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山文化遗址 编辑
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附近,1965年发现。整个遗址南北约2000米,东西约1500米,由若干个遗址群组成,面积达300万平方米。
遗址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000-46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
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尚义县现存大量龙山文化遗址,曾经出土过大量辽金时期的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
龙山文化遗址,发源于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巨野河,西支发源于历城区西营镇拔槊泉,东支发源于济南市章丘区曹范镇北曹范村西的巨野河,又名巨合水。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经巨合故城西。”东西两支在龙山镇北汇集流入现杜张水库后,经历城鸭旺口入小清河。龙山文化遗址全长约46.8公里,河床宽50米。此河两岸遗址甚多,城子崖便是各支流汇入巨野河的第一个河边台地遗址。武原河又名武原水,在巨野河东部,据《水经注》记载:“武原水北经谭城东,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
历史上有名的巨合城和谭国故城就在两河之间。1930到1931年,考古界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上层为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下层首次发现了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称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
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主要有杯、碗、豆、盘、盆、罐、瓮、鼎、等日用器皿,其中以带扳杯、三足盘、高柄豆、鸟首足鼎、白衣黄陶袋足、肥袋足最富有代表性,还有漆黑光亮、做工极其精致、薄如蛋壳的陶器,称之“蛋壳陶”,其制作技术高超绝伦,是陶器中上佳之品。此外,在遗址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版筑夯土围墙遗迹,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90米,墙基厚度达10米,考古发掘者认为这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
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相,领兵攻齐,路过龙山。韩信意欲出奇兵打齐国一个措手不及,故不从城内穿过,在龙山北1公里许的巨野、武原两水交汇处架起一座石桥,大军往东直扑临淄,大败齐军。以后,这座桥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很多方便,为了纪念韩信,当地百姓称此桥为“韩信桥”。
历史上著名的“耿弇讨张步之战”也发生在两河流域。《水经注》记载:“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张步,字文公,琅邪人,为当地豪强,聚众数千人,自封为武威大将军,据齐地。后受命刘永,自封定汉公,未成。
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武帝派建威大将军耿弇起兵讨张步。张步闻之,派大将费邑守济南(即东平陵),派费敢守巨里(即龙山巨合城),又分兵屯祝阿,并在长清及泰山西侧置数十营以待耿弇。因巨里西临巨野河,耿弇即派兵砍伐树木,扬言要填平巨野河。几天后,巨里有降者,告之费邑要发兵救巨里。
闻之大悦,急令攻下巨里后,自引精兵于巨合城外高冈上大战费邑,将邑斩之。这是东汉时发生在两河流域的一次著名战役。
巨合河边问李全,妙真营寨尚依然。
三分轻重归谁是,枪号梨花二十年。
这是晚清著名诗人王象春在《齐音》中的一首咏唱妙真寨的诗。诗人凭吊遗踪,遥想当年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的女英雄,在钦仰之中蕴含着惋惜和遗憾。“巨野河边问李全,妙真营寨尚依然”,诗人说出了在巨野河边,金代末年农民起义军——红袄军的女英雄杨妙真曾在此结寨驻兵,后人称之为妙真寨。
金末,蒙古人南下,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五月,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蒙古军再度南下,在山东、河北等地大肆掳掠。金朝统治者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无力抵御蒙古军南下,依然对境内人民横征暴敛。为反抗金朝的统治,在山东、河北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红袄军起义。当时山东红袄军共有三支军队:鲁东的杨安儿、鲁南的刘二祖、鲁中的李全。当时的章丘,在李全的势力范围内。
杨妙真,小名四娘子,金末红袄军著名首领杨安儿之妹,善使枪,自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与李全部会合后,遂与李全结为夫妇,成了李全的得力助手,势力也空前壮大,渐渐控制了整个山东,并顺利说降了金朝山东元帅张林,接收了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等二府十二州。
李全割据一方,很重视在章丘的营建,他在金兴定二年与杨妙真进驻章丘,在今之龙山(巨野河畔)、水寨(城子村)、相公庄皆有兵寨,而最著名的当数章丘相公庄北会仙山上梨花枪山寨,壁垒遗迹犹存。清康熙年间章丘梭庄进士李缙明有《啸园自记》考其遗址曰:“长白山之麓……会仙峰,孤峰壁立,为李全寨,二十年梨花枪壁垒尚屹然也……。”李全离开章丘后,又纵横天下十余年。
金正大八年,因内乱兵败李全被杀。杨妙真北渡淮水,与养子李璮返回山东老家,继任益都行省,居数年而死。李璮,袭父职治益都行省,专制山东三十年。后投蒙,又叛蒙,不久被俘处死。
龙山文化博物馆
11月13日11:00,在济南市章丘区龙山文化博物馆不远处的龙山文化考古挖掘现场,山东省考古所副所长孙波带着他12人的考古队伍,在探方中埋头寻觅史前时代的蛛丝马迹。“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部分,此次龙山文化挖掘于2010年开始,以章丘龙山为中心,考证方圆百公里内的古聚落布局和演变发展。”孙波说。像龙山文化一样,发掘、保护、研究、传承、发展……章丘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和外延,深耕章丘文化、转化为惠民工程。本报记者 邢振宇 通讯员 袁致甲 李俊梅 曲晓明
保护遗珍 打造龙山文化遗址公园
穿过时光隧道走进龙山文化博物馆,陶鼎、陶壶、陶碗……琳琅满目,古人耕作、制陶、生活场景再现,加之详实的文字记载,徘徊其中,可品味一场史前文化饕餮盛宴。“2013年,政府牵头改造提升城子崖文化博物馆,建成如今龙山文化博物馆,对馆内陈列、场景设置等各方面全方位提升。”该馆馆长田继宝表示。
为保护古村文化,济南市章丘区联合济南市考古所对埠村、普集、文祖、相公庄等镇街的古建筑进行集中调研踏勘,制定出全市古建筑维修方案,市政府投资1200万元启动了古建筑维修工程。
城子崖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科研与非遗保护并举,龙山文化博物馆硬件设施进一步提升,但在龙山文化研究领域一直是短板。为此,10月19日,龙山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龙山文化研讨会在章丘召开,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门研究龙山文化的学术组织。来自全国的41位专家学者齐聚章丘,围绕龙山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龙山时代遗址博物馆及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行及管理经验交流等议题展开讨论。这意味着龙山文化研究有了一个规范、官方、权威的科研组织。此外济南市章丘区制定了《龙山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积极争创省级龙山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已经通过专家评审。保护“活化石”,承接民族记忆。济南市章丘区已建立起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6项、市级20项、县(区)级44项。非遗传承、走向全国,章丘芯子获得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参加首届齐鲁民间艺术展演,荣获金奖,并登上央视《星光大道》舞台。在文化部、山东省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龙山黑陶的制作技艺、百脉泉传统酿酒工艺、宏济堂阿胶、黄家烤肉的制作工艺、龙山小米等5个项目获展,好评如潮。
在龙山街道黑陶创作大师刘德功工作室中,传统炭火窑刚出几件精品,窑温犹存。雕刻工人正细致地为泥胎做抛光、打磨、雕花处理。“从选泥到花样再到雕刻塑形,全程手工制作,世界上没有两件一模一样的黑陶。经多年研究,黑陶制作融合现代喷绘、金丝镶嵌等现代工艺,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创新出更广泛的艺术表达形式。”刘德功表示,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黑陶俨然发展成为当地产业,带动从业者致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政府主导、混合所有制运营让古村朱家峪重获新生,章丘也由此拉开了文旅融合的新篇章。借鉴朱家峪的成功经验,章丘将之用于龙山文化遗址公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中,延伸到全市文化资源开发建设中,全面叫响龙山文化、古村文化、泉水文化、清照文化、馆藏文化及儒商文化。
除此之外,章丘文化惠民全面展开。9月底,该市全部完成3处镇街综合文化站、20处农家书屋、83处农村文化大院、齐鲁涧桥前广场“泉之舞舞蹈队辅导点”等4处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的创建任务,实现了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全覆盖的目标。繁荣和普及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方面,设立文化活动演出专项资金,已经连续举办了26届百脉灯会、12届民间艺术表演和4届民俗手工艺制作展演活动;每年拨款50万元,扶持庄户剧团巡回演出。济南市章丘区的庄户剧团有200余支,优秀群众文艺表演队伍1000余支,文艺骨干6000余人。
文化下乡、庄户剧团演出、民星才艺大赛和广场舞大赛等已成全市文化惠民活动的亮点品牌。
桐林遗址
遗址位置
在农事耕作中曾多次出土网坠、斧、镰、锛等磨制钻孔石器及黑、红、白质陶器。省文物考古部门也曾多次对其进行过勘探、发掘,发现遗址中心部位文化层堆积厚达3~4米,内涵十分丰富。出土遗物有罐、鼎、甗、鬶、盆、碗、杯、豆等陶器。其中有极为少见的高38.5厘米、口径30.3厘米的夹砂陶鬲;有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高达116厘米、口径44厘米的灰陶甗。遗址中的鼎、甗器之足,多做成鸟喙形。陶杯多仿竹节式,壁薄且轻,胎质细腻,釉质光亮。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山东境内最大的龙山文化城 。董褚遗址
位于今稷下街道办事处董褚村西南。东西约600米,南北约200米。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次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试掘,文化层较厚,一般都在2.5米左右。有灰坑、窑址以及房屋遗迹等。出土遗物有石斧以及鼎、鬶、盆等陶器残片。
大蓬科遗址
位于今皇城镇大蓬科村东北。东西约600米,南北约300米,地势较洼。1987年3月文物普查时发现有一古道通过遗址中部,并对其进行了试掘,文化层一般在2米左右。出土遗物有鬲、盆、鬶等器物残片,陶色灰白,器壁较厚,多饰粗绳文。
于家庄遗址
位于今皇城镇于家庄南500米处,与齐国故城一河相隔。遗址南北约500米,东西约400米。1965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师生在临淄实习时发现。文化层厚1.5米左右,未进行发掘,在农事耕作时曾出土过残石斧、镞、蚌刀、蘑菇形钮器盖等。多属龙山文化类型,也有岳石文化的典型器物。
四台蒙古营遗址
2014年7月13日,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北省尚义县的石井乡四台蒙古营发现4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墓葬,挖掘出遗骸一具。
其中陪葬物品有夹砂黑陶片21片、石斧一把、石铲一把、石磨轮两个及颈项佩戴饰品。考古人员认定此处为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此墓葬出土的夹砂黑陶、打磨石器、骨器等随葬物品,对研究龙山文化以及当时葬俗生活习俗有着重要意义。
编号 名 称 地 点 方 位 范 围
1 崔碾遗址 边河乡崔碾村南 100×80米
2 石家毛托遗址 辛店街道办事处石家毛托村北 100×80米
3 于家店遗址 辛店街道办事处于家店村北 200×300米
4 王家庄遗址 稷下街道办事处王家庄村西 不清
5 蔡王庄遗址 敬仲镇蔡王庄村东 不清
6 河沟遗址 敬仲镇河沟村西南 350×200米
7 朱家庄遗址 敬仲镇朱家庄村东北100米 100×50米
8 大马岱遗址 皇城镇大马岱村西南 1000×800米
9 韩家六端遗址 皇城镇韩家六端 不清
10 崖付遗址 皇城镇崖付庄西北 150×100米
11 金召遗址 召口乡金召村南砖厂 300×300米
12 三中院内遗址 临淄三中院内 不清
13 葛家遗址 齐都镇葛家庄东200米 100×70米
14 苏家遗址 齐都镇苏家庙村东 200×200米
15 小杜家遗址 稷下街道办事处小杜家庄北300米 800×150米
16 石庙孝陵遗址 齐陵镇石庙孝陵 100×100米
17 赵王庄遗址 齐都镇赵王庄西 不清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