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之涣 编辑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 (一作季凌 ,一作季陵 ),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概述图取自山西永济鹳雀楼王之涣铜像)
字:季淩(一作季凌,一作季陵)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688年
逝世日期:742年
主要成就: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
本名:王之涣
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
出身望族
王之涣像
王之涣在《旧唐书》《新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人。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王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其原籍,祖上做官时移居绛州(今山西新绛)。
根据墓志铭推之可知王之涣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兄弟四人,他行次居末。当时太原王家为名门望族。王之涣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是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王之涣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从五陵年少游,不到二十岁便能精研文章,不到壮年,便已穷经典之奥。
仕途坎坷
唐玄宗开元年间,王之涣入仕,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此间赋《宴词》《送别》等诗。
开元十年(722年),王之涣与勃海李氏结婚,李氏乃冀州衡水县令李涤之第三女。
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由于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
居家唱和
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王之涣家居十五年。虚心求教,专心写诗,诗名大振,与王昌龄等人相唱和。赋《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诗。
开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涣流寓蓟门(即蓟丘),高适来访不遇,赋诗留赠。《九日送别》当作于此前后。
遭疾而终
天宝元年(742年),由于密友懿交的劝说,王之涣再入宦场,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天宝元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终于官舍,享年五十五岁。
天宝二年(743年)五月廿二日,王之涣归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撰墓志铭。
《登鹳雀楼》寥寥二十字就写出落日山河的苍茫壮阔景色,以及登高望远、极目骋怀的一片雄心,诗境壮阔雄浑,诗思高远深邃,富有启示性,反映出盛唐士人开朗的胸襟。此诗“景入理势”,把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化得天衣无缝,看似不说理,而理自在其中。它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此诗还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其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十分成熟。《增订唐诗摘钞》评之曰:“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
《凉州词二首》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首尤为脍炙人口。此诗以塞外荒寒壮阔的背景,以及羌笛所吹的《折杨柳》乐曲,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现了对戍卒的深厚同情。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深情蕴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是消沉,而是壮烈广阔。《唐诗别裁》云:“李于鳞推王昌龄‘秦时明月’为压卷,王元美推王翰‘葡萄美酒’为压卷。王渔洋则云:‘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和《登鹳雀楼》,在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编著的《唐诗排行榜》中排名高居第三位和第四位。这两首诗还曾分别被人誉为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其中《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诗被誉为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鹳雀楼有王之涣、畅当诗。畅诗曰:“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王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人者,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
沈括《梦溪笔谈》:河中府鹳雀楼两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计有功《唐诗纪事》:之涣,并州人,与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人。乐天作《滁州刺史郑昈墓志》云:“与王昌龄、王之涣、崔国辅连唱迭和,名动一时。”
辛文房《唐才子传》:之涣,蓟。人。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中折节攻文,十年名誉自振。耻困场屋,遂交谒名公。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摩诘、少伯、太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胜收。王之涣独以“黄河远上”一篇当之,彼不厌其多、此不愧其少,町谓拔戟自成一队。又:王之涣“黄河远上”之外,五言如《送别》及《鹳雀楼》二篇,亦当入旗亭之画。《读书偶得三十四则》:或谓王之涣“黄河远上”一篇之外,何不多见?余应之曰:“神来之作,即作者亦不能有再。”
旗亭画壁
唐玄宗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名声都很大,又都落魄不遇。有一天,天下着小雪。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赊酒小饮。刚坐下不久忽有梨园中十几位歌妓,在伶官带领下,登楼会宴。于是,三位诗人为避喧闹进了里间。不多久,又进来四位妙龄女郎,皆是当时京都著名的歌妓。于是,王昌龄对高适和王之涣说:“我们三人都以诗知名,每每分不出高下。现在我们在此偷听诸歌妓歌唱,谁的诗入乐被歌最多,谁就为优。”三人都说好。
不一会儿,一位歌妓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于是,王昌龄用手在壁上一画,说道:“这是我的一首绝句。”不一会,有一位歌妓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诗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于是,高适也用手在壁上一画,说道:“这是我的一首绝句。”第三位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于是,王昌龄又得意地在壁上一画:“又是一首乐府”。始终没有歌妓唱王之涣作的诗歌。但王之涣并不着急,徐徐对高适、王昌龄说:“这些唱你们诗作的皆是潦倒乐官,只会唱一些‘下里巴人’之词罢了。我的诗是‘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怎么敢近呢?”然后指着其中一位身穿紫衣、长得最漂亮的歌妓说:“等到这位乐官所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就终身不敢与你们争高低了。一旦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应当依次拜倒在我的座位前面,敬奉我为师。”三人大笑,于是在里间等候着。等到这位歌妓歌唱时,开口便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笑着对王昌龄等二位说:“乡巴佬,我没有说错吧。”于是皆大笑。
智审黄狗
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一个案子。三十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就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我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
王之涣通过庭审,根据家里有狗,但是狗没叫,料定是熟人作案;有厮打,确定杀手是高个子并且背上有抓痕。因此案子告破。
关系 | 姓名 | 备注 |
---|---|---|
曾祖 | 王信 | 唐朝安邑县令 |
祖父 | 王德表 | 文安县令 |
父亲 | 王昱 | 浚仪县令 |
叔父 | 王洛客、王景、王昌 |
|
妻 | 李氏 | 冀州衡水县令李涤之第三女 |
堂弟 | 王之咸 | 长安县尉 |
子 | 王炎 |
|
子 | 王羽 | 李氏所生 |
堂侄 | 王绾 | 左赞善大夫 |
友 | 王昌龄 | 诗人 |
友 | 高适 | 诗人,曾任散骑常侍 |
友 | 崔国辅 | 诗人 |
友 | 郑胪 | 诗人 |
《唐才子传》卷三《王之涣传》
《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
王之涣墓志
王之涣墓志及塑像
王之涣墓志是河南洛阳北邙山出土的墓志之一,全称为《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出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岑仲勉编著的《金石论丛》收录全文。《文物》杂志一九六一年第八期有影印件。
王之涣塑像
王之涣塑像位于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黄河畔的鹳雀楼内。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唐代诗人王之涣在此创作千古绝唱《登鹳雀楼》一诗而名扬天下。此楼始建于北周,元初毁于战火。1997年重修,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