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 编辑

《列子·汤问》中记载的一位工匠

偃师偃师

人名,是《列子·汤问》中记载的一位工匠,善于制造能歌善舞的人偶。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偃师

所处时代:战国

出生地:战国

主要成就:制造能歌善舞的人偶

本名:偃师

原文

编辑
《列子·汤问》。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①。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②。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③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④也。巧夫!领⑤其颅,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⑥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⑦之所为。王谛料之⑧,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诏贰车⑨载之以归。

夫班输之云梯⑩,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弟子东门贾、禽滑釐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

注释

编辑
①不至弇山:弇山,即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西境。古代常用来指日没的地方。此句的“不”字当为衍文。

②献工:奉献技艺。偃师:应属于是长居古昆仑山脉的一支以巫觋为主要组成的部落。他献上的人偶实际上是机关术和巫术结合的产物。

③倡:倡优,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这里指歌舞戏谑,作动词。

④信人:真人。

⑤领:通“揿”(qìn),向下按。

⑥盛姬:周穆王的宠姬。

⑦傅会:同“附会”,凑合。白、黑、丹、青:皆为可做颜料的矿物,如白垩、黑炭、丹砂和青雘(huò)。⑧谛:注意,仔细。料:计点,检视。

⑨贰车:副车。古代帝王外出时的从车。

⑩班输:即鲁班,姓公输名般。春秋时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

译文

编辑
周穆王去西方巡视,越过昆仑,登上弇山。在返回途中,还没到达国界,路上碰上一个自愿奉献技艺的工匠名叫偃师。穆王召见了他,问道:“你有什么本领?”偃师回答:“只要是大王的命令,我都愿意尝试。但我已经制造了一件东西,希望大王先观看一下。”穆王说:“明天你把它带来,我和你一同看。”第二天,偃师晋见周穆王。穆王召见他,问道:“跟你同来的是什么人呀?”偃师回答:“是我制造的歌舞艺人。”穆王惊奇地看去,只见那歌舞艺人疾走缓行,俯仰自如,完全像个真人。巧妙啊!它抑低头就歌唱,歌声合乎旋律;它抬起两手就舞蹈,舞步符合节拍。其动作千变万化,随心所欲。穆王以为他是个真的人,便叫来自己宠爱的盛姬和妃嫔们一道观看它的表演。快要演完的时候,歌舞艺人眨着眼睛去挑逗穆王身边的妃嫔。穆王大怒,要立刻杀死偃师。偃师吓得半死,立刻把歌舞艺人拆散,展示给穆王看,原来整个儿都是用皮革、木头、树脂、漆和白垩、黑炭、丹砂、青雘之类的颜料凑合而成的。穆王又仔细地检视,只见它里面有着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部则是筋骨、肢节、皮毛、齿发,虽然都是假物,但没有一样不具备的。把这些东西重新凑拢以后,歌舞艺人又恢复原状。穆王试着拿掉它的心脏,嘴巴就不能说话;拿掉肝脏,眼睛就不能观看;拿掉肾脏,双脚就不能行走。穆王这才高兴地叹道:“人的技艺竟能与天地自然有同样的功效吗!”他下令随从的马车载上这个歌舞艺人一同回国。

鲁班造的云梯,墨翟做的木鸢,他们都自认为是技能的最高水平了。他们的学生东门贾和禽滑釐听说了偃师的技艺,就分别告诉自己的老师。于是,这两位老师傅便终身不敢再谈论技艺,而只有时刻老老实实地守着他们做木工用的圆规和直尺勤学苦练。

背景介绍

编辑
“偃师献技”是列子在战国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所独创的科学幻想寓言,寓言中这个人工材料组装的歌舞演员倡者,不仅外貌完全像一个真人,能歌善舞,而且还有思想感情,甚至有了情欲,以假乱真,比已经造出的机器人还要高出一筹。寓言中的幻想利用了战国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以当时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当做出发点。其深层寓意是对当时墨家代表人物崇尚技巧的议论。

《周礼》的《冬官》部分,汉初已佚,后补入《考工记》,用以代替《周礼·冬官》。《考工记》是一部切实而具体的讲述生产技艺的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记述官府手工业生产工艺和质量规格的书籍。据后人考证,《考工记》成书约在春秋末战国初,是春秋末战国初一部有关手工业制造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汇编,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手工业制造的科学技术水平。

《考工记》所记述的攻木之工有七种,攻皮之工有五种,刮摩之工有五种,抟埴之工有两种,还有设色之工、攻金之工等六大类30个不同工种。手工业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发展了数学、力学和声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把这种知识具体地应用于手工业制造。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殉葬用的“俑”,据《礼记·檀弓》,孔子“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皇侃疏:“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孔颖达正义:“刻木为人,而自发动,与生人无异,但无性灵知识。”又《孟子·梁惠王》:“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焦循《孟子正义》:《广雅》引(张揖)《埤苍》云:“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为其像人者,谓为其像人之转动跳踊也。”可见木“俑”就是由简单机械发动能够自己转动跳跃的木人。

春秋末战国初,公输般已能削竹木为鹊,墨子已能造木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墨子》、《韩非子》、《淮南子·齐俗训》)据汉代人记载,先秦已有一种自动木人,能驾驭木车木马走得很远。公输般造木人,御木车马,载母其上,一驱不还(《论衡·儒增》)。

“偃师造倡”、“薛谭学讴”、“扁鹊换心”等寓言与先秦时《周礼·冬官》、《考工记》等周代司空掌管的当时工部的手工业制造的科学技术水平息息相关,列子正是在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基础上充分展开奇特的想象而创作出来的。

中国机器人最早的记载,恐怕就是黄帝与蚩尤的那场史前大战,为对付蚩尤布下的雾阵而发明的指南车,车无论怎样前进、后退、转弯,木人的手一直牢牢地指向南方。后世对指南车的真伪一直有争议,但东汉张衡,魏马钧,南朝刘宋刘格,南齐祖冲之都曾复制或者得过指南车。

秦汉之际,出现了能演奏各种乐器的铜人。据西汉刘歆撰《西京杂记》:汉高祖入咸阳宫,见宫中有“铜人十二枚,座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筑笙竽,各有所执,皆点缀花缲,俨若生人。筵下有二铜管,上口高数尺,出筵后,其一管空,一管内有绳,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纽绳,则众乐皆作,与真乐不异焉”。这12枚铜人,在绳索拽动空气鼓吹之下,能演奏出与真乐一样的各种声音,可见其构造已经比较复杂。又据《汉书·陈平传》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自昔传云”汉高祖困于平城,陈平“即造木偶人,运机关舞于陴间”,乃傀儡子之始。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裴注引傅玄记“天下之名巧”扶风马钧“三异”,其三为:“设为女乐舞象,至使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檀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暑,春磨斗鸡,变巧百出……马之巧,虽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①

古代机器人有一部分也用于杀伤敌人,如明代焦周著的《焦氏说槽》中记述:“近有发陆逊墓者,丛箭射出。又闻某墓,木人运剑杀人。”此外,在《史记》、《山海经》及赵无声的《快史拾遗》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中国古代机器人的程序桉古籍记载大致可分为固定程序的和可变程序的机器人。

稍后,还有一些佛经提到“机关木人”,如西晋月支沙门法护译《生经》卷三《佛说国王五人经》第二,北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二,东晋译本《华严经·菩萨明难品》第六,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解了诸法释论》第十二等等。初期的佛教传扬不易,所以常依附于黄老道教而行。两晋时期为格义佛学盛行之际,在当时的先秦古籍中,必定已经有了类似机器人的说法,才会在翻译佛经时出现这个术语,否则人们是难以理解的。

《偃师献技》正是在先秦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基础上充分展开奇特的想象而创作出来的。

作者简介

编辑

列子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间承前启后的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人,大约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下一篇 梁郡

上一篇 辛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