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山色 编辑
龙门,古称伊阙,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称“龙门”。 这里两山夹峙,形若门阙,伊水流经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伊阙两岸分别是龙门山和香山。龙门山上便是著名的龙门石窟,香山上是白园──白居易葬于此地。白居易曾说“洛阳西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因而“龙门山色”很早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
洛阳南郊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名“伊阙”。隋唐时遥对皇宫南门,又称龙门。这里山清水秀,以瑰丽的石窟艺术蜚声海内外。西山又称龙门山,为石窟精华所在,还有珍珠泉、禹王池等名胜。东山又名香山,因出产香葛而得名。其北为琵琶峰,因平面形似琵琶而得名,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所在地。峰南为香山寺。雄伟的石拱桥犹如长虹卧波,横跨龙门口上,凭栏四顾,只见如画青山矗立两岸,清澈的河水潺潺北流,山上林木葱茏,鸟鸣婉转,碧泉飞溅,滚珠落玉。人间仙境般的美景吸引着海内外游客趋之若鹜。
中文名:龙门山色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阳市南郊
开放时间:全天
著名景点:龙门石窟
龙门山色
龙门山色──马寺钟声天津晓月──铜驼暮雨
金谷春晴──洛浦秋风
平泉朝游──邙山晚眺
正好四副对联。
山色之美
龙门山色
如果留意,你会发现,住在龙门附近的农家,过年时贴的春联中常见“龙门不墨千秋画,伊水无弦万古琴”之类的句子。简简单单的十几个字,就把龙门这块风水宝地描绘了一番。可见一个地方的景致,会让那里的居住者感到自豪和愉悦,连过年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这种现象耐人寻味。是的,龙门确实很美,早在唐代就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既有佛龛造像,又有温泉增辉。我到龙门采访,正值雨水充沛的时节,龙门东山和西山的树木郁郁葱葱,那绿色就像被油浸染过了似的,浓郁而清新。可是说句实话,此等山色之美,往往被石窟之美遮掩了、冲淡了,因为凡是去龙门游玩的游客,注意力都集中在龙门石窟和十万造像上,照相机也都对着卢舍那大佛猛拍,还有多少人顾得上欣赏龙门山色呢?
只见那石窟跟前,人头攒动;甬道之上,游客络绎。东山的香山寺,晨钟暮鼓,游人徜徉;而龙门西山山顶,松柏万千,却难见一人。龙门山色无人欣赏,这实在是很奇怪的事情。由于到西山观景的人不多,所以到了秋天,这里竟然有人盗挖古墓,有的地方的地面被挖得像蜂窝煤一样。
而古人却早就懂得领略这里的山色之美了,而且总结了在龙门观景的最佳角度。唐代的柳宗元,曾把洛阳美景概括为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洛浦秋风、天津晓月、铜驼暮雨、邙山晚眺、平泉朝游。他认为观赏龙门山色应该站在高处,俯瞰伊阙,才能看到全景。而白居易却不这样看,老先生晚年就住在龙门的东山上,据说他从来不向西山的石窟望上一眼,说是开凿这些石窟,雕造这些佛像,花费的全是民脂民膏。但他却不拒绝欣赏龙门山色,他热爱香山(龙门东山),自号香山居士。他欣赏龙门山色时不是远眺,也不是俯瞰,而是多角度、近距离地端详。白居易早年曾在江南做官,杭州西湖风景绝佳,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浔阳江头的景色也不错,但是白居易还是最爱龙门和香山。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白居易已经71岁,还与香山寺僧如满结成香火社,白衣鸠杖,徜徉龙门,吟诗作赋。唐代诗人韦应物、刘长卿也都赞赏龙门山色,痴迷伊河碧波,在这里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诗篇。更有那一代女皇武则天,带领群臣来到香山,面对龙门山色,举行诗歌竞赛,让群臣当场吟诗,当场交卷,当场决出胜负,并排列名次,第一名可以得到一件御赐锦袍。
古人欣赏龙门山色,似乎都带着任务而来,不是单纯地看,还要写作,还要动脑筋,还要搞文艺沙龙和诗歌竞赛,而今天的人们,在欣赏龙门山色时,带的“任务”不过是一架照相机而已。
俯瞰山色
如果从高处俯瞰龙门山的山势,说实话,看不出它的气势。龙门山没有它南边的白云山气魄大,也没有它北边的云台山瀑布多。龙门山既无摩天的惊险奇绝,也无连绵的磅礴气势。它最高海拔不过263
龙门山色
米,这个高度不会给人惊心动魄的美感,但是它中间的缺口,却有惊人的残缺之美。有了缺口,就是“伊阙”了,就是龙门了,就可以和中国的龙文化结合起来了,就可以和中国文化的龙图腾挂上钩了,就可以和中国人的龙情结牵手了;有了缺口,滔滔伊水便可以从中奔泻而出了;有了伊水,也就有了活力和生气,有了渔船和垂钓者,有了闲逸之美了。
居住在龙门山附近的农民,无法说清龙门山属于什么山系,只是说龙门山原来有一个名字,叫做“阙塞山”,是嵩山西延的一部分。偃师市诸葛镇的人则说,龙门山就是偃师境内万安山的一部分!说来说去,龙门山还是嵩山的余脉,因为万安山不就是嵩山的余脉嘛!
龙门山色
按照他们说的“阙塞山”回来查阅史料,发现龙门山春秋时期就称“阙塞”或“伊阙”了。公元前239年,秦将白起在这里消灭韩魏联军24万,创下了以少胜多的“伊阙之战”的奇迹,这在《史记·秦本纪》中写得很清楚。东汉时,傅毅作赋,其中写道“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终于出现了“龙门”二字!不过“龙门”二字经过隋炀帝的“金口玉言”,才算确定下来。据说隋炀帝欲建都洛阳,登邙山观察地形,南望伊阙,说道:“此非龙门耶?自古何不建都于此?”大臣苏威赶紧奉承道:“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这里风水好,有龙脉,但都不敢妄称此为龙门,就等着您来命名呢!从此“龙门”的名字就广为流传了。今天我们提到的龙门,从概念上说,已经是狭义的龙门了,仅包括龙门石窟和伊阙这两个部分。开封的一位朋友就说,还去看什么龙门山色呀?我早在龙门石窟拍过50张照片了。问他:白园去过没有?没有去过。香山寺去过没有?没有去过。爬到龙门西山山顶没有?也没有。看来,很多人并不知道龙门山色的具体内容,更不知道怎样欣赏龙门山色。龙门山色
天下山色之美,有各种类型,有各种风格,大体上有这样几种美可供我们欣赏:一是险峻之美,如华山,悬崖危耸,壁立千仞;二是秀丽之美,如峨眉山,茂林修竹,清俊如少女;三是雄浑之美,如泰山,绵延数百里,连山到海宇,壮丽无比;四是奇绝之美,如黄山,云海奇绝,松柏奇绝,石头奇绝,都是叫绝天下而别处所没有的;五是绮丽之美,这就是我们的龙门山了,就像一幅山水画,真是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寺院有寺院。而且这水,并不是绕山打转转的小溪水,而是一头撞开龙门的滔滔河水,澎湃激荡,碧波连连,有声有色。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样欣赏龙门山色的。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在欣赏龙门山色时,留下诗篇无数。韦应物是从“缺口”也就是“伊阙”的角度来看龙门的,他写道:“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他在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说龙门山“缺口”的形成,并非出自天然,而是因为大禹治水,凿龙门,辟伊阙,平息水患,使百姓安居。所以是“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他又说:“山水本自佳,游人已忘虑。碧泉更幽绝,赏爱未能去。”讲的是游人一旦来到龙门,看到这里的绝佳山水,就忘却了一切烦恼,久久不忍离去。
龙门山色
白居易观赏龙门山色,总是从龙门东山或伊河东岸起句:“东岸菊丛西岸柳,柳阴烟合菊花开。一条秋水琉璃色,阔狭才容小舫回。”注意:白居易在这里根本没有提到山色,他写了花,写了树,接下来集中精力写水,而且说水是“琉璃色”,很透明。他没有提山色,是因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秋天,也许是深秋吧,树木的叶子已经枯黄,所以不加渲染了。另外,从来观赏山色,都要包括山中之物,什么山呀,树呀,花呀,草呀,都是山色的一部分,甚至连那深山古寺、挑水的和尚、进香的香客,也都是山色的有机组成部分呢。刘长卿来龙门,是什么都看的,也是什么都写的。他写道:“伊水摇镜光,纤鳞如不隔。千龛道傍古,一鸟沙上白。何事还山云?能留向城客。”他不但写伊水,而且写佛龛,写沙滩上的鸟,写山上的白云,最后还发出一番感慨。可见古人观山景,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体验。而今天的人们,面对龙门山色有哪些感受呢?
龙门山色
站在龙门的最高处来看吧!它自西向东逶迤着,渐渐走出了我们的视野,且不去看它。我们只管看眼前的松柏,枝叶茂密而富有生机,是龙门山永不落伍的发型;而松柏下面的乱石,不是面目狰狞的那种,也不是犬牙交错的那种,这种岩石可以雕刻出庄严的佛像;再看那远山的林带,树种多是松柏,却并不单调,在冬天也还是青青的,一棵棵挺立着,就像龙门山的值勤卫士一样。所有的晴天,都是为龙门山色铺设阳光的,有照相机你就狠狠地照吧,包管美景尽收;所有的大雾天,都是为龙门山色增加朦胧的,大雾如轻纱,模模糊糊,景致更美;所有的下雨天,都是来滋润龙门山色的,若是春雨,绵绵如织,你就冒雨赏景吧,若是暴雨倾盆,你就看那伊河水面吧,雨珠砸到河面上,乱溅乱飞,沸腾了一河的水;所有的下雪天,都是为龙门山色增添浪漫的,那飞舞的雪花,把山的静美化为动感之美,龙门山的缺口这时也被雪花拉起了帷幕。雪后,龙门山只剩下两种颜色:绿和白,绿色是水,白色是雪。游客的心里也只剩下两个字:简洁,简单的是心情,洁净的是灵魂。龙门山森林公园
81路洛阳站(火车站)--龙门石窟 单程12公里。
60路谷水西--龙门石窟 全程票价(元):1.50;首车时间:5:55 末车时间:20:00
53路平等街--龙门石窟 全程票价(元):1.50;首车时间:5:55 末车时间:20:00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