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塘遗址 编辑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是华南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的洞穴遗址。青塘遗址堆积主要含炭屑、烧骨以及螺壳,有一些动物骨骼,均属现生种属。朱屋岩与黄岩门2号洞还发现了人的骨骼。文化遗物有打制石器、穿孔石器、磨制石器、陶器等。可分为两期:第一期以朱屋岩遗存为代表,仅见打制石器,器物类型、形制与阳春独石仔等遗址常见的砾石打击石器相同,碳十四测定螺壳的年龄为距今17140年,划属旧石器时代末期。第二期以黄岩门2号洞为代表,砾石打击石器与第一期基本相同,但出现了磨刃切割器、陶器,形态与牛栏洞遗址第三期文化接近,年代当晚于第一期文化,划属新石器时代初期。在仙佛岩、黄岩门3号洞采集的饰长方格纹、编织纹泥质陶片。2019年10月,青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是华南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的洞穴遗址。
青塘遗址堆积主要含炭屑、烧骨以及螺壳,有一些动物骨骼,均属现生种属。朱屋岩与黄岩门2号洞还发现了人的骨骼。文化遗物有打制石器、穿孔石器、磨制石器、陶器等。可分为两期:第一期以朱屋岩遗存为代表,仅见打制石器,器物类型、形制与阳春独石仔等遗址常见的砾石打击石器相同,碳十四测定螺壳的年龄为距今17140年,划属旧石器时代末期。第二期以黄岩门2号洞为代表,砾石打击石器与第一期基本相同,但出现了磨刃切割器、陶器,形态与牛栏洞遗址第三期文化接近,年代当晚于第一期文化,划属新石器时代初期。在仙佛岩、黄岩门3号洞采集的饰长方格纹、编织纹泥质陶片。
2019年10月,青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9年11月,广东省博物馆派员前往调查,发现该处人类活动遗址,并将简况上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该所即派贸兰坡先生等3人前来复查,在青塘狮头岩、黄门岩、朱屋岩、吊珠岩等洞穴遗址采集到10多种动物遗骨、肢骨和人类肢骨化石,还出土烧螺、骨针、骨首饰、打制石、石斧等近20种物器,距今8000年~10000年,确定了青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
1961年4月、1981年5月和1984年4月,文物考查人员先后三次对青塘新石器遗址进行了调查。
青塘遗址风光
青塘遗址
青塘遗址
青塘遗址
青塘遗址
黄门岩2号洞地点西壁胶结堆积
西1层:灰褐色砂质黏土,胶结严重,由东向西倾斜状堆积,夹杂少量石灰岩碎角砾,含大量螺壳,出土零星夹砂粗黑陶片,厚0~18厘米。
西2层:深红褐色砂质黏土,胶结严重,含大量螺壳,厚7~10厘米。
西3层:灰褐色砂质黏土,胶结较严重,夹杂较多粗砂粒,含密集分布的螺壳,出土零星石制品和陶片,厚2~52厘米。
西4层:灰褐色砂质黏土,胶结严重,相对纯净,含较多螺壳和动物碎骨,厚4~14厘米。
西5层:灰褐色砂质黏土,胶结严重,含大量螺壳,厚0~18厘米。
西6层:灰褐色砂质黏土,胶结严重,含较多螺壳,厚4~14厘米,顶部钙板厚1~10厘米。
黄门岩2号洞北壁剖面
第1层:灰黑色表土,含较多近现代陶瓷片和碎砖瓦,出土较多砾石制品、动物骨角、螺蚌壳等,厚9~16厘米。
第2层:近现代扰土,红、黄、灰色相间,土质较疏松,应为近代垫土层。无文化遗物,厚18~44厘米。该层下叠压近代坑状堆积K1。
第4B层:红褐色砂质黏土,土质较致密,大致呈水平状堆积,偶见石灰岩角砾,出土遗物较少,厚4~22厘米。
第5层:深红褐色黏土,土质致密且湿黏,大致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状堆积,局部含较多石灰岩碎角砾和零星螺壳,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动物骨骼及少量早期陶片等,厚9~53厘米。
第6C层:红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大致为水平状堆积,局部含少量角砾,出土少量动物骨骼,厚0~22厘米。
第8A层:红褐偏黄色黏土,土质致密,局部含少量石灰岩角砾和胶结土块,出土少量动物骨骼,厚0~18厘米。
第9层:红褐色砂质黏土,夹杂浅黄色斑点块,土质较致密,大致呈由北向南倾斜状堆积,包含较多较厚的钙板块和石灰岩角砾,出土较多动物骨骼及少量螺蚌壳,局部区域出土遗物丰富且集中,厚0~28厘米。
第10B层:红褐色砂质黏土,土质较致密,大致呈水平状堆积,含较多胶结土块、钙板块和炭屑,出土少量动物骨骼,厚7~18厘米。
第10C层:棕褐色砂质黏土,土质较致密,大致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状堆积,出土遗物甚少,厚0~36厘米。
第11层:红褐色砂质黏土,土质较致密,大致呈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状堆积,局部含少量小角砾,出土较多螺蚌壳和动物碎骨,厚7~12厘米。
第13D层:亚砂土与砂质黏土相交,青灰色与棕褐色相间,土质较致密,大致呈由西向东倾斜状堆积,偶见炭屑,出土少量动物碎骨,厚3~22厘米。
以下多为石灰岩角砾,未发掘。
青塘遗址地貌
综述
青塘遗址共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制品、陶器、蚌器、骨角器、动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遗存等各类遗物一万余件,绝大部分遗物出土于黄门岩2号洞地点。
古人类化石
黄门岩1号洞地点M1出土人骨化石除头骨、双侧肩胛骨、锁骨及左侧躯干部分缺失严重外,髋骨与右侧躯干部分保存相对完整,包括右侧肱骨、尺骨、桡骨、手骨、股骨、胫骨、腓骨、足骨及不完整椎骨和肋骨等,属于一个年轻女性个体。这是广东境内考古发现现存最为完整、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黄门岩2号洞地点也出土零星人骨碎块,有顶骨、尺骨、肋骨、跖骨等。
石制品
青塘遗址出土石制品类型丰富,包括打制石器、使用砾石、石核、石片、断块、碎屑及少量穿孔石器和局部磨刃石器,打制石器中以陡刃砾石石器最具特色。制作石器的原料主要采自周边的河滩砾石。
打制石器
打制石器包括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等。
尖状器16YQHM2︰1723,白色石英岩。平面近三角形。以较扁圆砾石为原料,以硬锤单面打制。一侧面为节理断裂面,仅稍作修理;另一侧面除少部分节理面外,可见若干片疤。两侧边相交成一尖刃,尖刃角约51度。长5.3厘米、宽4.8厘米、厚2.6厘米,重58.8克。
刮削器17YQHM2︰982,白色石英岩。平面形状不规则。以石片为毛坯,于石片远端边缘从腹面向背面以硬锤单面修理。刃缘近直,长约2.1厘米,刃角倾斜。片疤分布连续且呈平行状。刃缘似经使用,石片边缘未经修理处亦似直接使用。长3厘米、宽3.4厘米、厚0.7厘米,重8.1克。
砍砸器17YQHM2︰327,灰绿色闪长岩。平面近半椭圆形。以较扁圆砾石为原料,于一端以硬锤单面打制。刃缘近直,长约7.8厘米,刃角中等,加工面上片疤连续分布,为普通状中等至大型片疤。刃缘有使用磨损及微型崩疤,片疤面相对的砾石一端有崩损痕迹。长8.5厘米、宽8.6厘米、厚2.5厘米,重284.9克。
单边陡刃砍砸器16YQHM2︰1042,灰黑色闪长岩。平面近半圆形。以宽厚砾石为原料,于一侧边以硬锤单面打制。刃缘近直,刃角陡直,片疤连续分布且呈叠层状。刃缘见连续密集的使用崩疤,片疤面相对的砾石面一端见崩损痕迹。长9.8厘米、宽5.4厘米、厚4.3厘米,重345.3克。18YQHM2︰5,灰绿色闪长岩。平面近半椭圆形。以较宽扁砾石为原料,于一侧边以硬锤单面打制。刃缘近直,刃角中等至陡直,片疤连续分布且呈叠层状。刃缘见连续密集的使用崩疤。把手端亦见一片疤,或为直接使用所致。长15.6厘米、宽5.8厘米、厚3.3厘米,重411.7克。
三边陡刃砍砸器16YQHM2︰298,黄褐色花岗闪长岩。平面近四方形。以较宽扁砾石为原料,于三侧边以硬锤单面打制。三侧边缘均近直,刃角陡直,片疤连续分布且呈叠层状。与砾石皮相对一端的加工面凹凸不平,片疤层层叠叠,刃缘磨损较重,仍见连续密集的微型崩疤等使用痕迹。长10.2厘米、宽9.4厘米、厚4.3厘米,重685.1克。
半圆弧边陡刃砍砸器17YQHM4︰156,灰黑色闪长岩。平面近半圆形。以一面破裂的宽厚砾石为原料,除边缘较直的砾石皮一端外,其余大半圈边缘以硬锤单面打制。刃缘近半圆形,刃角陡直。加工面上片疤层层叠叠,周边刃缘均见磨损及连续密集的微型崩疤。长8.3厘米、宽9.6厘米、厚4厘米,重501克。
使用砾石
16YQHM2︰21,紫红色细砂岩。平面近细长椭圆形,形体扁平,砾石一端的一侧可见使用产生的破裂面。长11.3厘米、宽3.4厘米、厚1.5厘米,重66.6克。18YQHM2︰1476,黄褐色花岗闪长岩。平面近椭圆形,形体宽扁,周身较为完整,局部有麻点状小凹窝。长19.4厘米、宽13.1厘米、厚3.5厘米,重1514.2克。
石片
青塘遗址皆为锤击石片,属Ⅱ型石片。台面形状不规则。
18YQHM2︰273,灰黑色闪长岩。台面长约2.6厘米、宽0.7厘米,台面角约85度,石片角约105度。可见明显的打击点、打击泡、锥疤等腹面特征,背面可见同方向的十个片疤。台面石皮边缘可见连续密集的微小石片疤,应为二次加工石器刃部的修理石片。长5.9厘米、宽6.9厘米、厚2.2厘米,重79.5克。
16YQHM2︰682,黄色石英砂岩。台面长约2厘米、宽约0.5厘米,台面角约75度,石片角约111度。可见明显的打击点、打击泡、放射线、锥疤等腹面特征,背面可见同方向的七个片疤。台面石皮边缘可见连续密集微小石片疤,应为二次加工石器刃部的修理石片。长2.7厘米、宽2.6厘米、厚0.6厘米,重4.2克。
16YQHM1︰122,黄褐色砂岩。台面与侧背面砾石皮相连,台面角约63度,石片角约113度。可见较明显的打击点、打击泡、锥疤等腹面特征,背面除砾石皮外可见同方向的三个片疤,应为二次加工石器刃部产生的修理石片。长5.5厘米、宽5.1厘米、厚2.1厘米,重36.2克。
穿孔石器
16YQHM2︰C316,浅黄色细砂岩。平面近椭圆形。以宽厚砾石为原料,于器身中部经两面对钻成孔。内孔最小直径1.2厘米、最大直径2.8厘米。器身一面的一侧有磨蚀痕迹。长9.7厘米、宽8.3厘米、厚5.1厘米,重507克。
局部磨刃石器
18YQHM2︰1496,灰黑色闪长岩。为磨刃石斧。平面形状不规则。以宽扁砾石为原料,一端为砾石断裂面,不甚平整,与两侧边斜交;两侧边缘均以硬锤双面打制修理,较为规整,略呈弧形。器身仅刃部两面经磨制,刃缘为正锋,刃部略残。长8.5厘米、宽6.4厘米、厚2.2厘米,重149克。
青塘遗址文物" alt="
青塘遗址文物"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79759ee3d6d55fbb2fb8cf72074584a20a447237791?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青塘遗址文物
早期陶器
皆出土于黄门岩2号洞地点。至少在三个不同层位发现陶片,其中第5层出土陶片的加速器质谱仪(AMS)碳十四测年数据在距今1.7万年左右,为广东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而较晚地层中发现的陶器则在烧制技术与纹饰施制工艺上都体现出明显的进步,反映出早期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过程。
釜形器口沿16YQHM2︰335,夹砂粗黑陶。圆唇,敞口,斜直腹。胎质酥软,火候低,夹石英粗砂粒。内外壁皆饰不规则粗绳纹。陶片长4.3厘米、宽3厘米、厚1.4厘米。
器腹片16YQHM2︰2711,夹砂红褐陶。胎质稍硬,夹石英粗砂砾和细砂粒。外壁饰粗绳纹。陶片长7.2厘米、宽4.2厘米、厚1厘米。16YQHM2︰2712,夹砂灰陶。胎质稍硬,夹石英粗砂砾和细砂粒。内壁呈灰黑色,外壁饰粗绳纹,长8.6厘米、宽7.1厘米、厚0.8厘米。
穿孔蚌器
双孔蚌器17YQHM4︰184,残,仅剩蚌体上部,壳体较重厚。双孔位于壳体近顶端较厚部位,孔洞系由腹、背两面对钻琢制而成,洞缘稍经修整,近壳体中部的孔径为1.04厘米,近壳体边缘的孔径为1.03厘米。壳体外壳面及边缘均残破。残长3.9厘米、宽6厘米、厚约0.6厘米,重23.9克。
单孔蚌器18YQHM2︰769,蚌体宽大,壳体较轻薄,孔洞位于壳体中部偏上,系由壳体腹、背两面对钻琢制而成,洞缘经修整后呈较规则圆弧形,孔径约1.6厘米。壳体外壳面及边缘均残破,故未知其修磨或使用痕迹。长9.3厘米、宽5.4厘米、厚约0.3厘米,重34.3克。
骨角器
骨角器种类有铲、锥、针和角料等,多以鹿骨和鹿角为原料。
骨铲17YQHM2︰9,系用肢骨片加工而成。在肢骨上截取一段,上端保留有劈裂面,不甚规整;劈取一半后顺着骨体内面两侧进行打制修整,成长条形;至下端则修制出一圆钝状弧形刃口,并加以磨制,形成薄刃。骨表面亦似经刮削、打磨。骨内面右侧可见至少两处连续打制片疤,似为修理出一弧形斜面以利把握。刃部有使用所致的崩缺。长8.7厘米、宽2.2厘米、刃面宽约1.7厘米,重13.8克。
骨锥16YQHM2︰215,系用肢骨的一段加工而成。一端尖锐,一端粗阔,器身断面呈扁椭圆形。上端保留有不规整劈裂面,器身通体磨制精细,可见明显的纵向条痕,下端可见至少三道棱脊,由若干磨制小面组成锥尖。锥尖两侧分别可见大小两处崩损痕迹,或为使用所致。长5.5厘米、宽0.7厘米,锥尖长1.5厘米、宽约0.6厘米,重4.6克。
骨针16YQHM2︰1393,系用肢骨片加工而成。上阔下窄,上端保留有劈裂面,沿骨片内面两侧进行打制修整,至下端修制成修长状,并加以精磨。长3.5厘米、宽0.6厘米、厚0.3厘米,重0.6克。
角铲在鹿角上截取一段,再劈取一半加工而成。16YQHM2︰1,上端保留有不规整劈裂面,再劈取一半后顺着骨体内面两侧进行打制修整,至下端则修制出一圆钝状弧形刃口,并加以磨制,形成薄刃。鹿角表面被胶结物所覆盖,下端角表面亦经刮削、打磨。长6.7厘米、宽2.7厘米、刃面宽约1.5厘米,重21.9克。17YQHM2︰291,上端保留有倾斜状劈裂面,不甚规整,再劈取一半后顺着骨体内面两侧进行打制修整,成长条形,至下端则修制出一圆钝状弧形刃口,并加以磨制,形成薄刃。磨蚀痕迹较重,断口边缘已十分圆钝,表面被胶结物所覆盖,原亦经刮削、打磨。刃部似有使用所致的崩缺。长14.6厘米、宽4.3厘米、刃面宽约3.8厘米,重93.5克。
角料16YQHM2︰1254,系水鹿或斑鹿角的第二分枝。表面磨蚀痕迹较重,断口边缘已十分圆钝。下部断口呈倾斜状,不甚规整,而上部分枝处断口平齐,系经切割所致,为制作角器的备料。长10.1厘米、宽5.6厘米、厚2.1厘米,重49.7克。
动物骨骼
青塘遗址出土动物种属以鹿为大宗,包括水鹿、斑鹿及麂子等。此外,还有少量食肉类、鸟类及啮齿类动物。除陆生动物外,螺蚌、龟鳖、鱼等水生动物数量亦较多。除少量保存情况相对较好的动物下颌骨、牙齿及角外,出土动物遗存多为骨骼残片,部分文化层出土动物骨骼破碎程度较高,发现大量长度在3厘米以下的骨骼碎片。
青塘遗址" alt="
青塘遗址"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d6ca7bcb0a46f21fbe09b582bb727c600c3386440091?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青塘遗址
2019年10月,青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22年4月,青塘遗址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名单(2012-2022)。
地理位置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
黄门岩(青塘镇古人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青塘遗址:从清远市出发,经汕湛高速、乐广高速、汕昆高速和347省道,全程约需2小时;从英德市出发,经240国道、358国道、汕昆高速和347省道,全程约需1小时。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