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链蛇 编辑
赤链蛇(学名:Lycodon rufozonatus)是游蛇科白环蛇属的中小型无毒蛇。攻击性较强,在受到威胁时头常缩成近似三角形,且体色鲜艳因此常被误认为是毒蛇。吻较前突且宽圆。头较宽且甚扁,与颈可区分。颊鳞1枚,细长。头背黑褐色,鳞沟红色。枕部具倒“V”形红色斑。体、尾背面黑褐色,具约等距排列的红色横斑。头、尾腹面污白色,腹鳞两侧散布少数黑褐色点斑。
多于傍晚出没于水源地附近。食性极广,捕食鱼类、蛙类、蛇类、蜥蜴、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等。在中国属于优势种且受放生活动影响,除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等省区未见报道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23年6月26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名:赤链蛇
拉丁学名:Lycodon rufozonatus
别名:火赤链、红斑蛇
外文名:Red Large-toothed Snake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爬行纲
目:有鳞目
科:游蛇科
属:白环蛇属
种:赤链蛇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目:蛇亚目
亚纲:双孔亚纲
亚科:游蛇亚科
亚种:2个亚种
分布区域:亚洲
命名者及年代:Cantor,1842
保护级别:无危(无危)IUCN标准
色斑
赤链蛇
体尾背面黑褐色,有约等距排列的红色窄横斑51~87+12~30个,横斑宽占1~2枚背鳞长,在体侧第五行背鳞或第六行背鳞处分叉达腹鳞;头背黑褐色,鳞沟红色;枕背具倒“V”形红色斑;头腹污白色,散布少数黑褐色点斑。体、尾腹面污白色,腹鳞两侧散布黑褐色点斑。
鳞被
体型中等偏大,观察标本最大全长雄性1480(1260+220)毫米,雌性1630(1380+250)毫米。头略大,吻端宽扁,与颈可以区分。眼小,瞳孔直立呈椭圆形;躯尾较长;颊鳞1枚,略呈细长三角形,尖端插入眶前鳞和上唇鳞之间入眶(有些个体不入眶);前额鳞不入眶。眶前鳞1枚(个别一侧为2枚),眶后鳞2枚;颞鳞2(1,3)+3(2,1)枚;上唇鳞8枚(2-3-3或3-2-3)或7枚(2-2-3);下唇鳞9枚(8~10),前4(5)枚切前颔片;颔片2对,约等长。背鳞17(19~21)-17(19)-15(17)行,仅中央几行具弱棱;腹鳞184~225;肛鳞完整;尾下鳞双行,53~88对;上颌齿每侧12~13枚,由两个齿间隙分为3组,6(7)+3+3,最后一组最大。
半阴茎
赤链蛇的半阴茎
半阴茎长1.6 厘米,远端为萼区,近端为刺区,2区分界较明显。半阴茎基部较光滑。离心式精沟不明显,直达2半阴茎顶部,精沟沟唇分别被刺和萼。刺区刺多且小,长度均小于1 厘米,靠基部的刺较顶部略大,约分6轮,每轮约20颗。赤链蛇分布图
中文名称 | 拉丁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赤链蛇指名亚种 | Lycodon rufozonatus rufozonatus | Cantor,1842 |
赤链蛇沃氏亚种 | Lycodon rufozonatus walli | Stejneger,1907 |
参考资料: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赤链蛇增大的上颌齿
对于赤链蛇是否为毒蛇,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例如《本草纲目》记载:“赤楝,红黑节节相间,俨如赤楝、桑根之状,不甚毒。”其概念提出较为模糊,认为其有毒但毒性不大。经解刨研究发现赤链蛇上唇鳞皮下发现毒腺 (达氏腺) 。 但其上颌齿最后2枚虽呈刀刃状,但无沟也无管,不与毒腺相连,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毒牙。 同时赤链蛇捕猎时是否会用到达氏腺的分泌物还有待研究。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