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马寺镇 编辑
白马寺镇,隶属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位于洛阳市东端,南邻洛河,与李楼街道隔河相望,东与偃师区接壤,北和孟津区毗邻。 截至2022年10月,白马寺镇下辖16个社区、4个村。
1955年,白马寺地区分设为白马寺乡、孔寨乡和周村乡,同归洛阳市区办事处管辖。1958年,白马寺地区成立白马寺公社和帽郭公社。1965年,帽郭公社与白马寺公社合并为白马寺公社。1984年,建立白马寺镇。2000年,郊区更名为洛龙区,白马寺镇与其隶属关系没有变化。 2022年3月,白马寺镇委托瀍河回族区管辖。
中文名:白马寺镇
外文名:Baima Temple Town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
地理位置:洛阳市东端
面积:26 km²
下辖地区:16个社区、4个村
电话区号:0379
邮政编码:471013
气候条件:半湿润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3万余人
著名景点:白马寺、汉魏故城遗址、黑王遗址、永宁寺塔等
机场:洛阳邙山北郊机场
火车站:白马寺站
车牌代码:豫C
白马寺镇
汉代、曹魏、西晋、北魏,白马寺地区是洛阳的西郊。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迁都,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十八里”处,新建洛阳城。白马寺地区成为洛阳城的东郊。
清朝末年,按八卦方位(乾、坎、离、兑等),洛阳共设9个区,白马寺地区隶属坎区,区部驻今孟津县平乐镇。
民国20年(1931),洛阳县隶属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将坎区改为第三区,区部仍驻今孟津县平乐镇,白马寺地区亦随其归属。
1949年10月,洛阳县,下辖9个区,白马寺地区受第三区管辖。
1955年11月,洛阳县建制撤销。送庄、张盘、金村、翟泉、平乐、刘坡等村划归孟津县;寺里碑、龙虎难、韩旗等村划归偃师县。白马寺地区分设为白马寺乡、孔寨乡和周村乡,同归洛阳市区办事处管辖。
1958年8月,白马寺地区成立白马寺公社和帽郭公社。
1965年,帽郭公社与白马寺公社合并为白马寺公社。
1984年3月,建立白马寺镇。
2000年6月,郊区更名为洛龙区,白马寺镇与其隶属关系没有变化。
2010年7月,马沟、拦沟、吕庙、十里铺4个行政村委托瀍河区杨文街道管理。
2022年3月,洛龙区白马寺镇委托瀍河回族区管辖。
位置境域
白马寺镇
白马寺镇,位于洛阳市东端,南邻洛河,与李楼乡隔河相望,东与偃师区接壤,北和孟津县毗邻。地形地貌
白马寺镇,总地貌呈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坡度平缓。西北的拦沟村、马沟村和西吕庙村北靠邙山,南面的杨湾村、半个店村、孙村、黑王村、白王村、分金沟村、枣园村和白马寺村面临洛河。
气候
白马寺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1月的西北风和东北风,寒冷干燥;7月多东南风和西南风,炎热多雨。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和日照充足。
白马寺
白马寺,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今洛阳城东15公里,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孟津区(平乐镇)、偃师区(首阳山镇)相与毗连处。始建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废弃于唐初(公元7世纪),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展示的首批36处重点大遗址项目,2009年,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入选丝绸之路捆绑申遗项目,2010年,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2003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2004年,获得省市中外明镇称号。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