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弘 编辑

东汉官吏、太尉

郑弘郑弘

郑弘(?—86年),字巨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西域都护郑吉从孙。东汉大臣,官至太尉。

初为山阴灵文乡啬夫。乡民有弟欠兄钱无力偿还,其嫂诉之于郑弘。郑弘卖内衣为其还钱。其兄闻之,深感惭愧,自系于狱,遣其妻还钱给郑弘,郑弘却不肯受。太守第五伦下乡劝农,看到他后深以为奇,就命令督邮把他任命为孝廉。

郑弘师同郡河东太守焦贶。焦贶因事被捕解京,半道死去,妻子系诏狱,连年拷掠。焦贶的学生故旧,害怕被牵连,都改变了自己姓名,只有郑弘披散着头发并且拷着枷锁,给皇帝上疏,为焦贶辩讼,汉明帝终于觉悟过来,就释放了焦贶的家属。郑弘亲自送贶丧及其妻子还乡里,从此知名。

后拜为驺令,为政仁惠,民得苏息。历淮阳太守,累迁尚书令。章帝(76~88)时,曾上书开零陵、桂阳山道,后遂为交趾七郡与中原地区贸易往来之常路。元和(84~87)中拜太尉。时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郑弘之下,每正朔朝见,郑弘曲躬自卑。章帝问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成为定例。在官期间,弹劾贪残,忤窦宪,为汉章帝所责,因而乞归,未许。后病笃,上书陈谢,并言窦宪之短。章帝遣医省视,郑弘已卒。临死,将平时所赐之物全部缴还,命家人以褐巾布衣,素棺殡殓,以还乡里。

基本信息

编辑

字:巨君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逝世日期:86年

主要成就:屡有政绩,减损国费

本名:郑弘

官职:太尉

人物生平

编辑
郑弘为西域都护郑吉从孙,最初担任乡啬夫,他办事公道,百姓称颂他爱民如子。郡太守第五伦春天下乡例行劝人农桑振就乏绝时,见到郑弘时被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就让郡督邮任命郑弘为孝廉。

郑弘官运亨通,接连四次升官,建初元年(公元76年)被任命为尚书令。据《后汉书·郑弘传》载:按照东汉以前的官制,尚书郎任职期满后才能出任县长。郑弘到职后认为,尚书郎职权虽重,也很受人尊敬,但薪水太少,就是任职期满才能补为县长,薪水只有四至六百石,以至于每每考试选拔尚书郎时,很少有人问津报名。于是,郑弘上书奏请皇上汉章帝刘炟,请皇上恩准尚书郎任职期满后可出任秩千石的县令。当朝天子刘炟采纳了郑弘的建议。郑弘前后多次提出的若干有益于王政的建议,都被著于竹简、丝帛上,收藏在皇帝居住的南宫之中。不久,郑弘出任平原国(今山东平原西南)的国相。这样,郑弘就成为了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郑弘在平原相的职位上,为官清廉。他到任后,减租减息,减免赋税,农忙季节,他微服私访,调查民间疾苦,救济贫困农户。如果遇到天气大旱,就亲自随车求雨。有一次,郑弘在私访民情时,遇到成群白鹿挟车而过,他特别惊奇,就问随从主簿黄国:“白鹿出现是吉是凶?”黄国垂拜祝贺说:“从前三公大臣的中幡,都装饰着鹿的图案,将来您必将成为朝中的宰相。”郑弘笑而不答。

建初六年(公元81年),汉章帝打算恢复盐铁官营制度,大司农郑众极力反对,言辞颇为激烈,以至于被别人上书弹劾,直至罢官。建初八年(公元83年),郑弘升任大司农。当时,南方七郡向洛阳进贡运送的粮食等物产,都要先运到东冶(今泉州),然后再用船从海路北上。海上风暴雨急,波高涛险,船沉人亡的悲剧经常发生。郑弘奏请朝廷,开凿了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阳(今彬县)之间的山路,从这里直接送抵洛阳,既安全,又节省了不少人力。郑弘在职两年,为朝廷节省三亿万资财,时逢天下大旱,边疆又有警报,百姓粮食不足,可国库充实,郑弘又奏请免除若干地方政府进贡的物产,减少人民差役,缓解民间饥馑,都被章帝所采纳。

元和元年(公元84年),太尉邓彪称病辞官,郑弘取而代之,由司农升为太尉。同时,他又举荐大将、原会稽太守第五伦为司空,职位在郑弘之下。第五伦曾有恩于郑弘,故此,每日早朝之时,郑弘都向第五伦行礼,弄的第五伦心中十分不安。章帝问明原委,特令设云母屏风一面,把两人隔开来,免得二人为难。

郑弘,这位从平原任上走出来的太尉,在任职期间,刚正不阿,坚守正义,不畏豪强,深得人心。元和二年(公元85年)冬季,南匈奴进攻北匈奴,斩杀俘虏北匈奴人员牲畜后撤回。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匈奴原本已同汉朝和解,这次南匈奴又抢掠北匈奴,如果我们坐视不管不问,北匈奴会认为我们故意作弄他们,因此有可能侵犯边塞,最好让南匈奴单于把抢掠的人和牲畜归还北匈奴,以消解其敌意。汉章帝召集百官商议。公卿大臣们大多数说北匈奴狡诈,如让南匈奴归还北匈奴人和物,北匈奴必狂妄自大,这是姑息养奸,万万不能同意此事。但司徒桓虞却极力支持太仆袁安的主张,即同意孟云的奏章,应派使臣让南匈奴归还北匈奴人口和牲畜。郑弘、第五伦都反对桓虞的主张,他向桓虞喊道:“凡是主张归还的,不是不忠不孝之徒!” 桓虞等人还以颜色。宫廷大会不欢而散。为此,司隶校尉上书弹劾郑弘等人失礼。郑弘等都上缴印绶,请求处分。章帝下诏说:“一件事情,反复讨论迟迟不能决定,只不过是因为每个人的意见不同而已,然而重大问题,需要集思广益,忠正温和应为大臣本色,但如果都不说话,决非是国家之福。你们有什么罪?请各人带好衣冠,共图大计。”

元和三年(公元86年),郑弘见外戚窦宪专权,势力日渐强大,最终要危及朝廷社稷,因此,经常上书皇帝请求处置。章帝因碍于窦皇后的面子,只是温颜听受未加制裁。章和元年(公元87年),郑弘上书皇帝言称尚书张林依附窦宪,平时行为多有不检,恶迹昭彰。同时弹劾洛阳令杨光贪赃枉法,无所不为,不宜再任洛阳令。杨光是窦宪的门客,闻言大惊,立即到窦宪那里求救。窦宪得知此事大为恼火,立即进宫弹劾郑弘,言称郑弘泄露国家机密,失去作太尉的身份。章帝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窦宪就把郑弘所呈奏章简述一遍,等奏章呈到皇帝那里后,正如窦宪所言。郑弘虽深得皇帝依赖,但对此,章帝却不能不心生疑问,便下诏责罚郑弘,并收缴了太尉的印绶。这时,郑弘才知道自己被人出卖,于是直到廷尉等候处置。这时皇帝却下令赦免了郑弘。郑弘请求辞官归田,皇帝又不允许,被诬陷的愤怒和不被信任的耻辱让郑弘积愤成疾,卧床不起,奄奄一息。临终前郑弘还耿直上书,陈述窦氏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欺压百官的恶迹。他写道:“窦宪的罪恶,上达于天,下通于地,四海之内无论是贤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憎恨他。”刘炟看了奏章,有所醒悟,立即派御医为郑弘治病,可是等到府上,郑弘已溘然长逝。郑弘的妻子、儿女遵照他的遗嘱,全部归还朝廷所赐之物,布衣入殓,素木为棺,轻车简从,扶柩还乡。

历史评价

编辑
班固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虞翻:太尉山阴郑公,清亮质直,不畏强御。

范晔:郑、窦怨偶,代相为仇。

胡三省:东都之臣以死攻外戚者,郑弘、陈龟二人而已。

王夫之:郑弘以死谏,知其忠,问其疾,而终不能用。

蔡东藩:章帝明知窦宪之奸,未能远斥,至郑弘一再进谏,又不见用,反且为窦宪所欺,收弘印绶,何其自相矛盾一至于此?

轶事典故

编辑
郑弘少年时,传说会稽射的山南有一座白鹤山,此山为替仙人取箭的白鹤所化而成。有一天,郑弘在山中砍伐柴薪,拾得一支箭,不久有人前来寻找,郑弘就将箭还给了找箭人。找箭的人十分感激,问郑弘需要什么?郑弘认出他是神仙,就请求说:“老百姓经常因为若耶溪运柴薪而犯难,希望能够清晨吹南风,傍晚吹北风就好了。”后来果然如此,若耶溪地区的风,直至现在仍是旦南暮北,依然如故。民间称誉为“郑公风”。

史书记载

编辑
《后汉书·卷三十三·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后世纪念

编辑
郑弘尚存文章二篇,见于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会稽山、若耶溪一带曾有郑弘的诸多遗迹。在绍兴城东南十五里樵风泾畔山麓,旧有郑太尉庙;城东南三十里,又有郑弘山;在城东五云一带,还有郑公宅、郑公泉等古迹。

下一篇 杨胡朱梅云传

上一篇 陈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