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孙 编辑

经学家

王念孙王念孙

王念孙(1744年4月25日-1832年2月25日),字怀祖,自号石臞(《扬州画舫录·卷三·新城北录上》作“石渠” ),江苏高邮人,清代语言学家

王念孙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转任工部主事、郎中。陕西道御史、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等职。嘉庆四年(1799年),弹劾大学士和绅,后官直隶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任职十余年。道光六年(1826年),因永定河道复溢被弹劾而归。 道光十二年(1832年),逝世于北京私邸,享年八十九岁。

王念孙与其子王引之并称“高邮二王”,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则,建立义通说;归纳《诗经》《楚辞》的声韵系统,定古韵为二十二部。注意以形音义互相推求,多有创见。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历10年完成《广雅疏证》。曾奉旨编纂《河纪略》一书,还著有《读书杂志》《释大》等。专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写《导河议》。

(概述图片来源:《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代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王念孙

字:字怀祖

号:自号石臞,一作石渠

所处时代:清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苏高邮

出生日期:1744年4月25日(乾隆九年三月十三日)

逝世日期:1832年2月25日(道光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

主要作品:《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石臞先生遗文》等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求学

乾隆九年三月十三日(1744年4月25日)寅时,王念孙出生于江苏扬州府高邮州宅第。

王念孙八岁便读完《十三经》,还旁涉史籍,之后一直跟随著名学者戴震学习。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念孙参加院试,名列第一,得到江苏学政刘墉、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赏识。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南巡时,王念孙作为大臣的儿子去迎接车驾,献上文册,乾隆帝赐他为举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春,王念孙抵京参加会试。此间,他拜谒朱筠、程瑶田、任大椿。同时还见到了江永《古韵标准》,知道顾炎武把古韵分为十部是不妥当的。回到家里后,王念孙精心研究《诗经》寻绎,开始将《诗经》分为二十一部韵。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塑像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塑像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王念孙第二次入都参加会试,结果落榜。之后他拜访朱筠,与他论六书精义。冬,王念孙叮嘱李文藻求购毛晋影刻北宋本《说文解字》,欲据此发明字学,著书四种,以配顾炎武《音学五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王念孙在京结识刘台拱。冬,王念孙、汪中先后入安徽学政朱筠幕。汪中与王念孙订交,并受到王念孙的影响,开始研究小学、校勘学。王念孙也和与同僚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景仁、汪端光、庄断、高文照等人交往。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王念孙为朱筠校勘徐锴本《说文》完毕,为朱筠撰序,随即付刻。同年夏,王念孙再次到达朱筠的府邸,为其校《大唐开元礼》。

乾隆四十年(1775年),王念孙进士及第,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考试后,改任工部主事。后升为郎中,再升陕西道御史,转任吏科给事中。

治经不倦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念孙至扬州会见汪中, 汪中向王念孙介绍程瑶田的精湛学术。王念孙居湖滨精合,致力为《说文》作注。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卢文绍有与王念孙讨论校正 《大戴礼记》,称赞王念孙的补注,并随函付上校勘记若干条,请王念孙审正。王念孙奉命任《四库全书》馆篆隶校对官。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下诏谕令四库馆总裁督办纂 《河源纪略》。王念孙、任大椿、省兰为纂修官。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王念孙开始撰写《广雅疏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段玉裁入京, 与王念孙见面,共同商定古韵。经王念孙介绍,段玉裁与陈缠结交。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王念孙受任大椿的委托,整理其《小学钩沉》,并请庄述祖代撰序。

致力治河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亲政。王念孙首个弹劾大学士和珅,随后和珅罪行败露被杀。又因当时四川、湖北教会匪徒猖獗,王念孙上陈剿贼六项对策,奏疏中用词都引据经义,很合嘉庆帝心意。同年,王念孙被授予直隶水定河道一职。

嘉庆六年(1801年),王念孙因河堤漫口被罢职,嘉庆帝特命他留下督办河工。工程竣工后,赏主事的官衔。河南衡家楼黄河决口,王念孙受命前往查勘,又受命奔赴台庄治理河务,不久被授予山东运河道,在任六年,调任永定河道。此时正值东河总督与山东巡抚在引河利运问题上意见不一,嘉庆帝召他入京决定是非。王念孙上奏说引黄入湖,不能不稍有淤塞,但暂时实施并无害处,嘉庆帝同意了。不久永定河又暴涨,漫过河堤,王念孙自己引罪,得圣旨批准后退休。

嘉庆十四年(1809年),王念孙偕同赵佩湘办案。随后奉命调任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根据巡查酉淀上游各河实情,草拟《查勤新旧唐河潴龙河并东西淀应浚情形禀稿》呈上司,陈述治水建议。

晚年生活

道光元年(1821年),王念孙将顾广圻校注的《淮南子》诸条附入《读书杂志・淮南子内篇补》中刊行,王引之作序记其事。王念孙审读丁履恒著的议论古韵的诸篇文章,签出不贴合切韵的35条,致函丁履恒,并附上所签最重要的28条供参考。秋,王念孙给江有诰写信,告知读其《诗经韵读》、《古韵总论》的感受,并附上昔日与李赓芸讨论韵学函,供参考。

道光三年(1823年),恰逢王念孙八十寿辰,陈奂等撰寿联,胡培犟、郭尚先等撰寿序祝贺。王念孙致函江有诰,答复其咨询的事宜,和他讨论四声学说,随函附上《广雅疏证》请求他的斧正。

道光五年(1825年),王念孙受赐加四品衔,并获恩准重赴鹿鸣宴,赋诗六首记录此事。

道光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1832年2月25日)寅时,王念孙逝世于北京私邸,享年八十九岁。

主要影响

编辑

水利

乾隆四十年(1775年),王念孙就职于都水司,从此走上了治水的道路。他精通《水经注》、《一览诸书》,遇有涉及水利事宜,悬心记载。当时黄河、永定河经常泛滥成灾,老百姓苦不堪言,王念孙十分重视治理河患,在任直隶永定河河道和山东运河河道时,亲自深人调查,勘察地形地貌,掌握了水流的运行规律,为治理山东境内的大运河出了大力。清嘉庆年间,山东总督与山东巡抚对引黄入运的意见产生分歧。因事关重大,嘉庆帝召见了王念孙,王陈述引黄人运,只能暂时解决黄河水源的出路,但泥沙易于带人运河,会使运河河床增高,造成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淤积土沙,祸及运河沿岸,嘉庆帝听后颇以为然,于是一场争论就此平息。嘉庆六年(1801),由于京畿一带大雨盈月,王念孙昼夜不眠,巡视险情,督促民工积土,加高培厚圩堤,但洪水猛涨,致使永定河决,淹没数以万计的良田,百姓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由于永定河是王念孙督办的,清朝廷免去其直隶永定河道之职,并令其赔偿银两若干。

王念孙在治水过程中,深人实地调查研究,分析水旱根源。例如山东微山湖蓄水无多,主要是牛头河上游淤塞所致,他奏请挑浚牛头河,以广来源。又以临清闸内两岸势卑,蓄水易致旁泄,乃请“加两岸以为蓄汶之地,每逢卫河水位盛涨,即闭闸水,使汶高于卫,然后开放泄沙,以除扪口之患。”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得力措施,山东运河两岸变水患为水利,免遭水灾之苦。

王念孙在官至工部时,热心水利,著书立说,著有《导河议》等,涉及颇广,多方考证,凡河源有误者,王念孙竭力辨其真伪。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充任《河源纪略》纂修官,参加了纪略写作班子,在原著《导河议》一书上,分上、下两篇,上篇导河北流,下篇建仓通运。《河源纪略》共36卷,此书专记乾隆时遣使挥溯黄河河源之事。绘图测表,考古证今,辨伪存真,颇为详洽。《辨伪》一书,乃王念孙所撰也。他凭借本身深厚的训诂学功底,依据当时能掌握的科学技术,写出了著名的《辨伪》六论,向被视为经典的《山海经》《水经注》等进行挑战,实属难能可贵,三年成书,为中国水利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与王念孙沥血水利,先后达40年之久。他先后对永定河、运河、黄河的治理真可谓呕心沥血,毕生为之贡献。

训诂学

王念孙像

作为徽派朴学的嫡系真传,王念孙运用就古声以求古义、从假借字以求本字和以意参逆而不墨守的方法和态度,从事训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于中国古代文字学重形不重音,王念孙针对这一局限,用了十年的时间,采取为《广雅》作注的形式,援引经传,旁采众说,详加考证,就古声以求古义,改正原书错字、漏字、衍字等讹误甚多,遂写成《广雅疏证》,该书颇具创见,成功地运用了以比较为根据,以归纳为基础的重实证的研究方法,从文字、音韵、训诂、语法、典章制度诸方面综合考察语言现象,驳杂而有条理 。对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以声音贯穿训诂,探讨语言内部规律,是王念孙继往开来的最大成就。王念孙分古韵二十一部。运用声韵通转规律,纯粹以语音为准去求语义,将明末方以智恢复汉儒因声求义的方法应用到语义学的广阔领域,建立了关于意义形成的“义类”理论和意义变化的“义通”理论,对词语孳乳规律和词义变化规律作了可贵的探索,《广雅疏证》里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王念孙所建立的上述语义学理论,使传统训诂学由单科的研究进而为多科的综合运用,从具体言语现象的训诂解释进入到语言内部规律的理论探索,从而开创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新阶段。

校勘学

王念孙作为校勘大家,对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较为全面以及客观,其校勘思想、校勘方法,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内容,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

王念孙对于校勘,最擅专门,对文字谬讹、句读错乱、音训异同一一加以考辨,用力甚勤,且多创见。对《淮南子·内篇》订正字句错误九百余条,用归纳法从这些误例中得出古书“致误之由”,凡得六十二例。这六十二例,总结出古书误例的规律性,是王念孙校勘古书字句错误的经验总结,被后人用作校勘其他古书的通例,具有广泛意义和深远影响。其子王引之“述所闻于父”而撰成的《经义述闻》一书,也有不少校勘内容,书末卷三十一、三十二所载“通说”五十三条,更为精粹所在。又有《经传释词》一书,专为解释经传中的语词而作,自“九经”、“三传”以及周秦两汉之书,凡有虚词的文句,都一一搜讨,诠释虚词凡一百六十个。做到“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为后来研究虚词开辟了一条门径,影响极大。在校勘方面,他还提出三个勇改和三个不改的主张,非常精当,为古籍校勘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历史评价

编辑

清代

阮元:高邮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王石臞先生墓志铭》)

当代

周祖谟(中国语言学家):①精于考订,援引该洽,博约简取,而又能疏通训诂,触类旁通,独造自得,所以论成就自然高出钱氏之上,而《广雅疏证》最大的特点也就在于不泥于前人旧注,旁征博考,参互比证,即音以求字,因文以考义,所以解说精当,往往出人意表。王氏虽在注释《广雅》,而随处都在解释先秦两汉古书的词义,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媲美。(《读王念孙〈广雅疏证〉简论》) ②在清代校勘家里面王念孙是最杰出的人物,他的遗书里有《方言疏证》一卷,其中往往有很精到的见解。(《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

濮之珍(复旦大学教授):王念孙和段玉裁是同时代人,同师戴震,当时是乾嘉极盛时代而段王之学可说是乾嘉时代的代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标志十八世纪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广雅疏证》这部书王念孙倾注了旺盛的精力和深厚的学识,他是“假《广雅》以证其所得”,实为“高邮王氏学”之精华。

殷孟伦: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著《广雅疏证》一书,是十八世纪中国语言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书和与之同时代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问世,标志出中国语言学发展到了全新的阶段。(《王念孙父子<广雅疏证>在汉语研究史上的地位》)

徐复(原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其以声音通训诂,语多独创,其词源、词族之研究,尤微至。王氏《疏证》成书后,时值乾嘉鼎盛,戴钱段王之学,如日丽天。研习诂训者,几无不奉王氏为圭臬矣。稍后则有俞樾、王树槌、王士濂、刘岳云、朱师彻、陈邦福等人,拾遗补缺,解释疑义,此后人有胜于前人也。(《广雅诂林·前言》)

王力(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王氏在训诂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如果说段玉裁在文字学上坐第一把交椅的话,王念孙则在训诂学上坐第一把交椅。世称“段王之学”;段、王二氏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他们的著作是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有许多好东西是值得我们继承下来的。(《中国语言学史》)

鲁国尧(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①王念孙是中国语言学史和校勘学史上的珠峰人物,其著作是中国语言学史和校勘学史上的经典著作。 ②可以认为,王念孙是中国古代语言学领域中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或者说是宙斯之一,他的学问为他的同时人所推许,为后人所尊崇。至于谈到缺点,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制约,任何著作总会有不足或缺点的,我们绝不能因此苛求先贤,评论一本书,应该看它比前人超出多少,应该看它比同辈高明多少,应该看它给后人留下多少。(《说“哂”》)

梅祖麟:王念孙发明了一种模式,没有证据就说明A是B的同源字,还将它叫做一声之传。这就是清儒的考据方法!外国人可干不出这种事。(《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

张先坦(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王念孙具有较强的语法观念,并且影响了其后的几代学人。(《〈读书杂志〉句法观念研究》)

李玉洁(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①段玉裁和王念孙是清代小学集大成者,他们对声训皆有阐述。②王念孙在声训方面贡献最大,他深明以声为义之理。(《从“右文说”看汉语的字词关系》)

人际关系

编辑

亲属成员

辈分

称谓

简介

先辈

六世祖

王应祥,字瑞圃。

高祖父

王开运,字文弘,妻茆氏。

曾祖父

王式耜(1629年-1699年),字圣野,号宇泰。

曾祖母

李氏,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余不详。

祖父

王曾禄(1672年-1743年),字西受,号古堂。

祖母

车氏,余不详。

伯祖父

王曾佑(1666年-1722年),字西眷。

父亲

王安国,字书城,号春圃,配车氏,继配昆山徐氏,继配钱塘徐氏。

母亲

徐氏,卒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余不详。

叔叔

王安度(?-1729年)。

王安德(?-1751年),号迪城,配李氏,继配李氏。

王安道(?-1752年),配何氏。

姑姑

王曾禄长女,名不详,嫁车秦玺。

王曾禄次女,名不详,嫁李宗彭。

王曾禄三女,名不详,嫁宋澍。

王曾禄四女,名不详,嫁朱燮

王曾禄五女,名不详,幼殇。

平辈

姐姐/妹妹

名不详,嫁朱元定

堂弟

王贻孙(1747年-?),王安道之子。

后辈

长子

王引之(1766年-1834年),字伯申,配沈氏,继配范氏。

次子

王敬之(1778年-1856年),字宽甫、宽夫,号枕善居士,配宫氏,出嗣王安德。

长女

名不详,嫁朱联奎。

次女

名不详,嫁郑枢。

三女

名不详,嫁胡道传。

(表格内容主要来源:《王念孙·王引之年谱》 )

主要作品

编辑
王念孙生平主要著述有《读书杂志》《广雅疏证》《道河议》《河源纪略》等。

史料索引

编辑
记载王念孙生平的史料主要如下表:

史籍

备注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列传二百六十八》

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

《清史列传·卷六十八·儒林传下二》

王钟翰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版。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百十二·监司八·王念孙》

李桓编撰,湘阴李氏版。

《封光禄大夫原任直隶永定河道王公事略传》

徐士芬撰,见《续碑传集·卷七十二·儒学二》(缪荃孙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高邮王氏遗书·王氏六叶传状碑志集·卷一》(罗振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作《原任直隶永定河王公事略状》。

《碑传集补·卷三十九·经学一·王石臞先生墓志铭》

闵尔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国朝先正事略·卷十六·名臣·王文肃公事略(子念孙,孙文简公引之)》

李元度著,岳麓书社1987年版。

《清国史·儒林传下卷·卷一八·王念孙传(李惇、宋绵初附)》(第二十册637页)

中华书局1993年影印嘉业堂钞本。

《〔同治〕续纂扬州府志·卷九·王念孙传》

晏端书、钱振伦等纂,同治十三年刊本。

《〔道光〕续增高邮州志·王念孙传》(第三册)

左辉春等纂修,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扬州市志·王念孙传》(下册)

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7年版。

《高邮县志·第二十六篇 人物·第一章 人物传略·第三节 文教科卫界·王念孙传》

高邮县编史修志领导小组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五·戴震》

江藩撰,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商务印书馆1935年本。

《清代学者像传合集·第一集》(第三册)

叶衍兰辑, 叶恭绰编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1928年叶氏刊本。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皖派经学家列传第六》

支伟成著,岳麓书院1986年版。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小学大师列传第十一》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诸子学家列传第二十》

《清代七百名人传 第4编》

蔡冠洛编著,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世界书局本

《清代名人传略》(The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Dynasty,1644-1912)

(美)恒慕义(Arthur William Hummel)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传略》翻译组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学术家列传·清代·三百八十一王念孙》

杨荫深编著,上海书店1996年影印1948年光明书局版。

《师友渊源记》

陈奂撰,《函雅堂丛书》本,《丛书集成续编》本(第36册)。

《清儒学案·高邮学案》

徐世昌编著,中国书店1990年海王村古籍丛刊本。

《清儒传略》

严文郁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清儒学记·扬州学记第八·乙、王念孙和王引之》

张舜徽著,齐鲁书社1991年版。

《清代扬州学记》第三章

张舜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版、广陵书社2004年版。

《扬州学派新论·第二章 双星并峙》

赵航著,江苏艺文出版社1991年版。

《扬州学派概论·第二章 双星并峙》

赵航著,广陵书社2003年版。

《江苏艺文志·扬州卷·高邮市》

南京师范大学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所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晚晴簃诗汇·卷九十六·王念孙》

徐世昌辑,中国书店1988年影印退耕堂1928年刻本。

《清人文集别录·卷九·王石臞先生遗文》

张舜徽撰,中华书局于1963年版。

《揅经室续集·卷二·王石臞先生墓志铭》

阮元撰,道光二十二年汇印《文选楼丛书》本。

《二知轩文存·卷二十九·王念孙传》

方濬颐撰,光绪四年刻本。

(表格参考资料: )

下一篇 班马异同

上一篇 许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