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监 编辑
太监,原为宦官官职,是等级最高的宦官; 现泛指被阉割生殖器后入宫服务的男性,即宦官。
在古代,他们负责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亲贵。 亦称阉人、寺人、妇寺、宦者、中官、中监、幸臣、常侍、中人、内臣、内官、内侍、内监。
中文名:太监
外文名:Eunuch
定义:被阉割生殖器后入宫服务的男性
起源:先秦
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隋、唐有大监,“大”也写作“太”,与阉宦无关。宋、元官署以“大监”为主官者不少,明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宦官,无太监之名。清始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古代宫廷里受过宫刑的寺人便是宦官。
“太监”一词的出现,是隋唐以后的事。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才被称为“太监”。清代人们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在明朝,宫廷有外三监,分别是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钦天监是管理气象天气的部门,上林苑监是管理畜牧种植的部门。
除外三监外,有内十二监,司礼监,内官监,司设监,御马监,尚膳监,御用监,直殿监,印绶监,尚衣监,都知监,神宫监,尚宝监,这内十二监都是有宦官管理。所谓监就相当于宦官的部门和职责,十二监总领事叫做提督太监,十二监里掌管事物的宦官才叫太监,太监位居四品。十二监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像冯保、刘瑾、魏忠贤都是司礼监。
“宦”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此宦官成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太监即宦官,也称为寺人、妇寺、宦者、小人、小臣、中贵、中使、涓人,俗称公公、老公,是指古代宫廷中替皇室服务并阉割生殖器官的男性。太监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族朝夕相处,博取信赖,有可乘之机,故在东汉、唐、明等朝代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
先秦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秦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宦官由少府管辖。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乱政导致秦朝灭亡。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间用文士担任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势力。元帝以后,宦官势力开始崛起。东汉时,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其时,外戚势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牵制外戚,造成宦官集团专政局面。
唐宋
唐代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各局长官称令或丞。唐太宗时,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中宗时,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
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位列三公。部分宦官还接触军权。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皇帝的禁卫机构,其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宦官掌握皇帝的禁卫机构,甚至废立皇帝。
宋代也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现象不如外戚专权严重。
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此外,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明清太监多奉丘处机为祖师爷,因其为修炼而自行阉割。
清初模仿明朝制度,设立十三衙门(明为“二十四衙门”)统管太监事务。顺治末期一度出现权监吴良辅,深为皇帝倚重。顺治皇帝驾崩后,孝庄太后裁撤十三衙门。故在康熙朝后规定:宦官归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称宫殿监办处,设总管、副总管等职。康熙时总管宦官为五品,雍正时改成四品。顺治时设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年间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过此数。宦官升迁降调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尤禁其干政。顺治帝仿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清代末年,太监都是劳苦人出身,被生活所迫,指望把孩子送进宫里,有条活路,将来也得些好处。当时有的只有10岁左右就阉割净了身,李莲英就是8岁净身,9岁进宫的。民国初年,一个13岁的小太监马德清就被送进了溥仪的逊清皇室小朝廷当差。
蔡伦
改进了造纸术。蔡伦,永平末年(75年)入宫为宦官。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龙亭铺镇),食邑三百户。
蔡伦为人敦厚谨慎,勤奋好学,办事专心尽力。窦皇后随葬宝剑及其它物品,亦由其设计、监制,“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永元四年(92年),蔡伦任尚方令后,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见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揭下似缣帛,可以用来书写,从而得到启发,便收集树皮、废麻、破布、旧鱼网等原料,在宫廷作坊施以锉、煮、浸、捣、抄等法,试用植物纤维造纸,终于造出植物纤维纸。元兴元年(105),他将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蔡伦造纸术很快传开。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全国“莫不从用焉”。
蔡伦这一发明,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曹腾
曹操的祖父曹腾,中国历史上被追认为皇帝的宦官。曹腾为东汉中常侍大长秋,自幼入宫。后与女子吴氏结为“对食”夫妻,并收养曹嵩为子,即曹操父亲。魏明帝曹睿即位后,追尊其高祖曹腾为高皇帝,其夫人吴氏为高皇后。在中国历史上,被授予皇帝称号的太监,仅此一人。
郑和
明朝初期,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奉命出使7次西洋。郑和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世。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振
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却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搭上了性命。
史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其实这也是一切奸佞宦官取得昏庸帝王信任的先决条件。大臣立身于朝,受明主赏识,靠的是才能和机遇,而无耻小人就只能靠“狡黠”二字了。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大抵昏君与奸佞之间都有一种很难言说的“缘分”,并不单纯是手段的问题。英主和贤臣有时也会这样。比如唐太宗善于纳谏,却也只愿意听魏征的,别人向他进谏,他一样要发火,还得魏征出来解围。王振也是一样,当时宫中也有很多宦官,论奸佞、论狡黠他也未必便是超群的,如宣宗宠爱太监金英等人,王振并没能夺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鱼得到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了。
王振在权力已经达到顶峰、富贵也达到极限后,居然想借立边功来为自己树碑立传,求得身后名,落得不仅身死,而且族灭的下场。
但凡事有弊也会有利,当时英宗年纪不大,如果不是土木之变,王振专权乱政的局面还不知会持续多少年,后来魏忠贤祸乱天下的场面也许就会在英宗年间上演,明王朝会不会就在英宗手中结束,也是很难说的事。土木之变换来王振的死,值与不值真是无法计算。
魏忠贤
魏忠贤(1568年—1627年),原名李进忠。明末宦官,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出身于市井无赖,后为赌债所逼,自宫做太监,在宫中结交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欢心。泰昌元年(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魏忠贤升为司礼秉笔太监。
明熹宗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
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极受宠信,被封为“九千岁”,自己也在民间养了不少“义子”,如什么“五虎”、“五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1627年崇祯帝(思宗朱由检)登位以后,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在途中畏罪自杀。
魏忠贤本是一个地痞无赖、赌棍,自宫成为宦官。一个无才无德、惹事生非的无赖赌徒竟能左右天下,祸国殃民到这种地步,这不能不说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
李连英
据李连英死后的墓志碑文中记载:
“公姓李氏,讳连英,字灵杰。平舒世家也。”
近百年来,史家著述及民间传说中都将李连英的名字误写成“李莲英”,却不知这个舛误源于何时何处。
碑文继续说:“年九岁入内廷充役使,循守规矩,有若成人。”
九岁还是一个纯真活泼的孩子的欢乐时光,但他已经没有了幸福的童年,当他被送上手术台,接受“净身”手术的那一瞬间,他所面对的是“净身师”——一个冷若冰霜的陌生男子,他所承受的是撕心裂肺的痛苦,他已经永远告别了母亲温暖的怀抱和童年的欢乐,和千百个太监一样,走上了痛苦屈辱一生的不归路。
孙耀庭
孙耀庭,本名留金,1902年11月30日出生于天津市静海区西双塘村,1916年净身为太监,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监,1996年逝世,终年94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