顺天门外街北,周围约九里三十步,池西直径七里许。入池门内南岸,西去百许步,有西北临水殿,车驾临幸观争标锡宴於此。”宋人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四十七记载:“太平兴国元年,诏以卒三万五千凿池,以引金水河注之,有水心五殿,南有飞梁,引数百步,属琼林苑。太平兴国三年二月,宋太宗亲临工地视察凿池情况,赐名‘金明池’。”自此金明池成为皇家园林。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太宗于西郊凿金明池,中有台榭以阅水嬉。”可见早期金明池是作为水军的军事训练基地来使用的,但随着各项设施的完善,逐渐弱化了其军事作用而变成了皇家的游乐场所。金明池每年大概春季时会向平民百姓开放,称为“开池”,这时会有各种游园活动,园内游人熙熙攘攘。这幅《金明池争标图》反映的正是在农历五月初五的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时,宋太宗亲临金明池观赏龙舟竞赛与民同乐的场景。

《金明池争标图》题款作“张择端呈进”,应为失官以前的作品。图上临水殿作土木筑造,据《东京梦华录》“临水殿往日旋以彩幄,政和间用土木工造成矣”,说明这幅画可能画于政和年间(1111—1118年)。

另外,对于此图作者暂时还有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其一,从落款看,不象后人添写,如此精细熟炼的工笔画应出自高手,有可能是张择端的早期作品;其二,从此图的风格及图中景物看,断为宋画无疑,很有可能是南宋人的摹本。另外,根据后世《清明上河图》卷的本子,往往在卷尾出现金明池夺标的情景,使全卷在高潮中结束。所以也有不少专家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金明池夺标一段可能被截去。也有专家认为,此图是高元亨的《琼林苑图》,或该图的一个仿绘本。

艺术鉴赏

编辑

主题

《金明池争标图》是一幅跨越千年的风俗画作品,风俗画作为一类独特画种,在体现时代绘画特征和审美的同时,还对特定时代生活场景以再现。《金明池争标图》即是如此,它是以民众春游踏青、皇苑开池、竞标等一系列生活习俗为题材绘就的,它真实、客观的描绘了宋时汴梁城市一景,也反映着当时特定的社会理想和生活观念。

形象

《金明池争标图》人物造型生动。平静闲雅的气氛中,透着热闹非凡之感,这也得益于图中生动人物形象。水中龙舟竞渡,人物活动精彩,拱桥画面左下两侧的苑墙内外,人头攒动。虽然人物微小,但仔细观察,比例恰当,姿态各异,颇具艺术特色。画中各人物参加的龙舟竞渡,场面激烈。仔细观察整幅画面,虽仅仅一方巾大小,却密密麻麻画了百千余人,个个都小如蚂蚁,但却又都是姿态各异,生动活泼,让观者仿佛间窥见了人物此刻的表情。

构图

局部图

在构图上,《金明池争标图》采取了全景式的构图。这种构图方式能够使画家所要表达的景物全貌都尽收眼底。在《金明池争标图》的整幅画面中,各宫殿之间相互联系,安排得当,统一了整幅画面。池周柳树千姿百态,遥相呼应。整幅画面中的宫殿、苑墙、树木都带给人空阔悠远,平静闲雅的气氛,画面中拱桥下方龙舟竞渡,场面激烈,与拱桥上方悠然的几只小舟,形成了一动一静的鲜明对比。纵观整幅画面,画家采用“远望之以取其势”的观察方法将宏大的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全景式构图能够较完整的表现它们,同时这在规模上也能够形成一种气势,凸显场面的热闹。

与全景式构图相连的是,《金明池争标图》以主从式结构组织画面。在《金明池争标图》中,建于湖心岛上圆廊环绕的重檐方亭在画面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而其他宫殿、龙舟竞渡、围墙、树木等景色由此展开,使得作品空间由近及远分为多个层次。此种画面建构的方法为与半边角式图像结构、截取式取景法相比,趣味迥然不同。

同时,在《金明池争标图》中,从整体布局到细节刻画,基本上都是采用等角透视的方式。建筑的正面与侧面之间构成了钝角,这种角度的运用是建筑整体体现出立体感和真实感的重要因素。为了使画面更加和谐统一,画面中建筑群里所有的建筑包括龙舟的高度大多保持着相同的层高,这些层高并没有随着建筑的远近距离而改变。在《金明池争标图》中,作者通过改变画面中建筑物的比例来清晰的表现出了画面的空间感。近景与远景之间虚实结合,相互映衬,将作品的艺术韵味体现的淋漓尽致。

名家点评

编辑
近代书画鉴定家张珩:虽仅尺幅,而宣和全盛时金明池全貌,俱可按见,尤为历史考古之重要资料,不独艺术价值为可贵也……大凡南渡之后,人民追怀汴梁全盛,眷眷故国之思,托于二图,盛相摹仿,固可理解也。此图虽未为真迹,出于南宋时人摹仿,然原本之出于择端,宜足征信,盖古人所谓下真迹一等者。即此已是瑰宝,又何必择端真迹始称珍重也。

研究价值

编辑
《金明池争标图》忠实地描绘了节日盛景,有着极大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一方面,它是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和园林的绝好资料,使人们直观形象地了解到金明池的整个布局是四岸红桃绿柳,中央一岛,上建殿阁,以桥达于岸。在两岸选择重点营建屋宇,而让另一部分特别幽静,可以看出这是上承汉唐之传统。象临水殿、大龙舟上的层楼,特别是水中五殿的平面布局和立体结构的搭配,十分巧妙,在实物中还不多见。虹桥两端有华表,两旁的栏干望柱都是宋代的结构方式,桥南两个阙门式的高台,也是只见记载而无实物的例子,实甚罕得。关于金明池的记载只见诸于史书中的文字记载,这幅《金明池争标图》与《宋史》《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史料中相关的记载完全吻合,为人们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当时金明池的景象,尤为珍贵。

另一方面,《金明池争标图》既表现了宋代帝王生活的片断,同时也反映了北宋太平盛世的一些社会情况和京都的习俗。它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北宋年间人们欢度端午节的情景,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龙舟竞渡实景图,它无疑是一幅展示时代真实生活的画卷,类如照片,真实、可信。而且,《金明池争标图》不仅仅是一幅艺术珍品,它还兼具宋文化的符号及代言意义:它承载的是北宋汴京最辉煌的一段城市生活和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记忆,为后人研究宋代城市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提供形象、直观的珍贵史料。

历史传承

编辑
《金明池争标图》在明代曾为安国、项元汴鉴藏,至近代为收藏家张叔诚所藏,1957年天津艺术博物馆筹备初期,由时任天津市文化局顾问、文物鉴赏家韩慎征集得来。2004年,天津艺术博物馆与天津历史博物馆合为天津博物馆,后此画一直为天津博物馆馆藏的一级文物。

重要展览

编辑
2018年5月29日至6月10日,为迎接天津博物馆的百年华诞,天津博物馆举办了“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展览,《金明池争标图》在该次展览中展出。

作者简介

编辑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末年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