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汉语汉字

戏

戏,汉语常用字 ,读作xì、suō、huī、xī或者hū,最早见于金文 ,其本义为古代宫中的残酷娱乐,即让死囚或奴隶手持戈戟,在鼓号声中与虎豹猛兽搏斗,后引申为有鼓乐伴奏的舞台表演,又引申为逗乐、开玩笑、娱乐。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戏

拼音:xì、suō、huī、hū、xī

部首:又、戈

五笔:CAT

仓颉:EI

郑码:XSHM

字级:一级

平水韵:四寘

注音:ㄒㄧˋ 、ㄙㄨㄛ、ㄏㄨㄟ等

繁体字:戲

异体字:戱、戯

结构:左右结构

笔画:6

造字法:会意字

字源演变

编辑

字形演变 字形演变

“戏”最初源于祭祀活动。也是军队作战前的一种仪式。金文(1—6)写法各不相同,是秦未统一文字前的普遍现象。西周金文“戏”字所从的“豆”或讹省为“口”。所从的“虍”或繁化为“虎”,竖画左右各加“|”为饰。战国文字“戏”字所从的“虍”、“豆”形体多有变化。但构成要素完全相同,均像在食器“豆”前有一虎头和戈形。会意在祭祀或进餐时有人头戴虎头面具,持戈舞蹈。小篆将不同的写法进行归纳并统一了字形。又因戏是摹仿作战和狩猎的动作,并非真实生活而被称为戏耍,由此引申为演戏、歌舞、杂技等游艺活动。隶书在变小篆圆弧笔画为直方的同时,将戏写作(隶书1)、(隶书2),并作为古代的简化字使用了一千多年。汉隶文字“戏”或讹作从虚、从成;或讹作从戈、从虚。今简化字统一写作“戏”。

字形演变 字形演变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一种兵器。

weapon

侧翼。

sidewing

戏,三军之偏也。——东汉·许慎《说文》

指歌舞杂技等的表演。

sport

云烟古寺闻僧梵,灯火长桥见戏场。——宋·陆游《出游》

散戏,猴戏,游戏

指戏剧。

drama

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老残游记》

京戏,黄梅戏

逸乐。

game

尚促织之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书·西伯戡黎》

凡戏均有情节,因以借指事情,含贬义。

最后一幕戏,就是第三方面出来调解,因为他们还没有单独试验过。——周恩来《一年来的谈判及前途》

大家就回去等着:有戏看。你瞧着,长太爷准得有一手。——张天翼《反攻·脊背与奶子》

姓。

东汉有戏志才。——《后汉书·荀彧传》

动词

角斗,角力。

wrestle

少室周为赵简子之右,闻牛谈有力,请与之戏,弗胜,致右焉。——《国语·晋语九》

开玩笑,耍笑捉弄。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智襄子戏韩康子而侮段规。——《国语·晋语九》

戏辱,戏妇,戏说

戏耍。

play

用见了,便教军校迎敌戏战,他若追来,乘势便退。——《水浒传》

剧孟行大类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戏。——《史记·游侠列传》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聊斋志异·促织》

戏适,戏娱

名词

通“羲”。

基必施,辨贤罢,文武之道同伏戏。——《荀子·成相》

古地名。

幽灭于戏。——《国语·鲁语上》

吕他命伐越、戏、方。——《逸周书·世俘》

形容词

通“巇”,险峻。

precipitous

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芜秽而险戏。——《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

huī

名词

通“麾”,大将之旗。

flag

兵罢戏。——《史记·高帝纪》

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汉书·项籍传》

虚词

通“呼”。

於戏(wūhū)

suō

名词

通“牺”,酒樽名。

wine bottle

其朝践用两献尊。——《周礼·春官·司尊彝》,唐陆德明释文:“‘两献’本或作‘戏’,注作‘牺’,同。素何反。”

(参考资料: )

古籍解释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二】【戈部】戏

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从戈䖒声。香义切。

说文解字注

三军之偏也。

偏若先偏后伍,偏为前拒之偏。谓军所驻之一面也。《史》、《汉》、《项羽纪》、《高帝纪》皆曰: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颜师古曰:戏,军之旌旗也。音许宜反。亦读曰麾。又窦田灌韩传。灌夫率壮士两人。及从奴十馀骑。驰入吴军。至戏下。所杀伤数十人。颜师古曰:戏,大将之麾也。读与麾同。又音许宜反。按颜说必本旧音义。似与许说小异。然相去不远。度旧音义必有用许说者矣。

一曰兵也。

一说兵械之名也。引申谓为戏豫,为戏谑。以兵杖可玩弄也。可相斗也。故相狎亦曰戏谑。《大雅·毛传》曰:戏豫,

下一篇 平王东迁

上一篇 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