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良 编辑

国民党高级将领

孙元良孙元良

孙元良(1904年3月5日—2007年5月25日),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四川成都,抗日名将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团长。

1932年率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参加淞沪抗战,因战功升为师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升任第七十二军军长。随后参加南京保卫战。 1942年任第二十九军军长。1943年9月任第二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九军军长。1944年率部参加黔南战役,抗战胜利后获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重庆警备司令。1948年任第十六兵团司令。在淮海战役中所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只身潜逃。1949年恢复重建第十六兵团,在西南参加内战。

1949年12月去台湾,曾到日本经商,后任台湾高雄县瑞祥针织公司董事长。 2007年5月25日在台北去世,享年103岁。

著有《世界军事史》及个人回忆录《亿万光年中的一瞬》。

基本信息

编辑

所处时代:近现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四川成都华阳

出生日期:1904年3月5日

逝世日期:2007年5月25日

逝世地:台北

本名:孙元良

国籍:中国

籍贯:浙江绍兴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

参加战役: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独山战役

勋章:宝鼎勋章、云麾勋章、青天白日勋章

官职:国民党第88师师长等职

人物生平

编辑

年少读书

孙元良,原籍浙江绍兴,1904年3月5日生于四川成都华阳县。 孙元良父亲孙廷荣是晚清的一名知县,67岁才生下孙元良。

孙元良年少时,父亲便去世,但他一心秉承祖训,勤奋读书,成绩优异。早年在私塾就学;1922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1928年改名中央大学附中、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附中,1952年改为南师附中)。

孙元良

东征北伐

1924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1925年参加过第一、二次东征和平定刘杨叛乱,历任排、连、营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1927年南昌被攻克后,东渡日本就学于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一期炮兵科,未毕业即归国,任教导第一师炮兵营营长及第二师第七团团长。

内战升职

1930年5月参加中原大战。1931年5月升任警卫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率部开赴河北参加平定石友三的叛乱,年底该部改编为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任旅长。1932年2月“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奉命率部驰援上海庙行镇抗击日军,史称“庙行大捷”,因战功获国民政府授予四等宝鼎勋章并升任第八十八师副师长 ,1933年1月17日任88师师长。后兼任苏(州)常(州)守备司令及首都(南京)警备副司令。同年11月“福建事变”爆发,12月奉命率部入闽参与平定闽乱,与第十九路军在古田等地交战,相继收复古田、福州等地。1934年春又奉命入赣参加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1935年4月13日任少将。1936年两广事变时,率部入粤,接应余汉谋等的倒戈行动。1936年10月5日晋升陆军中将。

参与抗日

七七事变后进驻上海,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率88师在闸北轴心阵地坚守76天,未失寸土,1937年9月12日任第七十二军军长,10月26日大场失守后,奉命留下262旅524团一营由中校团附谢晋元率领坚守四行仓库,孙则率88师余部转移到沪西一带构筑工事,参与苏州河阻击战 ,12月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88师负责守卫雨花台至中华门一线,12月10日日军第6师团和第114师团开始猛攻雨花台核心阵地,战至12月12日88师主力几乎伤亡殆尽,第262旅旅长朱赤、补充旅第1团团长华品章、264旅旅长高致嵩等将领相继牺牲。12月13日南京失守前,孙率88师残部分散突围,并于1938年3月辗转到达武汉。期间因与宋子文不和被告在沪战期间军纪不好,随即在武昌军法执行总监部坐了四十二天的牢,该案由时任军法执行总监鹿钟麟负责调查后证实为诬告,又得顾祝同、张治中等出面保释,出狱后相继在珞珈山军事委员会军官训练团任党政训练班副主任和第十军团副军团长 ,1939年被派赴欧洲及美国考察。1943年9月任第二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1944年7月10日兼任第二十九军军长,率军赴贵州东南部参战,收复独山、南丹等地。

兵败下野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调任重庆警备司令。1947年10月任郑州绥靖公署整编第四十七军军长。1948年8月所部扩编为第十六兵团,任兵团司令兼徐州“剿总”郑州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参加淮海战役,担负徐州守备,12月在突围时全军覆没,孙化装逃脱。1949年1月在南京和武汉收容溃散官兵,开赴四川丰都、万县重建第十六兵团,任司令,并兼第四十一军军长及第十编练司令部司令。11月率部开赴广汉,12月代理川鄂绥靖公署主任,后其部下在四川什邡起义后,孙元良离军去成都。

晚年生涯

晚年孙元良晚年孙元良

1950年初去台湾,曾任瑞祥针织公司董事长。1956年赴日本,后旅居国外。1975年回台湾定居。2007年5月25日在台北去世,享年103岁。

个人作品

编辑
孙元良有《国民日记》存世,现藏江阴市档案史志馆。

孙元良《国民日记》形成于1931年1936年,共9册,约20万字。该日记系统记述了孙元良在这一时期的军旅生涯,对于研究民国军队的历史演变,以及客观评价民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外,孙元良还著有《世界军事史》《亿万光年中的一瞬》(回忆录)等。

轶事典故

编辑

刻字夔门

孙元良留字夔门

孙元良曾在长江瞿塘峡的夔门(白帝城下)留字:“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遒劲有力、气势恢宏。聘请了五个工匠,历时4个多月,终于将大字刻到了夔门石壁上。石刻竣工后,孙元良亲自到夔门为石刻剪彩,并发表抗日演讲,表明自己抗日到底的决心。

赴台生活

孙元良刚到台湾时,还去阳明山继续受训,从那以后基本没担任要职了。虽然他有粮饷,但有一大家人要养,家里条件确实也不好。孙元良买了不少鸡来养,打算卖蛋补贴家用,但后来发生了鸡瘟,亏了一些钱。再后来他独自旅居日本,开了一个小馆子维持生活,自己也擦桌子、收拾碗筷。外界说他原来挺神气的将军,没钱了落魄了。他一直觉得这是自力更生,并非不光彩的事。

不谈往事

晚年的孙元良很少提及当年的风风雨雨,心境平和地专注养生。“即便是对自己的儿女,他也很少说起过去参与的战事,他当年经历的许多事,都是我从书上找资料看来的。”孙元良的五子秦汉在提及父亲晚年的时候说。在孙元良生前,秦汉并没有机会去谈论战争,他明显感觉到父亲不愿提及往事。“我觉得他并不是那种好勇狠斗的形象,他本质上应该是喜欢和平的。其实,军人才最了解战争是残酷的,因为军人是真正在最白热化的地方待过的。一个坐着办公桌的人,他不知道战场真的是怎么样的,他可以要打要杀的喊得震天响。军人最了解战争的真相,你认识的人,你的好朋友一下子在你旁边血肉横飞不见了,在我看来是非常强烈的。像我父亲认为南京保卫战是最悲壮的一役。”

不喜交际

孙元良身为台湾最资深的黄埔军校学长,却鲜与两岸其他校友来往,秦汉说,这与父亲的性格有关,“父亲有几位好友,但都不在了。他不喜欢交际应酬,虚耗精神,也不说废话,有要事才说,所以元气保持得很好。”

身体健朗

据秦汉描述,孙元良当年身体非常好,“我父亲90岁之前就像个五六十岁的中年人一样,非常健康硬朗,走在马路上和上楼梯都不要人扶,我扶他,他会用不经意的手法把我的手甩掉”。

人物争议

编辑
在中国近代史上,孙元良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

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在台去世时,新华每日电讯曾以《抗日名将孙元良在台去世,遗愿迁葬南京》为题刊登其逝世的消息。文中称孙元良为“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誓死抵抗,并命令‘八百壮士’继续抗敌的抗日名将”,称其率部坚守上海闸北阵地长达一个半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迷梦。同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发表了《抗日名将孙元良在台去世》的文章,内容与新华每日电讯相同。

中国历史研究院则在2019年刊登《【解读】孙元良缘何引争议》一文。该文利用孙元良官长、同僚的回忆录及相关原始档案,对孙元良的一些争议史事进行分析,认为孙元良一生在北伐南昌之役、抗战南京保卫战、解放战争淮海战役,三次大的战役中均有临阵脱逃的行为,若加上淞沪战场和成都逃台,则为5次。其中,南京保卫战,孙抛弃部队逃入使馆,后又曾编造“打游击”的假新闻。

家庭成员

编辑
父亲:孙廷荣,曾任清朝知县。

母亲:钟英,钟氏。出生于1883年,于公元1961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一)逝世。

叔叔:孙震,曾任国民党军第22集团军司令官、第五“绥靖”区司令官等职。

第一任妻子:懿辉,上海市社会局局长吴醒亚之女,1932年12月7日在上海与孙元良结婚。

第二任妻子:龙华藻,民国时外交部驻英大使馆武官之女。

子女:孙元良共有11子女,前妻的4个孩子分别名为:思辽、思黑、思热、思吉,以表示对失陷的东北地区不能忘怀之心。第二任妻子育有子女7人,其中排行第五者为孙祥钟 ,即著名演员秦汉。

<p>孙元良与家人

孙元良与家人

孙元良与其子秦汉(著名影星)

孙元良与其子秦汉(著名影星)

孙元良与家人

孙元良与家人

秦汉与父亲孙元良

秦汉与父亲孙元良

下一篇 绥靖区

上一篇 商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