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茨山 编辑
具茨山,位于河南省中部禹州市与新郑市、新密市三市交界处,属于伏牛山余脉。具茨山绵延40余公里,在禹州境内最长,其他部分属于新郑市和新密市。 具茨山系自禹州市苌庄镇北部的荟萃山起首,蜿蜒东南,在浅井镇的北大鸿寨山分为两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禹,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消失;一支经无梁镇西部、朱阁镇、郭连镇入许昌市。
具茨山与上古文明和夏禹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文化名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发源地之一。据《庄子·徐无鬼》记载:“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郦道元也在《水经注》里更明确指出:“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
中文名:具茨山
外文名:Jucishan
别名:大騩山
所属山系:伏牛山
地理位置:S88(郑尧高速)
长度:40余公里
起点:荟萃山
众多文献记载;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域就在具茨山。《庄子·徐无鬼》载:“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更明确指出:“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庄子》还有一段记载:“黄帝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见之。”巧合的是,具茨山上还真有一座崆峒山,一座逍遥观。 明《河南府志》载:崆峒山,在钧州(今禹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相传黄帝修炼之处。
新郑市具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
从下面的一些诗句中,不难体会具茨山的文化魅力:
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唐·杜甫)
吾闻仙地多后身,安知不是具茨人。(唐·李颀)
具茨云木老,大块烟霞委。(唐·皮日休)
具茨山外夕阳多,展江亭下春波满。(宋·韩维)
缅崆峒问道,虚怀谒具茨。(清·乾隆皇帝晏饮歌曲)
常迷具茨驾,空睨老骥枥。(近代·陈三立 )
具茨山
具茨山系自禹州市苌庄镇北部的荟萃山起首,蜿蜒东南,在浅井镇的北大鸿寨山分为两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禹,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消失;一支经无梁镇西部、朱阁镇、郭连镇入许昌。具茨山系海拔500米以上,最高点海拔787.8米。山峰有:荟萃山、寨山、函岭山、观北岭、青龙山、耧铧山、石牛山、老山坪等。山体由下元古界的千枚岩、片岩、石英岩构成,局部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山势陡峻,一般坡度大于35度,局部地段近于直立。山坡黄土覆盖,由几米到几十米,造林条件较好。具茨山上各种林木植被生长茂盛。山上现有林地面积上万公顷,次生林和人工林、乔木和灌木、木本与草本、花卉与常绿树交相辉映,十分壮观。东坡刺槐槐遍布、北坡松柏成荫、南坡榴园似火、西坡芳草茵茵。山沟谷深处占树参天,百年老树随处可见,一株生长了一千五百年的国槐依然傲然挺立、生机盎然。植于明代、树龄三百年的古枣树依然结果茂盛,形成了河南罕见的古枣树群落。
在具茨山周围分布有众多连绵的山体,如周定王陵所在的无梁龙虎山、大鸿寨(北大鸿寨)、禹州崆峒山以及诗人卢照邻墓(位于禹州市)等一系列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山体,共同组成了具茨山的蟠龙之势。
山地形地貌独特。区域内沟、山、岭、背、台地错落分布,沟壑纵横,峪顶相间,相对高差在300—500米之间。主峰海拔1050米,风光秀丽。始祖山地质复杂,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怪石林立,险峰突兀。鹰嘴石俯瞰原野、一线天惊人心魄、龟驮石憨态可掬,奇峰怪石如人如兽,如器如物,形象逼真,气势壮观。
山主峰是伏牛山余脉向东方延续的终点,大高差,陡山坡,窄山道,是进入华中大平原龙头之峰。所以有:“站在始祖山,观望东海岸,一马平川不隔山”之说有“天心一柱”之美名。
山水源丰富,山北坡有黑龙潭,泉水自岩缝喷涌而出,潭深30米,常年水流不断。始祖山南坡有白龙潭,池深15米,为姬水河的发源地。相传曾有黑白两条龙在这两个潭中出现为人间行云播雨。始祖山东南为青岗庙水库,水库面积2万平方米,水流清澈,游人可乘船游览山景。始祖山上山泉密布,到处溪流潺潺。爬上始祖山,走入条条通幽小道,到处都可以看到岩缝中渗出的汩汩山泉,山涧中淌出涓涓小溪。雨雾天,始祖山上笼罩着朦朦云烟,进入园内游览,引人神驰。上山腰小憩,呼气吹天。
简介
1988年春天,河南省禹州市的刘俊杰为拍摄乡村风光题材图片,来到了具茨山禹州境内老山坪的山上。刘俊杰清楚地记得那天的山风很大,具茨山秀美的风光深深地吸引着他,他不断攀高,走过山脚的民房,爬到半山腰处,一块凿有几串整齐圆孔的大石头映入眼帘:“这是谁家孩子的杰作?”这是刘俊杰脑海中最先产生的念头,但仔细想想,这里海拔较高,人迹罕至,而且细细观察,那块岩石的外表已经风化,圆孔的外形也不太整齐,显然不是现代人的“杰作”。往四周瞧去,不远处的一块岩壁上也雕凿着奇怪的符号。再往远处看,刘俊杰不禁惊呆了,远处竟然有成片成片刻有不同符号的岩石,最大的一处符号竟然有两座房子那么大,最小的也有棋盘大小,有很多是刻在石壁上,还有一些是先在山体上凿成连体巨型石碑式、阶梯式形状后,再在上面刻满“长篇大论”。
请专家鉴定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刘俊杰在摄影之余经常守着这些“天书”细细品读,翻越每座山寻找这些神秘符号并拍摄下来。“这些石刻符号的总面积在400~600平方公里,我发现大约有5个峡谷都存在这些奇怪的符号。”
刘俊杰告诉记者。一些岩石上的神秘符号和刘俊杰提供的照片完全一致,他也看到有些刻有符号的岩石面积很大,其中有一种铁燧岩十分坚硬,上面的神秘符号保存相对完好。
神秘符号无法鉴定
记者看到,刘俊杰拍摄的照片中,那些神秘符号有些类似现在的棋盘,有些类似甲骨文;有单个的符号,也有类似书法的成串题字,还有成行成篇的,以点、圆和几何图形组合居多,有些几何图形和古代布阵图十分相似。
苦苦寻觅“天书”答案许多年的刘俊杰在记者的帮助下找到了部分省内文物考古专家进行鉴定。河南博物院的专家们看了资料后的答复是无法鉴定。因为从未见过这样的符号,需要更高一级的专家来鉴定。
随后,记者和刘俊杰又来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专家贾连敏看了照片后说,这些应该是符号,但单看这些符号很难断定年代,就是到了现场也很难判定年代,但不管年代是早还是晚,这些符号跟文字起源的关系不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认为,在中原地区以前没有发现过这类符号,大批岩石符号和以往外省发现的岩画也不同,从考古角度来说不好确定年代,需要请国家级专家来进一步鉴定。
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博士生导师、古文字专家王蕴智看了照片后说:“我是专门收集早期文字符号的,但这些岩石上的符号与过去在陶器上发现的符号都不同,根据这些石头照片里的符号特征,我感觉像是人类早期的刻画符号,也可能是汉字出现以前的早期刻字符号,究竟如何定性,需要地理专家和历史专家一同到现场考察,首先需要地质专家对这处山谷演变的文化背景和痕迹年代进行考察,这样有利于文物考古专家考证这些符号的年代。”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古文字专家郑杰祥看了照片后告诉记者,这些符号如果都是在岩石上所凿,那可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这是中原地区第一次发现山岩上的刻画符号。
千古之谜亟待考证
是不是蜿蜒40余公里的具茨山上只有几处峡谷拥有神秘“天书”?这些符号究竟诞生于什么时代?这些符号是否和星象、水利有关?千古之谜亟待人们去发现。
《水经注》里记载:“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庄子》中记载:“黄帝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见之。”巧合的是,具茨山脉还真有一座崆峒山(位于禹州市浅井镇,现有逍遥观遗存)。《拾遗记》里记载:“轩辕始造书契。”而《淮南子》中又载:“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文字起源究竟和这些神秘符号有没有关联,都有待于地理、历史专家们进一步考证。
“具茨山上的‘天书’,不排除有黄帝时期的遗留。”在考察完具茨山后,著名黄帝文化研究专家张松林接受采访时说。其是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黄帝文化研究专家。11月4日,他带着其他专家来到具茨山进行了一天的考察。
对于具茨山先民聚落遗址,张松林说:“具茨山的两处城堡遗址都建在山顶的开阔地带,三面均是悬崖,易守难攻,规模之大,设施之全,全国罕见。尤其是禹州老山坪城堡有2000多间房屋,城墙坚固耐用,绝不是一般的山寨和城堡。”他分析,这些城堡有可能是战国时期的遗留。
在老山坪城堡,留存下来有大型祭坛和一个日晷。张松林说:“日晷只能在帝王所在地使用。这个城堡的考古价值很重要。”
关于具茨山神秘符号,综合专家组的意见后,张松林说:“从其外在特征来看,有些和早期的岩画有联系,有些则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这需要多学科研究才能弄清楚。但他认为,这些符号处于黄帝文化的核心区,因而不排除有黄帝时期的遗留。
题图即是具茨山天书。具茨山岩画已于2008年被列为禹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具茨山岩画发现大事记
1、1988年,禹州市青年摄影家刘俊杰在具茨山采风时,发现了山巅峭壁的岩刻。
2、2002年,具次山“神秘符号”通过《许昌日报、许昌晨报》首次公之于世。
3、2004年,北京、郑州等地媒体联合有关专家探访具茨山。
4、2008年,秋,禹州市成立具茨山古文明研究会。
5、2008年11月,有关专家在具茨山找到了具茨山岩画。
6、2009年1月9日到11日,由省文物考古学会、禹州市政府主办的具茨山岩画研讨会在禹州召开。
7、2009年1月29日,河南省省委书记价徐光春作出“加强具茨山岩画研究和保护很有必要”的重要批示。
8、2009年2月,新郑市组织专家举行具茨山岩画研讨会。
9、2009年3月,在具茨山西部禹州境内,发现中史前巨石文化遗迹。
10、2009年7月,新郑市政府、中央民族大学文博系、中国岩画研究中心、河南省考古研究所驻新郑工作站联合组织开展对具茨山岩画的调查工作,此次调查按照国家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标准,采用了最现代的科学方法,区域与重点调查结合,实地调查并现场测绘,建立了详细的具茨山岩画电子档案,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暴雨之中,过齐腰深的草丛,在一条狭窄的小道上行走了两个多小时后,接近山顶,此时小道紧贴崖壁,下临深渊,稍一滑足,不堪设想。小道尽头,为一两丈高的石砌山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拾级而上,到得山顶,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依山势垒起一块一块平整的梯田,错落有致地罗列其间。刘俊杰说,这些梯田有五百多亩,都相当肥沃,以前,有一户因赌博输掉全部家产的人家来到这里生活,住了四五代人。令人称奇的是,梯田的一侧还有河道,雨水顺着河道流下峭壁,河道里长满丰美的水草,河岸上则是葱茏的果木。 河道另一侧的山上,则聚集着大片的石屋残迹。这些石屋都已经没有屋顶,仅留半截墙壁或者根基,而且墙壁都是石头砌成。它们相距很近,排列得也十分规整,好像精心规划过一样,间隔相同,大小一样,还有狭窄的街道和胡同,俨然是一个完整的城镇。
在山顶最高处也是最平坦处,石屋的格局变得格外阔大,仿佛政府的会议大厅。刘俊杰说,在这一带的五个山头上,分布着七个这样的聚落,其中六个聚落围绕着一个聚落布局,总共有500多座1000多间石屋,足够两三千人居住。石屋之外还有外城墙和内城墙两道城墙把五座山头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严密封闭的世界。比较特殊的是,这个叫做老山坪的山三面均为悬崖绝壁,通往山顶的只有我们刚才走过的那条路。在半山腰西北方向的一个隐蔽之处,我们还发现了一处天然的自然泉,这里应该是一个取水点,证明以前山上应有充足的水源,可以保障居民正常的生活。
这些石屋建造于什么年代?它是一座天然的军事要塞,还是一座大禹时代的都城遗址?
很难有人说得清楚。
刘俊杰推测这里是大禹时代的都城遗址。这种推断的证据是,山顶上发现了一个类似碾盘的日晷,上面刻满了神秘的符号。
刘俊杰带领我们,在山顶另一侧的丛石中,找到了一个碾盘一样的石块。这个石块被几个大石头压着,仅仅露出了一角,有符号的一面则朝向了地面,要想翻过来,得五六个人合力才行。我们只好作罢。“这是证据,恐怕有人偷走,我才藏起来。”刘俊杰说。
2008年禹州市政府在具茨山城堡设立具茨山城堡遗址保护碑。
是谁在这里布下巨石阵?假如是我们的先民,这些巨石如此措置又有何种用意?
巨石阵体量巨大,让人叹为观止
具茨山巨石文化
时光回到上古,在具茨山一个空旷的山巅,一群先民将五根数吨重的粗大的石柱并排直立在一起,直指苍穹。他们是如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这样做的意图又是什么?这些 问题,作为今人我们无法揣度清楚,但从巨石排列的方式来看,却与人类已经发现的巨石阵有异曲同工之处。巨石阵又称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等,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2008年3月至4月,英国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巨石阵的准确建造年代距今已经有4300年。这个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占地大约11公顷,每块约重50吨。人们猜测,这很可能是远古人类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的雏形了。另一处巨石阵位于智利复活节岛,这个岛上矗立着600多尊巨人石像,一般高7—10米,重达30—90吨,有的石像仅一顶帽子就重10吨之多。这些石像,每每令游客产生许多遐想。
为了一探具茨山巨石阵真容,3月22日,我们趁着大好春光,在刘俊杰的带领下向具茨山走去,向远迈我们的先民走去。
具茨山,东西走向,横亘在新密、禹州、新郑3市交界处,绵延40余公里,禹州境内最长,属于伏牛山余脉。
在禹州境内,这座山横贯苌庄、浅井、无梁3个镇。我们驱车首先来到苌庄镇属于具茨山系的九里山。这个时节,尽管乍暖还寒,山风正劲,但山上却是一片春光,桃花吐蕊争艳,嫩黄嫩黄的油菜花迎风摇曳,让人赏心悦目、暖意盈胸。经过几十分钟的攀爬,我们来到高高矗立的主峰背后。这个山峰上,朝南建有一座庙,名字叫祖师庙,据说供奉的是秦汉时期韩信的母亲韩湘子。相传这里是韩信活葬其母处,不承想韩湘子在这里却修炼成仙,世代享受后人供奉。刘俊杰指着山后一组堆砌在山巅、北临峭壁的巨石让我们看。从外面看,看似凌乱的巨石好像随时可能滚落山崖,内里巨石却组合成一个个幽深的空间,顶部被一块巨大的石板覆盖组搭成石棚。刘俊杰带领我们钻进巨石堆内部,一一指点其中奥秘。我们惊奇地看到,几块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巨石,居然凌空安放在1—3块小石块上,小石块之间距离均匀。刘俊杰告诉我们:“这些小石块的存在,打破了巨石的自然排列,使巨石获得了新的平衡点,显示了先民不可思议的创造力。这种中原巨石文化区别于西方之处在于就地取材加工,不事雕琢,体积巨大,高度、体积和建造难度要高于西方巨石文化。”
因为久疏于野外活动使踏访范围受到限制,我们当天踏勘的第二处巨石文化遗存位于浅井镇境内崆峒山上,但每一处遗存都会让我们看得血脉贲张,惊异于古人改造自然的力量。刘俊杰说,在数百平方公里的具茨山山区里,巨石文化的遗存有数千处,散布于荟萃山、九里山、崆峒山、大鸿寨、龙门、大牧场等地。发现的一些用石头摆放的圆形大石圈,有的周遭长达几公里,一些山上还散布着难以计数的堆石,类似藏传佛教信徒堆放嘛呢经石现象。从巨石文化遗迹所处的位置和石头堆积的朝向判断,可能与祭祀、天文等早期人类社会行为有关。
刘俊杰说,这种巨石文化遗存的发现,不仅在中原,而且在国内都是仅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