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遗址 编辑

山东省泰安市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汶口遗址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遗址(Dawenkou Site),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总面积约82.5万平方米,是约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于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 。

大汶口遗址平面范围略呈东南—西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大汶河从中部自东向西穿过,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岸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南岸约20万平方米,总体地势北高南低 。大汶口遗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 。大汶口遗址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并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具,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 。大汶口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1982年2月23日,大汶口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18日,大汶口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大汶口遗址

外文名:Dawenkou Site

地理位置: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

占地面积:约 825000 m²

保护级别: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2-048-5-003

历史沿革

编辑

大汶口遗址大汶口遗址

1959年6月,大汶口遗址在汶河南岸的磁窑镇堡头村西被首次发掘,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33座,出土随葬品2100余件,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

1974年和1978年在汶河北岸先后两次发掘,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发现墓葬56座、房址14座、灰坑120余个,主要遗存的年代属大汶口文化早、中期。

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对大汶口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位于遗址中部、大汶河北岸,面积800平方米,发现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的居住区,并清理了房址7座,这些房址均为方形地面建筑 。

遗址特点

编辑
大汶口遗址平面范围略呈东南-西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大汶河从中部自东向西穿过,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岸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南岸约20万平方米,总体地势北高南低 。北部和南部边缘因河流历年冲刷破坏比较严重,而遗址的南部则被堡头村所占压 ,现存总面积约82.5万平方米,约6400-45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遗址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文化面貌几乎涵盖由早到晚整个大汶口文化时期,并发现有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许多墓葬中还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牲猪,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 。

大汶口遗址大汶口遗址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大汶口遗址内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还有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 。

文物简介

文物介绍

文物图片

红陶兽形壶

通高21.8、通长22.3、体宽14.5、足高7.9—8.4厘米,1959年大汶口遗址出土,酒器。夹砂红陶,通体磨光,圆面耸耳,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拱鼻,张口,鼓腹,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可受水,嘴可出水,体肥壮,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便于加热,造型生动美观,近似猪或狗形 。

红陶兽形壶红陶兽形壶

红陶折腹鼎

通高28、口径13.5厘米,1959年大汶口遗址出土,炊煮器。泥质红陶,器表磨光,施红色陶衣 。

红陶折腹鼎红陶折腹鼎

白陶鬶

高14.8厘米,1959年大汶口遗址出土,灰白色,颈部粗短似漏斗状,顶部有斜向的流伸向器身前部。圆环形提梁,上联颈部,下接器身,表面按压成绞索状。腹部略呈球状,腰部有一周横向附加堆纹,表面压印成花边形的装饰。三个肥大的空袋足,呈鼎立形式均匀分布于腹部下方 。

白陶鬶白陶鬶

网纹彩陶背壶

口径10、腹径23、底径7.9、高30.6厘米,1959年大汶口遗址出土。泥质红陶,侈口、短颈、椭圆腹、平底,腹部一侧有宽带竖耳一对,另一侧一突钮。肩腹部绘两层上下交错的黑色连三角网纹,下层两竖耳一段绘菱形网纹 。

网纹彩陶背壶网纹彩陶背壶

历史文化

编辑
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大汶口遗址),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 。

研究价值

编辑
大汶口遗址与大汶口文化的发现,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这支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和苏皖两省邻近山东的地区,其年代大致在前四十四世纪至前二十四世纪之间。由于它的发现,使这个地区的史前历史,从龙山时期上推了大约两千年 。

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大汶口遗址进行的两次发掘发现了成片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的居住区,并清理了房址7座,这些房址均为方形地面建筑,对研究大汶口遗址的聚落形态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批房址形状、尺寸及建造方式基本一致,在平面分布上错落有致,基本没有相邻房址互相遮挡的情况。可知当时的房屋建造者掌握了较精确的测量技术和严密的规划手段,以使每一组居住者享用较均等的资源 。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 。

大汶口遗址通过三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79座,经人骨鉴定性别明确的男、女单人墓葬共55座,其中男性墓28座,女性墓27座,根据《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和《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中的墓葬分期,大致可将大汶口男女单人墓葬分为早、晚两期 。

保护措施

编辑
1982年2月23日,大汶口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0年10月,大汶口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23处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之一 。

2016年,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落成 。

2021年10月12日,大汶口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

2021年10月,大汶口遗址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2021年10月,大汶口遗址入选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省考古学会承办的“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

大汶口文化遗址

交通路线

乘坐泰安公交26路前往。

下一篇 百鸟之王

上一篇 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