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唐志斋博物馆 编辑

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

千唐志斋博物馆千唐志斋博物馆

千唐志斋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先生所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国的墓志铭博物馆,以珍藏唐及历代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余件而闻名于世,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千唐志斋是研究唐代三百年文治武功和书法艺术的史料宝库,因其丰富的内涵被誉为“石刻唐书”、“唐书法演变史”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千唐志斋博物馆

类别:历史博物馆

开放时间:全年:周二至周日 09:00-17:00

地点: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

馆藏精品:张子温墓志

荣誉: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发展历史

编辑

千唐志斋正门千唐志斋正门

在十三朝古都洛阳以西45公里处,有一个风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铁门镇。这里西扼崤岭,东控函谷,已有千年历史,被章太炎誉为“当关洛孔道”。这里青龙、凤凰两山对峙,一肪涧水潺潺东流,素有洛阳西大门之称。

张钫,字伯英,号友石老人。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早年曾参加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张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上世纪三十年代历任国民革命军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设厅长等职。

张钫生前酷爱金石字画,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王广庆交往较密。在他们的影响下,尤其是在于右任的鼓励下,张氏于1931年开始广泛搜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陆续运至其故里铁门镇。1933年前后在其“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罗致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其未镶嵌部分,除于抗日战争时期运陕捐赠陕西博物馆数百块外,历经变乱,散失不少。据1935年由上海西泠印社发行的《千唐志斋藏石目录》载,共计1578件。现斋内尚存各类藏石1419件,其中西晋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国7件,此外尚存有墓志盖19件,以及其他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等54件。

这些志石都是张钫从全国各地,主要是洛阳一带搜集而来的。洛阳号称十三朝古都 ,是人文荟萃之地。城北邙山,东西绵延百余公里,雄浑遥远,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历代达官贵人,富户巨贾,皆迷信邙山为风水宝地,甚至远在江南塞北的人,临终还嘱其后人,不远千里,还葬北邙。所以民间流传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见王建《北邙行》)。

千唐志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贞观,历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则天的改元、安禄山的僭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有位极人臣的相国太尉,封疆裂土的皇帝贵戚,雄踞一方的藩镇大吏,职司守土的刺史太守,官卑职微的尉墨参曹;也有悠游园林的处士名流,昧悟参禅的寺观洞主,以及被深锁内宫、凄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贯的宫娥彩女。这些墓志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会活动,故又可作一部石刻唐书看待,这些文字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珍贵资料,起着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作用。

“蛰庐”的匾额及“听香读画之室”的楹联均为康有为游陕过豫宿铁门时题写,而室橱横额则为金石家罗振玉的高徒、曾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的关百益所题;千唐志斋门廊联为清翰林学士宋伯鲁书写,相对东廊门植联为张人杰所书。这些题字莫不神采飞扬,风格卓异,与斋内藏志书艺交相辉映,引人入胜。

走廊

洛阳地处中原,古来为文人荟萃之地。此邙山雄浑逶迤,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历代帝王将相、富户巨贾,皆迷信北邙为风水宝地,多葬于邙山下,故民间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上少闲土,说是洛阳人旧墓”、“北邙无卧牛之地”,成为中国最为集中浩大的墓葬区。随着清末以来的盗墓及其它自然原因,埋于墓中的志石出土甚多,张钫先生三十年代的大规模搜集,几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为我们国家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国宝。

墓志铭

墓志铭是一块刻满文字的正方形青石,这块薄薄的石片记述了死者的世系爵里、平生经历、配偶子嗣、卒葬时地,然后埋在死者坟墓里边。一个人漫长而辉煌的一生,一个人姜冷而平庸的一生,都被浓缩成一块透明的胶片,展示在这里。曾经指点过江山的人,曾经使历史发出耀眼光斑的人,曾经摇笔生珠的文人,曾经身首异处的武士,或吃斋念佛的和尚,或云游四方的道士,都以一种形式,走进了时光的隧道,千唐志斋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千唐志斋所藏唐人墓志自初唐的武德贞观年起,到后唐的天复、天佑年止,凡三百年之年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自相国太尉至刺史太守,处士名流,宫娥才女,百姓杂家,无所不包。这些墓志记载了唐人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是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佐证,既可以视为一部石刻唐书,又可以称得上唐人档案馆;同时也是研究唐人翰墨文章、书法艺术的资料宝库,故又素有“唐代书法演变史”、“唐散文大观”之称。

展室

此外,千唐志斋还收藏有历代书画大家董其昌郑板桥米芾刘墉王铎以及近人康有为、章太炎、于右任等的书面石刻。

走进千唐志斋,你会立即被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沉重而悠长的历史在这里被时光的黄土所掩埋,沉积为一部无声的巨著,又展现在我们面前。审视这颗玲珑剔透的琥珀,恍惚耳闻目睹大唐厮杀拼斗的刀光剑影和笙歌弦舞的靡乱浮华。祖先们智慧的光芒,浑浊的泪眼和低沉的叹息,使你一下走进历史的深处,被突如其来的感悟所惊心动魄!当你不由自主地去抚摸那冰冷而无言的志石时,也许你的心会蓦然一惊,因为你真切的触到了唐人跳动的脉搏。

概况

编辑

地址

千唐志斋千唐志斋

中国的墓志铭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便位于铁门镇的西北隅。这里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字伯英)先生的家乡。二十年代初,张钫先生隐居铁门,营园林广及百亩,蔚为壮观。康有为游陕过豫,被张钫邀至园中,谈书论画,赋诗抒怀,题名“蛰庐”。 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张钫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中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盖缘于此。当你从历史的幽径中走出,漫步在幽篁疏影、鸟语花香的碎石路上时,你也许会产生如入禅境的感觉,这里浓厚的文化意蕴赋予了园林无尽的魅力。如若你走近与竹林相对的百年石屋,你会看到它的苍老和正面的八个大字“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轻轻一诵,冷峻而凄凉,过客与花朵,嗖嗖剑气与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过,回头再看那满壁剑气与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过。回头再看那满壁志石与花木虫影,你会突然领悟到佛一般的慈善而安详。

展厅设置

展厅入口展厅入口

千唐志斋所藏志石,据1935年上海西泠印社发行编目记载,共1578件,后迭经变乱,散失不少,今存各类藏石1419件,计唐志1191件,西晋1件,北魏2件,隋2件,五代22件,宋88件,明30件,元1件,清2件,民国7件。此外,还有墓志盖19件,其它各类造像、经幢、碑碣及书法、绘画石刻54件。现馆藏志石多达已二千余件。张钫先生为中国墓志铭之集大成者,其功绩卓然,前无古人。他先后收藏唐志近三千方,其中多为唐人志石,千唐志斋所存唐志差不多占中国出土唐志的三分之一,是中国收藏唐人墓志最集中的地方。

墓志是记载死者世系爵里,生平事迹,配偶子嗣,卒葬时地以及追悼赞颂死者之辞的一种方形石版,因随葬墓穴中,所以叫墓志铭。墓志之作,始于东汉晚年,盛于北魏隋唐。北魏拓跋氏入主中原,孝文帝下诏死不得还,就地安葬,是促成墓志之作的主要原因。及至唐代,流行一时,其后世袭代衍,遂使北邙墓冢累累,随葬志石难计其数。

千唐志斋所藏唐志,自武德、贞观起,经盛中晚唐,历代年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纷繁驳杂,既有相国太尉,皇亲国戚,又有藩镇大吏、刺史太守;既有处士名流、真观洞主,又有郡君夫人、宫娥才女。这些人物的人生际迂,显示了唐三百年文治武功及社会百态,堪可证史、纠史、补史。千唐志斋实际上是一部石刻唐书,或可视作唐人档案馆,其对于唐史研究之价值,弥足珍贵。

千唐志斋展厅千唐志斋展厅

唐人书法取士,凡士子书法皆楚楚可观。墓志意在传世,所以多仰名家动笔,其在文体及书法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千唐志斋唐志书法篆隶行楷,般般具备,诸家风格,应有尽有,或端庄典丽、块块晶莹,或遒劲隽秀、字字珠玑,无不显露书艺之美,留连在满壁志石的天井窑室里,犹如置身光彩夺目的艺术至境。唐代书法名家纷呈,流派迭起,于今稽古钩沉,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头,千唐志斋亦可称为一部唐代书法演变史。张钫先生在搜集镶嵌墓志铭的同时,兼收碑刻、石雕等,又将其平生所获名人书画,命工刻石,同存斋内,以备欣赏,借垂永久。现斋中专贮书法绘画石刻的十五号窑洞里,有宋米芾所书对联,明清之际号称神笔的王铎所书之大幅中轴《柳花》《柳条》诗,清代王弘撰、刘墉、陈鸿寿、邵韩东篱等人所书的屏扇、对联,还有近人章太炎、李根源、戴传贤、靳志所书对联、条幅等。十一号窑室内嵌有明代董其昌所书《典论论文》行草长卷,以及蒋中正撰文、贺耀组隶书、由国民党众多高级官员和社会贤达署名,为张钫母亲王太夫人庆祝七十寿辰的长篇寿序石刻。同一室内还嵌有被称为"近代三绝"的张钫之父张子温墓志铭,是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的罕有佳构。这些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书法风格,使人观之留连不舍。

斋中所藏绘画石刻皆稀有珍品,第十一号室内有汉代线刻佛教故事,十五室内有汉武帝梦景图浮雕,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作风、雨、阴、晴竹姿四态的屏扇和名曰"醒"竹的单条石刻,以及三天井西壁所嵌光绪皇帝引见官王纯谦指画兰草等,无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它如隋唐时代的佛释造像,梵文经幢,都是艺术价值甚高的文物佳品。千唐志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灿然生辉。政要名流、专家学者、中外游客,慕名来游者络绎不绝,现已是洛阳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原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文物景点。

机构设置

编辑

馆长

衡剑超负责博物馆的全面工作。

副馆长

许光忠负责博物馆的文物安全保卫工作;

柳海峰博物馆办公室、接待部的日常工作;

张焉如负责书画、文史研究工作。

接待部

负责博物馆的门票销售、游客接待、讲解工作。

销售部

负责博物馆的图书、名家字画拓片及旅游纪念品的经营销售。

财物部

负责博物馆的财务管理及集体财产、物品管理。

市场营销部

负责博物馆的宣传促销工作和省内外的旅行社、新闻媒体建立广泛的联系和网络,签定长期的送团业务;制作画册、折页等各类高档、精美的宣传纪念品。

园林后勤部

负责博物馆内园林绿化、花木种植、卫生管理及其它工作。

历史访人

千唐志斋藏有历代书画大家郑板桥、董其昌、米芾、王铎及近人昌硕、于右任、康有为等所作书画石刻,皆为罕见艺术珍品。

千唐志斋为中国唐史研究基地,中原旅游线上一颗明珠,中外专家学者、书画艺术爱好者的必游之地,先后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铁映、李长春王兆国、布赫、杨成武、谷牧、马文瑞、王恩茂、王丙乾等。

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政要名流以及书艺爱好者慕名来游,先后接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李铁映、李长春、布赫、王丙乾、谷牧、马文瑞、王恩茂、刘宁一等,它不仅成了海外游人寻根觅宗的“千年秘笈”,也是史学家们研究唐史的一条“通幽曲径”。新近搬迁到千唐志斋的北魏石窟也引起了国内外的注目。千唐志斋所珍藏的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正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

馆藏文物

编辑

在北魏、宋、明和五代墓志中,也多有精品的。而被誉为“近代三绝”的原斋主人张钫之父张子温墓志,是由章炳麟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集近代文章、书法、篆刻名家之大成,尤为罕见的珍品。其他藏志,虽非全出自名家圣手,却也块块晶莹,字字珠玑,或遒劲隽秀,或风韵流畅,纷呈书艺之美。

书法艺术

这些琳琅满目的志石上可以尽情享受唐人精美的书法艺术带来的美感,由此更可以看到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时光的流逝,有许多美好的艺术不复再现了,后人对这些流逝的东西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书法艺术,仅仅只能看到大部分大家佳构,但许多发展过程中的东西看不到了。这些唐代墓志铭的书法艺术使我们耳目一新,“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种传之后世的书法艺术都是集前人之大成者,这里展示的书法艺术使我们看到了唐代书艺演变之全过程,她不仅可以打破许多人们对唐代书法的认知习惯,还可以提出许多新的命题,让我们来认识唐人书法、唐代文化。此外,在专贮书法绘画石刻的第十五号窑洞内,还可以见到宋米芾所书对联,明清之际神笔王铎所书的大幅中轴,清代王弘撰、刘墉、陈鸿寿、邵瑛、韩东篱等人所书的屏扇、对联,以及近人章炳麟、李根源、靳志、戴传贤所书的对联、单条石刻等。在十一号窑室内还嵌有明代董其昌所书《典论论文》长卷,还有由蒋中正撰文、贺耀组隶书和国民党众多高级官员和社会贤达具名为张钫母亲庆祝七十寿辰的长篇寿序石刻。其他如元赵孟頫书丹的宣武将军珊竹公神道碑等也弥足珍贵。

绘画

千唐志斋所藏画作千唐志斋所藏画作

至于绘画方面,虽为数不多,但皆为稀有佳构。第十一室嵌有汉代线刻佛教故事,第十五室嵌有汉武帝梦景浮雕,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所作风、雨、阴、晴竹姿四幅屏扇和名曰“醒”的单条竹画石刻,第三天井西壁所嵌清代光绪皇帝引见官王纯谦指画兰草等,无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尤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作“风雨阴晴”竹画,幽篁疏影,形神皆妙,我们站在石刻前,仿佛感受到凤尾森森,疏影横斜的拂面清爽,顿然领受到名家圣手的无穷魅力。藏石窑洞和天井长廊,这里的“蛰庐”的匾额及“听香读画之室”的楹联均为康有为游陕过豫宿铁门时撰书,而室楣横额则为著名金石家罗振玉的高徒关百益所题;千唐志斋门廊楹联为清翰林学士宋伯鲁撰写,相对东廊门楹联为张人杰所书。凡此种种,莫不神采飞动,风格卓异,与斋内藏志书艺交相辉映,引人入胜。

楹联

“听香读画之室”的楹联为康有为所书:上联为“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下联为“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1923年,康有为被张钫所邀请,在新营园林里逗留数日,与张钫在这石屋里谈书论画,相叙悃城,康有为挥笔书联,把张钫比为当年在函谷关请老子写道德经的关令尹喜,自翊为著书立说的圣人老聃,又对张钫寄予厚望,把张钫喻为汉代射虎将军李广,言喻张钫辛亥革命有功,但受到不平等待遇,有朝一日,将东山再起,成就一番事业。时过不久,张钫由蛰庐复出,在戎马生涯中,开始征集收藏墓志铭,为我们中华民族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国宝,成了青史留名的功人。

墓志

这些志石都是张钫从全国各地,主要是洛阳一带搜集而来的。洛阳号称是十三朝古都,自夏朝以迄宋、明,这里都是人文荟萃之地。城北邙山,东西绵延百余公里,雄浑逶迤,土厚水底,宜于殡葬,所以历代达官贵人,富户巨贾,皆迷信邙山为风水宝地,甚至有殁于江南塞北者,临终还嘱其后人,不远千里还葬北邙。所以民间流传有“生于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见王建《北邙行》)。唐白居易有“北邙墓冢高嵯峨”的诗句,足证“北邙无卧牛之地”并非言过其实。也正是这些富豪的墓葬,诱致了盗墓之风的盛行,盗墓者重于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则乏人问津,多散失民间。清末修陇海铁路取线邙山脚下,掘出的志石被弃置于民间田舍。除此之外,还因年代久远,山水更易,陵谷变迁,墓穴自然塌陷,裸露于野,或农人耕作,触掘坟茔,致墓志不断出土,散及寻常百姓家,张钫留意及此,遂广为搜求,辟地建斋,妥为保存,因其事先曾与于右任达成协议,魏志归于而唐志属张,遂使千唐志斋成为全国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而近三百方北魏墓志,都由张钫先生送归于右任,于氏运至陕西三原老家,解放后收入西安碑林,西安碑林的碑廊展示的魏碑,皆为洛阳所出。

墓志之作,起于东汉晚年,盛于北魏、隋唐,不过东汉、西晋墓志记载简略,仅题姓名、卒年、葬地而已。及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融合,规定拓跋氏死后,不得“还葬代北”,于是贵胄勋戚,多觅窀穸于北邙。他们害怕朝代更异,陵谷变迁,难觅踪迹,故墓多有志,以备后嗣觅踪辩识。其墓志大都有盖,篆署朝代、官职、姓氏;盖下为志,上刻志文,详载死者官职、姓名、族源、生平事迹、卒葬时地、配偶子嗣及对死者的赞颂言辞等,置于死者棺柩前,埋在墓穴中,后渐演成风,志多方形,遂成定制。墓志铭文分为三部分,即志题,一般写明朝代,志主职官、姓氏、籍贯等,如同文章的题目,第二部分为志文,记述志主身世,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世系爵里,生平事迹,配偶子嗣,卒葬时地,即歌颂悼念死者的内容,如“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造物忌才,人且奈何”,“一从长夜,万载无归”,“天道苍苍,幽路茫茫”云云,多为人生无常,天道不永的意思,来表示对死者的追念和生者的感伤。

千唐志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贞观,历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则天的改元,安禄山的僭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有位极人臣的相国太尉,封疆裂土的皇亲贵戚,雄踞一方的藩镇大吏,职司守土的刺吏太守,官卑职微的尉丞参曹;也有优游园林的处士名流,昧道参禅的真观洞主,以及被深锁内宫、凄凉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贯的宫娥彩女。这些墓志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珍贵资料,起着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作用。千唐志斋的墓志铭有两大作用,一为纠史,一为观书,千唐志斋可以说是一部石刻唐书,一部最原始的唐人档案,一部波澜壮阔的唐人生活画卷,一部形神皆妙的唐代书法演变史,千唐志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铁门

铁门,古称阙门,为豫西名镇,是千唐志斋创建人张钫的故乡。这里青龙、凤凰两山对峙,南、北涧水环镇东流,东临函谷,西扼崤山,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更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万千的中外游人。

历史记载

编辑

初期

隋朝末年,由于炀帝残暴统治及不断发生对外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而起,甚至连上层官僚也随之举兵反隋,这种情况在藏志中均有所反映。如位于二号室的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长孙仁墓志中即载有杨玄感黎阳(今河南浚县境)督运国粮时起兵反隋,率众十余万进逼洛阳,以及后来在三崤(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地区活动的情况;又如位于三号天井的长寿二年(公元693年)陈察墓志也载有:“薛举称兵,县人杨洛翻城相应”。这些记载均可补两唐书之阙。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炀帝死,王世充于洛阳拥杨侗为帝,次年又废杨侗自称皇帝,国号“郑”。位于一号天井南墙的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屈突通墓志记载了唐太宗与屈突通征讨王世充一事。大家知道,屈突通是历仕三朝即北周、隋、唐的人物,正是这位屈突通,在隋朝末年,反戈一击,辅佐李渊、李世民父子为建立大唐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了大唐开国功臣,后来被“图形凌烟阁”,即画像于凌烟阁中,与其它二十多位李唐功勋大臣一起被载入史册。屈突通墓志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详细的记录。又《新唐书。王世充传》载:王世充踞洛期间,百姓饱受祸酷,“世充粮且尽,人相食,以至水汩泥去砾,取浮土糅米屑为饼。民病肿股弱,相藉倚道上”。此种惨景,位于六号室的永徽五年(公元654年)盖赞妻孙光墓志中亦有类似记载:“隋末土崩,洛中云扰。米遂腾跃,斗至十千。顿踣于是成行,骨肉不能相救。夫人偶逢弃子歧路呱然,哀而鞠之。”所记正与唐书相吻。

中期

武则天执政期间,曾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枉杀无辜。他们罗织罪名,借以打击士族地主及对武则天不满的唐朝宗室旧臣,以致许多人蒙冤受屈,死于非命。位于一天井的长安三年(公元703年)程思义墓志及位于二号室的开元九年(公元723年)贺兰务温墓志中,都记载有当时酷吏严刑逼供,株连无辜的骇人听闻事件。请大家来看程思义墓志的这段文字:“当时杨豫作逆,妖氛未殄,王侯将相,连头下狱,伤痍诛斩,不可胜数。周兴荣贯廷尉、业擅生杀……公卿侧足,行路掩首。时有吴王子琨作牧江右,来俊臣密树朋党,远加组织,令君推问,冀陷诛死……”也就是说,当时任大理寺正,即高级法院法官的程思义接到来俊臣的命令,让他捏造罪名,置李琨于死地,可是程思义“宁失不经,志重平反”,招致了来俊臣的不满,反而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贬为兖州龚业县令十余年,后来又遭诽谤诬陷,“久陷囹圄,横加拷察,死于非命。”再如位于千唐志斋长廊右首的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崔泰之墓志则记载了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传位中宗的经过,而董怀义、钟绍京妻许氏、王崇礼、白知礼、李怀等人墓志又记载了韦后与其女安乐公主合谋鸩死中宗、立李重茂为帝,以及后来李隆基带兵入宫,杀韦后等拥李旦为帝的一连串宫廷政变。如董怀义志曰:“逆贼马秦客,潜行鸩毒,中宗暴崩,韦氏称制,奸人掌营卫,凶戚居要津,公翊戴皇帝,斩关通禁,数刻之间,尽殪凶丑。”这些墓志所载史实皆可证唐书,对我们了解武氏执政前后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位于三号室西壁的董怀义墓志向我们描述了志主挺枪跃马,斩关通禁,杀入宫中,铲除逆党的战斗经过,读着这些碑文,我们仿佛“一步走入历史,转眼即成古人”,千年旧事,风烟再起,人喊马嘶,声声入耳。

千唐志斋藏志中关于安史之乱亦不乏记载。如贞云十三年(公元797年)臧晔墓志记载了唐官军与安禄山叛军交战于潼关的情景;又如五号室圣武元年(公元756年)洛阳圣武观女道士马凌虚墓志,则使我们看到这个“光彩可鉴、芬芳若兰”的女道士如何“未盈一旬,不疾而殁”死于安禄山幕僚之手的悲惨遭遇。圣武观原名开元观,安禄山暴兵入洛,建元“圣武”,观亦被迫改名,马凌虚“禀于天与,度于师资,鲜肤秀质,环意蕙心,挥弦而鹤舞,有七盘长袖之能,吹竹而龙吟,有三日遗音之妙”,被誉为绝色佳人,声名遐迩,但是正应了自古“红颜薄命”之说,被安禄山幕僚独孤问俗抢去,不堪凌辱,死于非命,黄冠淑女,香消玉殒,而安禄山另一高级幕僚李史鱼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为马凌虚撰写了这方墓志铭,闪烁其辞,吞吐遮掩,说马凌虚“不知其所之,将欲问苍”,醉翁之意,昭然若揭。而位于二号室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元真墓志又向我们显示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极大灾难,“贼臣思明再侵京邑,纵暴豺虎,毒虐人神,丘垅遂平,失其所处”。百姓生不得安宁,死不得葬所,致使元真死后只得“权厝于县(河阴县)佛果寺果园内”。

晚期

千唐志斋博物馆千唐志斋博物馆

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臧晔墓志还记载了安史之乱后,藩镇拥兵割据,战乱迭起,严重威胁着唐王朝统治的情况,志曰:“有逆臣朱入长安,万乘惊出至奉天。”这就印证了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长安失陷,德宗狼狈出逃的史实。志中还叙述到臧晔之子昌裔在保护德宗时“频中刀箭,流血毁形”的激烈场面。因为昌裔在解困德宗时身先士卒,战功卓著,后来被德宗授定难功臣加定远将军,食邑三千户于广东东莞县,遂为广东东莞人,今东莞仍有臧姓,即唐臧晔之后裔。此外,从千唐志斋所藏唐嗣曹王李皋、陈皆、崔弘礼等人墓志所记载的事实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来琐、梁崇义、李希烈等人的叛乱活动以及官军平叛的情况。

免费政策

编辑

自景区恢复运营开始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医护人员免门票。符合政策的人员可凭本人医师资格证、护士资格证等相关工作证,免费游览景区。

自2021年12月17日至2022年2月21日对全省各城市居民实行分时段分地区免门票参观。

所获荣誉

编辑

2021年8月,荣获2020年度洛阳市文明景区。

2022年1月,荣获“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