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德 编辑

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

崔明德崔明德

崔明德,男,汉族,1958年生,山东省莱西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6月参加工作。

曾任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崔明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58年

毕业院校:山东大学

出生地:山东省莱西市

代表作品:《中国皇帝全传》

职称:教授

人物履历

编辑
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和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获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和法学(民族学专业)博士学位。

1983年7月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7月山东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3年12月兰州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历任甘肃省委党校编辑,烟台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副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学报编辑部主任、科研处处长、烟台大学校长助理、党委常委、副校长等职。2007年11月任烟台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09年4月至2017年7月任烟台大学党委书记。

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任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任免信息

编辑
2019年1月25日,崔明德同志任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2022年1月20日政协第十二届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崔明德同志不再担任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出版图书

编辑

隋唐民族关系思想史

作者名称 崔明德

《隋唐民族关系思想史》是201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崔明德,马晓丽。

中国古代和亲史

作者名称 崔明德

作品时间2005-7-1

中国的和亲历史悠久,连续不断,从远古的传说时代起一直延续到清代,历时几千年。由于时代的不同,和亲的政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亲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能折射出“君主”、“帝王”们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或者说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公主的爱情的真实写照;同时反...

中国民族关系研究

作者名称 崔明德

《中国民族关系研究》是杨建新,崔明德所著的一本图书,于民族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和亲通史

作者名称 崔明德

作品时间2005-7-1

《中国古代和亲通史》是崔明德创作的民族学著作,首次出版于2007年5月。该书对学术界研究比较集中的汉唐时期的和亲,深入发掘,不断创新,并从新的角度审视有关资料,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时期的和亲研究。作者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和亲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深入研究、阐释及概括,并...

李陵

作者名称 崔明德

作品时间1994-9-1

隋唐民族关系探索

作者名称 崔明德

作品时间1994-8-1

崔明德,历史学硕士、民族学博士,韩国法学名誉博士、客座教授。1995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为烟台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专家、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主任、山东省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

先秦政治婚姻史

作者名称 崔明德

作品时间2004-11

本书试图从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及考古学的角度,充分利用文献和考古资料,尽可能地恢复先秦时期政治婚姻的全貌,勾勒出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关系的大致轮廓。 本书绪论部分系统探讨了先秦时期政治婚姻的类型、目的、性质、作用及其特点,分析了先秦时期政治婚姻与后世和亲的区别及影响。第一章至第十二章...

查看更多书籍

个人成就

编辑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0年首批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共37人)等荣誉称号。并参与撰写了《中国皇帝全传》。

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中国古代文化史及中国民族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项。已在美国、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的《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人文学报》、《World Journal》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数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复印、摘登及引用;已在海峡两岸出版《先秦政治婚姻史》、《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李陵评传》、《隋唐民族关系探索》等11部学术专著,其中《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入选“代表国家社科研究最高水平”的《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二批优秀著作(全国每年精选10部)十大优秀成果之首;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8项,已获省部级奖励12项,1998年、2003年和2006年连续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