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黯 编辑
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会稽郡句章县石台乡(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大隐镇)人。东汉时期著名孝子。汉江都相董仲舒六世孙。董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而事母至孝,终年以打柴为生,侍奉母亲。
(概述内图片来源:清人绘《汉董孝子像》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本名:董黯
别名:董孝子
字:叔达,一字孝治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会稽郡句章县石台乡
典故:汲水奉母
汲水奉母
董黯塑像
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后汉时,会稽郡句章县石台乡人(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大隐镇),为汉江都相董仲舒六世孙。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而事母至孝。董黯终年打柴换钱,侍奉母亲。母疾,思饮故里之水(因大隐濒临姚江,古时遭咸潮入浸,其水味苦涩,不适于饮用),他竟然每次来回二十余华里到大隐溪上游永昌潭担水奉母,据传在途中绝不转换肩胛,为的是把肩前的纯净水供母饮用。然故里之水离家甚远,不能常致,董黯即在外婆家(今大隐镇章山村永昌潭)旁筑一陋室,汲水供母,母病得以好转。
杀邻报仇
清人绘《汉董孝子像》
董黯家的东邻王寄,虽家道殷富但秉性顽劣,事亲不孝。有一天,董母与王母拉家常,各自谈及儿子孝与不孝之言,恰好被王寄听到。王寄嫉恨董母,待董黯离家外出时,王寄去董家辱骂殴打董母。董母由此卧病不起,不久而逝。董黯愤极,思及王母年老,便枕戈不言。几年之后,王母亦因病而卒,毕葬事,董黯乃斩王寄之首,以报母仇,祭奠母亲亡灵,然后自缚向官府自首。汉和帝闻其孝心,宽宥其擅杀之罪,并诏他为郎中,被董黯所拒绝。后受皇恩俸禄,隐居终老于大隐。其坟墓建造在溪南刘家塔村外森林岙北首老鼠窝山山腰。
慈母孝子的故事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后来人们就把大隐溪叫作慈溪,后来又用慈溪来命名县名,这就是慈溪的来由。
会稽典录
董黯
董孝子的文字记载,始见于虞预《会稽典录》中三国东吴虞翻的《孝子董公赞》,该文应该有详文字,但今只见文后八句三十二字的赞辞。尽管如此,却写出了孝子行为及当时人们对其的评价:“尽心色养,丧致其哀。单身林野,鸟兽归怀。愤亲之辱,白日报仇。海内闻名,昭然光著。”这段赞辞概括了董孝子的主要事迹:在寡母生前,孝子待母承顺颜色,供养尽心尽力;在母丧后,他深感悲哀,独身在荒山野林为母守墓,以致百鸟为其纯孝所感,号鸣翔集于墓上;为报辱亲之仇,他竟在青天白日杀人。由于汉和帝“表其异行”,“释杀罪,召拜议郎”,使孝子“海内闻名,昭然千秋”。唐朝修庙碑文
唐朝大历十二年,明州刺史崔殷在为董孝子修庙所撰碑文中概述了董孝子的事迹:“后汉至行董君,讳黯,字叔达,句章人也。依乎中庸,率性纯白。少孤,独立事亲,不匮饮菽,以尽其欢,柔色以温,其省高堂登寿,慈颜袖如。和以肥家,安不择地。其徙居也,庭出寒泉。其执丧也,林集祥乌。明诚必感,庸德惟懋,施及千载,横于四海,其大孝也欤。夫大道未隐,不独亲亲。逮德下衰,乃有慈孝。行以名扬,情以礼饰。季武矫而服缞,子春强而过礼,此离道以善,非天性这孝也。子云无违,参则直养,素冠有讽,和琴不成,此《礼经》之孝也。文举弃子,士游出妻,动非先意,何以观式虽曰可纪,或近沽名,此非教之孝也。夫子一与之质,道与之和,生于东溟,介居夷岛,俗远诗礼,性复著存,无贻一日之忧,终报共天之怨,负土成垄,枕干不言,卒斩东邻,祭于中野,所谓生知而上,成心以随,欲盖而彰,强名曰孝,加于古之君子数等矣。和帝闻其异行,特舍专杀之罪,召拜郎中,不起,竟以寿终。夫受命于时,惟松柏也,冬夏青青。禀灵于天,惟夫子也,能全正性。六代祖仲舒,汉太中大夫。嗣孙字春,领庐江太守。世为郡中名族,故以董孝名乡,慈溪署县。鄮江之俗,薰然遗风。皇唐大历八载,余分竹兹郡,讯古钦贤,环堵已芜,遗记将落,徘徊故邑,尚想余范,则夫子之行,可以德类于人,葺宇崇祠,昭铭垂代,岂不务矣。铭曰:白刃可蹈,仁鲜能存;黄金可炼,德无闲言。道丧于季,贤生复古。知礼近夷,变风于鲁。岂曰无衣,寒燠以宁。岂曰无鱼,泉流在庭。黄鸟哀音,下感棘心;哭无常声,洒血盈襟。江水汤汤,东注穷越。夫子德音,与之不绝。”
四明图经
董黯影视形象
宋代,甬上(宁波)最早方志宋乾道《四明图经》记载:“孝子讳黯,字叔达,一字孝治,会稽句章人。生后汉时。家贫少孤,事母尽孝,采薪供养,甘果美味,奔献于母。母甚肥悦。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孝子知之,恐贻母忧,默而不言。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不就,以寿终。”宝庆四明志
宋宝庆《四明志·叙人》中的记载更为详实而有条理,对“其徙居也,庭出寒泉”、“愤亲之辱,白日报仇”这些孝行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与演绎:“董黯,字叔达,仲舒六世孙也。事母孝。母疾,嗜句章溪水,远不能常致。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比邻王寄之母,以风寄。寄忌之,伺黯出,辱其母。黯恨入骨。母死,恸深切,枕戈不言。一日斩寄首以祭母,自白于官。奏闻和帝,诏释其罪,且旌异行,召拜郎官,不就。由是以慈名溪,以董孝名乡。”董孝子到大隐溪汲水之记载由此开始。
其他文献
除此之外,元代鄞人袁桷所编的延祐《四明志》、明宪宗时鄞文学杨实撰的成化《宁波府志》、南京兵部尚书鄞人张时彻撰的嘉靖《宁波府志·孝友传》、清代宁波府知府曹秉仁修雍正《宁波府志·孝义传》、郡人闻性道纂修康熙《鄞县志》及光绪《鄞县志》等方志上大同小异记载其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