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颈槽蛇 编辑

水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毒蛇

虎斑颈槽蛇虎斑颈槽蛇

虎斑颈槽蛇(学名:Rhabdophis tigrinus)俗名野鸡脖子、竹竿青等。是水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有毒蛇类。体型中等偏小,头椭圆形,与颈区分明显。颈背正中2行背鳞间具1个纵行浅凹槽。体侧斑纹两色间隔。通身背面橄榄绿色或草绿色或浅蓝色或蓝色(底色变异较大),体前段两侧具常呈方形的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后段犹可见黑色斑块,橘红色则渐趋消失。

栖息于山地、农田、水边及林地边缘。日行性。以鱼类、蛙类、蟾蜍等为食。受惊扰时体前段膨扁且竖起。分布广泛,中国除新疆、海南、西藏等省区外,均有分布。中国以外分布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

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23年6月30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虎斑颈槽蛇

拉丁学名:Rhabdophis tigrinus

别名:虎斑游蛇、野鸡脖子、竹竿青

外文名:Japanese Keelback

同义学名:Tropidonotus tigrinus

国际濒危等级:无危(LC)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爬行纲

目:有鳞目

科:水游蛇科

属:颈槽蛇属

种:虎斑颈槽蛇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目:蛇亚目

亚纲:双孔亚纲

亚种:2个亚种

分布区域:亚洲

命名者及年代:Boie,1826

保护级别:“三有”保护

形态特征

编辑

色斑

虎斑颈槽蛇

通身背面橄榄绿色或草绿色或浅蓝色或蓝色(底色变异较大),躯干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后段犹可见黑色斑块,橘红色则渐渐消失;头背绿色橄榄绿色或浅蓝色或蓝色,上唇鳞污白色,鳞沟色黑,眼正下方及斜后方各有一条粗黑纹,十分醒目;体、尾腹面前段灰白色,散布灰黑色点斑;后段渐呈黑色。

鳞被

体型中等偏小。观察标本最大全长雄性1094 (917+177) 毫米,雌性1287 (1108+179) 毫米。头椭圆形,与颈区分明显。颈背正中具1个纵行浅凹槽。眼较大,瞳孔圆形。颊鳞1枚;眶前鳞2(1)枚,眶后鳞3或4枚,个别一侧为2枚,颞鳞1(2)+2(1)枚,个别一侧后颞鳞为3或4枚;上唇鳞7枚(2-2-3式)或8(2-3-3式,个别为2-2-4式或3-2-3式);下唇鳞9(8~10)枚,前5(4)枚接前颔片;颔片2对。背鳞19-19-17(15)行,全部具棱或仅两侧最外行平滑;腹鳞144~188;肛鳞二分;尾下鳞38~74对;上颌齿每侧20~21+2枚,最后2枚较大。

近种区别

编辑

虎斑颈槽蛇

红脖颈槽蛇 (Rhabdophis subminiatus)

身体前段具有粗大的黑色斑块。

通身草绿色,颈及躯干前段背鳞间皮肤猩红色。

虎斑颈槽蛇虎斑颈槽蛇

红脖颈槽蛇红脖颈槽蛇

栖息环境

编辑
栖息于海拔30~2200米的山地、农田、林地边缘等。多出没于有水草之处或农田、水沟、池塘等多蛙、蟾蜍的地方,也见于远离水域但潮湿多草的山坡。

生活习性

编辑
以鱼类、蛙类、蟾蜍等为食。人工饲养下可吃蛇而拒食投喂的鸟、鼠。 室内饲养观察到还可食中华大蟾蜍和泽蛙,4龄蛇一次可食黑斑蛙2~3只;吞食时主要从蛙的头部开始,历时约30分钟。野外亦见到先吞食蛙后肢的现象。 性情较为温顺,除伸手捕捉,否则很少伤人。受到惊扰时常体前段膨扁且竖起。多于白天活动。

曾在山东烟台观察其于4月初日平均温度上升到13℃以后冬眠苏醒,到4月中旬第一场雨后开始活动,5~8月为其活动频繁期,其中每日的上午10时至下午2时为其活动高峰期。天气变化对其活动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见于雨后晴天,而在阴天和雨天则活动显著减少。冬眠从10月下旬开始,到来年4月结束。

分布范围

编辑
虎斑颈槽蛇分布较为广泛,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广东(仅见于乳、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中国以外分布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

虎斑颈槽蛇分布图虎斑颈槽蛇分布图

繁殖方式

编辑
卵生。产卵期在6~7月中旬之间,历时一个多月。卵产于通风阴并较潮湿的隐蔽处,通常在散落的枯叶下或草丛中,无护卵行为。产卵数量差异较大,一般10枚左右或20多枚,最多一例达46枚。室内观察,虎斑颈槽蛇为一次性产卵,未见到有分期分批产卵的现象。卵为椭圆形,呈白色或奶黄色。卵径大小可能与产卵数量有一定关系,一般长径20~40毫米,短径10~20毫米。孵化期1~2个月,刚孵出子蛇全长150~200毫米。

亚种分化

编辑

虎斑颈槽蛇的2个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亚种图片

虎斑颈槽蛇指名亚种

Rhabdophis tigrinus tigrinus

Boie,1826

虎斑颈槽蛇指名亚种虎斑颈槽蛇指名亚种

虎斑颈槽蛇台湾亚种

Rhabdophis tigrinus formosanus

Maki,1931

虎斑颈槽蛇台湾亚种虎斑颈槽蛇台湾亚种

参考资料:

保护现状

编辑
虎斑颈槽蛇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6月30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毒性研究

编辑
虎斑颈槽蛇曾经一度被当作微毒甚至无毒蛇而忽视。自日本有人报道了虎斑颈槽蛇多次蛇伤致死病例后,日本已将此蛇列为有毒蛇;在中国广西、福建等地也曾发生虎斑颈槽蛇咬伤引发严重出血、休克的病例。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后发现虎斑颈槽蛇口腔上颌部眼后上唇鳞下具有分泌毒液的达氏腺,且后两枚上颌齿特化增大呈利刃状,不过无沟无管不与毒腺连接,不能直接注射毒液。 是利用牙齿刺破和扩大伤口后分泌毒液进入伤口,从而引起中毒。除非被咬物深深纳入口内,否则难以造成蛇伤。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被虎斑颈槽蛇咬伤后症状轻微甚至几乎没有。

虎斑颈槽蛇颈背腺分泌的毒液虎斑颈槽蛇颈背腺分泌的毒液

虎斑颈槽蛇平均产毒量为11.8毫克/条,产毒量与蛇的体长、体重成正比关系。达氏腺分泌物半数致死量为静脉0.27毫克/千克,肌肉7.4毫克/千克,皮下9.2毫克/千克,证明其有较高的致死性,若被咬伤后不可忽视。虎斑颈槽蛇颈背部皮下还有10对左右的腺体,呈链珠状并排排列。当受到挤压或遇到危险时,能喷射出分泌液,若毒液溅入受袭者眼中,疼痛起翳,已有多起病例证实虎斑颈槽蛇颈背腺分泌液可以导致眼角膜受损,引起视力障碍,瞳孔缩小,角膜雾浊等临床症状。 曾记录有人在打蛇过程中被虎斑颈槽蛇颈背腺分泌液溅入眼中。

下一篇 锰矿

上一篇 黑眉锦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