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 编辑

音律符号

八音八音

八音本来是古籍中一种称谓,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后来逐渐为各种民俗与宗教吸收,有了佛教八音、乐昌八音、乐器八音、镇隆八音等,是我们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律史的重要符号。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八音

出处:《周礼·春官·大师》

释义一: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

释义二:泛指音乐

释义三:八风之音

实质:一种乐器

词语八音

编辑

八音八音

【词目】八音

【拼音】bā yīn

【详细解释】

1、我国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史记·五帝本纪》:“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2、泛指音乐。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故离朱剖秋毫於百步,而不能辩八音之雅俗。”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虚其腹以振汤空灵,而八音起。”

3、八风之音。《吕氏春秋·孝行》:“杂八音,养耳之道也。”高诱注:“八音,八卦之音。”陈奇猷校释:“八音,八风之音……阴阳家以八风分属八卦,故高谓八卦之音。”

乐器八音

编辑
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铙)、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八类。

"八音"也指民间器乐乐种。如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八音会,所用乐器有管子、唢呐、海笛、笙、梅笛、箫、堂鼓、小鼓、大镲、小镲、大锣、云锣等;广西壮族的隆林八音乐队,使用的乐器共有8件,它们是:横箫(笛子)一对,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锣、鼓、钹各一副。南宁市邕宁壮族八音则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组成。海南地区流行的海南八音于潮州音乐,因使用8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彝族八音所用乐器有二胡、环箫(无膜笛)各一对,以及牛角胡、五鍟(小锣)、鼓、钹等;仡佬族八音又名八仙,所用乐器有二胡、横箫(笛)各一对和五鍟、锣、鼓、钹等。

佛学词汇

编辑
佛学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歇音。

镇隆八音

编辑
广东八音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最古老乐种之一,属民间音乐。八音至少早在宋代就出现。因使用8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

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素有“文化之乡”之称。信宜的木偶、舞龙、龙舟、飘色、八音、曲艺、白花灯等民间艺术活动均源于镇隆,传统特色,有些有所发展。

广东省信宜市镇隆八音演出时由两人也有多人抬着一架彩绸、花串、球穗、图案等装饰的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曲调高昂洪亮,演奏时周而复始,旋律欢快,气氛热烈而流畅。其乐曲因场合不同而异。

信宜市镇隆镇的群众喜欢在欢庆的节日请八音锣鼓助庆,八音锣鼓奏起,整个村庄完全沉浸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做年例游神,自然少不了八音锣鼓,它那欢快激昂的节奏振奋人心,使整个游神队伍气势磅礴,让人对神肃然起敬。游神时它一般跟在神的后面,它那“咚咚”声源远远便可入耳,很多人根据锣鼓声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到自家摆醮的时候了。锣鼓声大了,证明游神的队伍快到了,人们就赶紧把桌子搬出去,摆起供品,等着神的到来。每一年的年例,人们用锣鼓迎来了神,又用锣鼓把神送走,“咚咚”的锣鼓声足以让神“感受”到人们对它的尊敬。

广东茂名八音的资料,该资料写着:“八音,一种吹打乐组合,由8人组成,有吹、击、弦乐器。有固定的曲谱和曲牌,根据婚丧、祭祀或庆典要求选用。演奏时有规定的服饰,一般穿艳丽袍褂礼服,抬锣鼓亭,按打击乐、管弦乐的顺序,边行边演奏,八音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盛行于茂名信宜镇隆地区,其中以德乔的最盛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授曾重登广东省高州府茂名县正堂,曾重登辞官返乡时把八音也带回家乡福建省德化。

濒危的广东八音在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依然保存。

安铺八音

编辑
安铺八音是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安铺镇流行的一种古老民间音乐,已有l00多年的历史。 “八音”是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各地都有不同的演奏形式。安铺音乐爱好者李元明秀才对古代“八音”进行了整改创新,采用本地特色的民族乐器:子铃、小钹各1对,小扣锣、木鱼、清磐、煞板、小鼓各1个,横箫、洞箫、大筒各1支,高胡、二弦、三弦、琵琶各1架,椰胡、沉胡各2架、月琴、秦琴各2架,共22件,再谱人当地传统的民间音乐曲调《报春来》、《小桃红》、《浪淘沙》等来协奏。八音队由22人组成,队员都是当时文人雅士或音乐爱好者,平时自我练习,每逢元宵、端午节出演。游演时,每人手执乐器1件,列队而行。人人身穿长衫马褂,衣冠楚楚。操音响者行在前,弄箫琴者随于后。各种乐器均缀上五彩带、丝带、绒球,五彩缤纷,蔚为壮观。行进间,姗姗举步,徐徐而行,音韵飘逸。李元朋去世后,戚维谦、黄晖轩等继承;戚、黄辞世后,李康权等继承,从不间断,为当地群众所喜爱。随着安铺镇的音乐爱好者日益增多,自1993年春起,八音队发展为两支。其中一队名为安铺民间曲艺社,共有38人,社长麦益寿,副社长吕良富、林康泰,每周有两三晚在吕良富家中集中排练。吕良富辞世后,现转到文化站排练。另一队为安铺业余艺术协会,会长邱法,副会长邱德、黄振广,会员24人,其中女性6人,通常在星期六、日晚集中学习。

1994年,安铺镇八音队应邀参加廉江市庆祝建国45周年文艺晚会;

2000年参加廉江市闹元宵文艺晚会演出,

2001年参加湛江“新世纪港城欢乐节”演出;

2002年在廉江市文化广场演出时被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和拍摄,并在《走进幕后》栏目播放;

2004年春节期间参加湛江市民俗民间艺术大展演;

2005年参加湛江市红土艺术节,获得表演二等奖。

八音.1

编辑
广东湛江市硇洲(岛)八音流传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硇洲岛津前村已经成立了八音民间艺术团,历朝均继承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建立了男、女独奏队以及合奏队,每队约十几人,其中女子八音队很有特色。演奏的乐器主要是由上下板、中小鼓、小中大锣、苏锣、小中大钹、唢呐等乐器组合而成。其演奏的曲目《盛世乡音》据说是由春秋时期口传的《风人松》、《三度洋》、《红灯拜花》等曲调改编的。

硇洲津前村八音艺术团在20世纪50年代曾参加过湛江市文艺汇演,1986年3月16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来湛江,到硇洲津前村观看硇洲八音的演出后,亲笔题词“八音锣鼓代代敲”。

2000年前后,硇洲津前八音艺术团被邀请到湛江市周边的乡镇演出,很受欢迎。在硇洲大大小小的八音艺术团已经发展到了五六十个左右,演奏曲目大同小异。曲目有的是传人代代相传下来的,有的是自行编谱。津前八音艺术团的老艺人潭昌华、陆莲等就是在团里担任编曲。30多岁的女乐手李爱莲是津前八音队的新传人。

乐昌八音

编辑
八音,又叫“土班子”、“凳板戏”,明清时期就盛行于广东乐昌、湖南汝城等地,民国时期尤甚。所谓“八音”,即是八个人分别手持小锣、大锣、鼓、钹、二胡、笛子或箫管、唢呐等,他们又分别扮演各种角色进行自拉、自打、自唱的一种表演唱形式。

下一篇 楚王问鼎

上一篇 宗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