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力 编辑

社会术语

畜力畜力

牛马等大牲畜被人类驯化以后,早期主要用于提供肉食,后来才逐渐有了军事、交通和农业用途。土壤耕作和作物播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传统时代除过人力之外,以耕牛为主体的畜力是耕作播种的主要动力来,以至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确立和发屡的标志。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畜力

拼音:chù lì

外文名:Animal power

基本解释:运输或牵引农具的牲畜的力量

详细解释:积蓄力量

发展历史

编辑
春秋战国时期,“宗庙之牺,为吠亩之勤”,畜力耕作逐渐兴起。牛,性情温顺,体壮力大且持久,是耕田拉车的首选,以至牛耕普及成为传统农业确立的重要标志。从1923 年山西浑源县出土的牛尊看,春秋后期晋国的牛已穿有鼻环。《吕天春秋·重己》还有牛穿鼻环的记载。穿上鼻环的牛,容易牵拉和控制,性情也变得更为驯顺,可用于耕作或驾车。据《战国策·赵策》记载,秦国用牛耕田,从水路运粮,农业生产水平大大超越赵国等东方诸国,粮足兵强应是其克敌制胜、统一天下的根本。汉初畜力奇缺,后经休养生息,到汉武帝的时候,已出现“众庶街巷有马,降陌之间成群”的局面。马牛等大牲畜饲养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耕具的改进,为畜力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提供了条件。西汉关中地区耕、摩、蔺相结合的土壤耕作体系,赵过发明褛车、推广代田法,以及汉武帝以后冬小麦种植的推广,实际上均与牛耕的普及有密切关系:东汉应昭说:“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抑,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可见耕牛作为基本的农业动力来源,在当时已很受重视:新中国建立后全国许多地区都有汉代画稼石“牛耕图”出土,出土铁桦的地方更多,也说明汉代牛耕已相当普遍。

畜力与农田灌溉

编辑
灌溉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消耗能量较大的生产项目。中国农田灌溉开始于战国时代,而畜力灌溉机具一牛转翻车的使用,至迟始于唐代;畜力排灌的原理是利用畜力在一定地点的连续工作,即采用回转运动并由地平面上的回转运动把动力传送到机具本体最后使机具产生动作做功这间需要一对斜齿轮的传送。

牛转翻车结构较复杂,造价较高,估计富裕户才能用得起或用得上:早在东汉时期,中国人已将畜刀踏礁应用于谷物加工,并发明了翻车(或称龙骨车)这种灌溉工具。《旧唐书·文宗纪》 载:“大和二年(828),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缘郑伯渠百姓,以概水田。”这里所说的水车当是翻车或龙骨水车。早期翻车当是脚踏手摇的人力翻车,形制有大有小。唐宋及其以后,南方经济后来居上,土地得到大面积开垦,水早轮作制的推广,使单位面积土地的灌排任务量加大。特别是不少田地,利用渠堰不便自流灌溉,就需要借助机械称畜力及自然力来引水或提水。尤其是需要有相匹配的畜力投入,以保障农田灌概的动力来源:随着水车制作及使用技术的日益成熟,畜力、风力和水力翻车相继出现,并且在江南等地推广开来,其中畜力翻车的应用比较普遍。

传统畜力利用的文化意义

编辑
中国农业的畜力利用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主要是用牛拉犁耕田。秦汉以后畜力利用范围逐渐扩大,农业的动力来源形成以畜力牵引与人力操作相结合的特征。牛马之力的大量使用和普遍的家庭饲养,为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动力保障,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繁重的农业劳作,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由于耕牛役畜的家庭饲养及其在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农民与牛马朝夕相伴,相互依赖,共同经受寒风烈日下的劳作之苦,所以人畜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一方面,历史时期人们对牛马爱护有加,在疾病防治和饲养繁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代政府还有保护耕牛的法令;另一方面,历史上形成大量歌颂耕牛役畜的诗文以及相关的拟人化描写。 反过来讲,如果中国古代饲养牲畜主要是为了吃肉,那么其畜牧文化必然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以下主要就前一方面予以简单阐述,大致反映传统时代畜力利用的文化意义。

畜力与机械力的更替

编辑
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倚重畜力、较少采用机械力,而美国饲养牲畜的数量虽远远超过中国,但其牲畜多作为生产畜所用,较少役使。出现此种差别,源于两国农业生产环境的根本不同。美国地广人稀,在农业生产上采取比较粗放的经营方式,农业资金的充足、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农民对于工作效率的重视,使美国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达到了较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而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尽管当时已经开始引进或在某些农院校研制和改造农具,在试验田或富裕农村已经零星出现了先进的农业机械,但这只是个别现象,并未面积推广。农业机械力遭到畜力的顽强抵制,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机械力和畜力使用成本的差异。1920年代卜凯曾针对畜力和机械力的耕种成本进行过周密的计算,结果显示,“使用机器耕地的费用为每公顷需银10.43 元”,而“使用牛耕田每公顷费用约需银4.00元”。机器耕种的成本是畜力的2.61倍。农民生活贫困和农业资金的匮乏,使农民尚且无力购买和饲养一头役畜,遑论支付农机的购买和使用成本了。其次,当时中国能制造大型农机具的厂家少之又少,农民很难购买到所需的农机。即使买来农机,在农业技术落后和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的情况下,农民也不会使用和维修保养。除此以外,耕地的细碎化不方便大型农机作业,落后的传统农具也无法与先进农机特别是拖拉机的耕作需要相配套,如果购买相配套的农机具,又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因此畜力成为相对于机械力更经济方便、相对于人力更高能高效的农用动力,在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村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即使到集体化时期,这种情况仍未发生改变,国家高度重视役畜存栏的数量,严禁肆意宰杀役畜,足可见畜力对于当时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性。机械力在西豆庄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始于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后期开始增多,1979—1980年西豆庄购买的三台拖拉机,促使机械力在其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下一篇 石磨

上一篇 区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