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遗址 编辑

中国汉代长城关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遗址

烽火台遗址烽火台遗址

中国汉代长城关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遗址。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基本知识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因烧烟常用狼粪,也名狼烟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烽火台遗址

地理位置:甘肃省敦煌市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开放时间:全天

景点级别:AAA级

著名景点:烽火台

人文历史

编辑
史籍记载,汉武帝为抗御匈奴,联络西域各国,隔绝羌、胡,开辟东、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分段修筑障塞烽燧。

烽火台遗址烽火台遗址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筑塞至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筑塞至玉门关。王莽末年,西域断绝,玉门关关闭,汉塞随之废弃。东汉初,西域大道北移,后坑以西的塞墙再未复建,在小方盘城西侧新筑南北向塞墙,塞墙以南掘壕置“天田”(壕内平铺细沙,以检查越塞者的足迹),直至阳关(位于今敦煌西南的南湖乡)。敦煌一带的汉代障塞烽燧,一直沿用至魏晋时期。东晋以后,逐渐废弃,鲜为人知。

1906~1916年,英人斯坦因(Aurel Stein,1862~1943),两次对敦煌境内汉代烽燧遗址进行考察、编号,获汉代简牍700余枚。

1944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调查了南湖、小方盘城遗址及其以东的汉代烽燧遗址。

1979年以来,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河西汉代障塞烽燧遗址进行全面调查,并对敦煌西北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进行了发掘。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烽火通信

编辑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消息联系方式。

遗址全貌

编辑
敦煌汉塞沿疏勒河南岸,由东向西延伸。西汉的塞墙止于疏勒河下游榆树泉盆地东侧的马迷兔,在现敦煌市境内长约145公里,其间有大、小方盘城和马圈湾等烽燧遗址,一般保存较好。塞墙构筑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湖滩、沼泽地区,塞墙多先以芦苇束作框架,内填砂砾,再平铺芦苇层,如此层层叠压而上,底宽约3米,顶宽约1.5米,现存最高者约3.75米。戈壁地区多产红柳,则以红柳枝束为框架,筑法与芦苇作材料者相同。

小方盘城(斯坦因编号T14) 位于敦煌西北80公里,北距西汉塞墙3公里。为西汉玉门都尉、东汉玉门障尉治所。平面近方形,南北24.40米,东西23.60米。墙夯土版筑,厚4米,北墙现存最高10.05米。早期开北门,晚期以土墼封闭,开西门。障北50米处有一土丘,土丘上和土丘西坡地窖中,曾出汉简93枚。障西为东汉时新筑的南北向塞墙。

大方盘城(斯坦因编号T18) 位于小方盘城东北约11公里,北距疏勒河1.2公里,汉代仓储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34.8米,南北宽18米,有内外两重围墙。残墙最高7.6米。内有仓库三间,南北墙上下各有一排对称的三角形通风孔。仓库内外及其附近曾出土汉简和西晋泰始十一年(275)刻石。

马圈湾烽燧(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号D21) 位于小方盘城西11.5公里,马圈湾与盐池湾之间的戈壁走廊上。北距塞墙3米。烽燧平面长方形,底部长8.35米,宽7.6米,残高1.87米,为三层土墼夹一层芦苇叠砌。东南角砌有登顶台阶。堡早期筑于烽隧东侧,堡门西开,堡内有过道和套房三间,房内均有灶。火焚毁后废弃,改筑于烽燧南侧,门向南开。堡南 22.3米有东西向的长方形牲畜圈。出土汉代简牍1221枚,记载有关出入玉门关、玉门关侯及其管辖范围和屯兵、屯田活动等。其他遗物300余件,有粮食、麻纸、毛笔、石砚、丝织残片、毛织残片、丝绵、麻布、麻鞋、竹编织器、漆器、木器、骨器、铁器、铜器、五铢钱等。

考古分析

编辑
据分析,此遗址为西汉玉门侯官治所。关于汉代玉门关址的确切位置,长期以来是史学界争论的一个问题。多数人认为玉门关设于小方盘城。有的学者对此提出疑问,认为应在小方盘城之西或西北。据马圈湾新获汉简,有人提出西汉玉门关址似在马圈湾西南0.6公里的羊圈湾,王莽末年废弃。东汉初,玉 门关东迁至小方盘城西侧的塞墙上。此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待于今后的调查与发掘。

保护情况

编辑
1963年甘肃省公布小方盘城、大方盘城及长城烽燧遗址为省级保护单位,树立了保护标志。

1981年重新树立石刻保护标志,并于小方盘城遗址设专人负责保护工作。

烽火台的来历是什么?

传说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修建了万里长城。但是,由于不能提前预报敌情,万里长城也形同虚设,被敌军屡屡攻破。后来,秦国大将袁牧看到几十里外人家的炊烟,受到了启发,就在长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备上干柴火种,一有敌情就点火报警。烽火台修好以后,一处有情况,不消一会儿功夫,总兵就能见到信号,立刻发兵了~

下一篇 李聃

上一篇 固关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