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兹中国 编辑

历史地理概念

宅兹中国宅兹中国

宅兹中国,出自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铭文,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志,迁都被称为“成周”的洛邑 ,也就是今河南洛阳这一重要史实,即“宅兹中国”,而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宅兹中国

文字类型:铭文

铭文指向:洛阳

出土地点:宝鸡市贾村镇

出土时间:1963年

何尊铭文

编辑
何尊珍贵之处除了它凝重大气的造型和神秘华丽的纹饰外,更在于尊内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新都 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何尊铭曰

何尊铭文何尊铭文

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铭文大意

周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历史背景

编辑

何尊复原图何尊复原图

在华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于受天文地理知识的限制,总是把自己的居域视为“天下之中”,而称它族的居域为东、南、西、北四方。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就标志着“中国”统一国家政权形式的诞生。应当说,这时“中国”的概念便有了确切的政治涵义。据《左传·哀公七年》载:“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夏禹被视为“天下共主”,其统辖的区域被称为“夏”。何以“夏”相称?《尔雅·释诂》曰:“夏,大也”。《尚书》注云:“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商原是夏朝统治下的一个诸侯国,后来取代夏朝而成为“天下共主”。商朝之时,被称为“邑”的城垣有了很大的发展,“邑”形成了不同血缘氏族部落成员杂居的古代都市。当时已出现“中商”、“大商邑”的称谓,而对周围各族则称之为“方”。最迟从周初开始,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地区开始被称做“中国”。“中国”最初只是一个行政区划上的概念,最早出现“中国”一词就是在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铭文:“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乂民’”。中为指事字。甲骨文、金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据《新书·属远》载:“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或”是“国”的本字。周金文早期作“或”,从字面讲,它由城池和干戈构成,表示“执干戈以卫社稷”,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属于自己的城池,而且要有军队,时刻来保护自己的疆土和臣民,这才叫国。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外加“口”以为国界,属于文字上自然演变。围绕在“中国”周围的是北狄、西戎、东夷、南蛮等。《尚书·梓材》中也有周成王所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记载。史书与铭文相互印证,说明周武王统治的地域为中国。

何尊-何以为尊 我有中国何尊-何以为尊 我有中国

周代大量使用的“中国”称谓,至少具有四种含义:一是地理意义上的所谓“中原”地区。《汉书·地理志》曰:“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雒邑”者,今洛阳城也;“土中”者,今中原大地也。 二是政治意义上的所谓“天子之国”。此义源于夏代的“夏”和商代的“中商”、“中土”,相对于东、南、西、北各族的称谓。《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诗经·大雅》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这时的“中国”与“四方(夷)”、“京师”与“四国”对举,表示中心与四邻、天子与诸侯的相互关系。三是民族意义上的“华夏”民族。至周代,夏、商、周三族逐渐融合为一个民族整体,即:“诸夏”或“华夏”。周代存在着五大民族集团。《礼记·王制》云:“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这里的“中国”,主要指华夏民族。四是文化意义上的“华夏文明”。《礼记·玉制》又云:“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直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可见,政治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在更深层次上是文化的差异,即所谓“华夷之辨”,还包括文化意义上的“文明之国”。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一词的内涵逐步跨出了中原,继而指代华夏民族整个居住地和所建立的国家。

另外,据文献记载,西周成王时,曾有迁宅洛邑一事。如《书序》曰:“成王在丰,欲室洛邑。”《史记·周本纪》曰:“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屯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周公完成了武王的遗志,鉴于周的首都镐京(今西安附近)远在渭河流域,因此在洛阳这个当时中国的中心地区完成了成周的建设,将它作为周的东都、也是镇抚全国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从此,镐京至成周一线成为西周王朝的核心地区。不过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则认为当时成王仍都丰、镐,未迁洛邑。但《吕氏春秋》等书也说成王营居于成周。成王时铜器何尊铭文开篇便有“唯王初迁宅于成周”的记载,证实成王确实迁居到洛邑。尽管学界还有不同看法,但何尊的问世,毕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铭文意义

编辑

“中国”铭文“中国”铭文

何尊最高价值在于尊内122字铭文中是截止2011年出土文物中首次出现了“中国”一词。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志,迁都被称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河南洛阳这一重要史实,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同时,"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这是我们做为中国人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

何尊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在其亲政五年时,于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营建洛邑(今洛阳),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下一篇 成周八师

上一篇 成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