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制作技艺 编辑

江苏省南京市传统技艺

绒花制作技艺绒花制作技艺

绒花制作技艺,江苏省南京市传统技艺,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 绒花由天然蚕丝和铜丝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多用于旧时民间的民俗节事与礼仪装饰之中。绒花题材寓意造型大多取自民间生活符号祥瑞,用以表达吉祥如意之意趣。

2008年1月8日,绒花制作技艺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NJⅦ-7。 2007年3月24日,绒花制作技艺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JSⅦ-20。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绒花制作技艺

非遗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JSⅦ-20

非遗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江苏省南京市

保护单位: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批准时间:2008年1月8日

历史渊源

编辑
南京绒花制作始于唐代,武则天时,南京绒花便作为扬州绒花列为皇室贡品。

明代,南京绒花有专门的作坊,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这与当时南京云锦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生产云锦业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蚕丝下脚料,这为绒花制作工艺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清代,南京绒花曾作为贡品进奉朝廷。当时的南京官府专门设有七作二房。康熙、乾隆时期,南京绒花生产达到鼎盛期,产品销往各地。

20世纪50年代,南京市人民政府把从事绒花生产的个体作坊和绒花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艺美绒花合作社。文革时期,绒花被作为“四旧”停止生产,文革结束后,绒花逐渐恢复生产。

20世纪80年代,成立南京工艺制花厂,生产的绒花产品,除了少部分的传统产品外,大多为外销的动物类绒制品。

工艺特征

编辑

类型

绒花制作的类型较多,传统形式主要有鬓头花、胸花、脚花、帽花、罩花、礼花、戏剧花(舞台表演使用)以及后期发展的绒制凤冠、花鸟虫鱼、人物走兽、盆景建筑等类型。

绒花绒花

色调

绒花以人红、水红、桃红等为主色调,辅以粉红、墨绿、葱绿等色,以黄色、金色点缀。

图案

传统绒花的图案大多是象征吉祥的凤凰、聚宝盆、双喜字、石榴以及各式的花朵,如茉莉花、白兰花、素馨花、鸡蛋花、芙蓉花、蔷薇花等。绒花的图案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题材具有相似性,其造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

工艺流程

编辑

制作材料

绒花的制作材料主要有蚕丝、黄铜丝(宫廷使用白银拉丝)、铅丝,辅助材料有染料、菜籽、松香油、皱纹色纸、皮纸、白乳胶(传统为糯米胶)、料珠(各种颜色)、水晶珠、木炭等。

蚕丝一般为缫丝厂的下脚料,分为生丝(又称粗丝)和熟丝(又称细丝)。绒花根据造型的不同而选用不同质地的材料,生丝坚挺,适合做鸟兽虫鱼等绒花制品,熟丝柔和,适合做花朵造型。制作南京绒花所用的原材料—优质蚕丝,纤细柔和,坚挺不倒毛。

使用工具

制作绒花的工具主要有剪刀、镊子、钳子、刷子和木质搓板,辅助性工具有煮绒器具、晾晒器具、烧铜丝器具等。其中,勾条和打尖均使用剪刀,刷子一般用猪鬃毛做成。

绒花制作工具绒花制作工具

制作流程

绒花的制作工序分为9道工序,分别为炼丝、染色、晾晒、勾条、烫绒、打尖、传花、粘花、包装。

1.炼丝:将整支蚕丝扒松后,放入冷水中浸泡一天,之后用碱水将其煮熟,时间不宜太长,以防煮得过烂。煮熟后的蚕丝称为“熟绒”,具有柔和、坚挺、不易倒毛的特点。黄铜丝要用木炭的文火烧至退火软化。

2.染色:根据要制作的绒花产品的色彩需要进行染色,色丝一般多达几十种色彩。

3.晾晒:将染色后的丝绒套在竹竿上在阳光下晾晒,期间必须经常翻动,并使其保持绷直。

4.勾条:又称”下料”,根据产品制作需要,把各种颜色的熟绒按照一定长度和宽度分劈成的绒带,将其排匀后同定在某一器物上,然后用猪鬃毛刷子逐条刷平、刷匀。取一根黄铜丝将其对折,一端捻成少许螺旋状分叉从正面夹住排匀的绒带,再将另一端合并捻成螺旋状,按照所需要的规格用剪刀将熟绒剪断,两手同时反方向捻搓绞紧,再用木质搓板进一步加工成均匀而滚圆的绒条,这道工序就是绒花艺人俗称的“滚绒”。绒条是制作绒花的主体材料,也是制作过程中基本的部件。

5.烫绒:根据需要将圆形绒条川烙铁或熨斗烫成扁平状,用来制作花朵的叶子、鸟的翅膀、尾巴、羽毛等部件。

6.打尖:根据绒花产品的不同需要,用剪刀对圆形绒条进行剪加工,使圆柱体状的绒条变成钝角、锐角、半圆、球体、椭圆体等适合形状。

7.传花:用镊子将打尖过的不同色彩、规格的绒条进行造型组合,制成立体状的鸟兽鱼虫、花卉等。

8.粘花:将独立的绒条和其它配件,如绒鸟的嘴巴、冠、眼睛、尾巴、腿、脚等,配合铅丝、有色皮纸、料珠、水晶珠、菜籽等辅助材料,用白色乳粘在相应部位上,制作出需要的产品。

9.包装:根据产品的创意设计,需要装配玻璃框、竹篮、鸟窝、花盆等配件的,可以进行组装。

传承模式

编辑
绒花制作技艺主要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作坊(企业)传承以及社会传承等方式。

家族传承

绒花作为种传统手艺,必须经过长期的制作体验和学习,以父传子、子传孙的家族传承方式代代相传。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绒花制作技艺传承方式之一,一般师傅挑选徒弟,师徒间往往具有一定的血缘、地缘或、业缘关系。

作坊(企业)传承

作坊(企业)传承中,师傅在招收学艺徒或学徒工时常注重人品和天赋,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考虑。作坊中学艺徒的升迁条件要求严格,学艺期间一律不得独自开店或帮工。

绒花的学徒制度在中国近代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由传统的学徒制度转向职业技术教育的能力培训。建国后,南京绒花生产合作社、生产小组以及绒花工厂企业的成立,颠覆了传统的学徒制度,国家对绒花学徒工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企业中的师傅只起一般指导作用,师傅和学徒工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社会传承

社会传承是对前三种传承模式的综合,但以传承者的自学为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多个师傅带多个徒弟的方式传承;一种是没有拜师,而是常听多看绒花艺人操作,无师自通而习得技艺。社会传承在建国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既有建立在劳动合同之上的师徒父系,也有自学成才的传承方式。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绒花传统技艺原来是以传承人言传身教传的方式进行延续和承传,依托师徒制传承自身而存在。作为民间文化的承载者,它蕴含着人们特有的精神价值与思维方式,为社会增添了丰富多元的色彩。

传承状况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机械化大生产的冲击下绒花由于成本高、产值低、样式老套、缺少传承艺人 以及制作工艺复杂、收益慢、生存压力大 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生产规模不断萎缩,制进而演变为绒花艺人离散和技艺荒废的濒危状态。

传承人物

赵树宪,曾获得江苏省工艺美术“迎春花大奖”,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金奖”。 2008年获得南京绒花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世纪90年代,南京民俗博物馆对南京绒花传统技艺采取征集绒花老艺人周家风制作的传统绒花作品和收集整理有关南京绒花的文字、图像和音像等资料系列保护措施。

2008年1月8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市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获得绒花制作技艺项目的单位保护资格。

社会影响

编辑
社会活动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古籍修复专业开设南京绒花课程。

2012年,南京非遗绒花礼服在戛纳电影节亮相。

2018年8月16日,南京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赵树宪为《延禧攻略》剧组制作19款绒花发饰。

2018年9月9日,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参加“师恩深如海,献礼教师节”主题公益活动,并展示南京绒花的非遗技艺。

2018年10月28日,南京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赵树宪参加央视《我有传家宝》节目,讲述绒花的历史并展示了绒花勾条的制作工序。

衍生作品

2021年,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联合摄制南京绒花“非遗传人课堂”系列短视频。

下一篇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上一篇 水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