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稽山 编辑
会稽山,原称茅山、苗山,亦称亩山、防山、镇山、覆釜山、宛委山,位于绍兴市区东南部,是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主要由大禹陵、百鸟乐园和香炉峰三大景区组成。 会稽山位列中华九大名山之首、五大镇山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大禹娶妻、封禅的地方。晋朝顾恺之说会稽山水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会稽山的旖旎风光,也吸引过来历代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佳作诗篇,千古传诵,由此也成为了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之一。
总的来说,会稽山是一处将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风光融于一体的山岳风景区。 跨越柯桥区、越城区、诸暨市、新昌县、嵊州市、上虞区等地,主峰在嵊州市西北。1998年始,投资两亿多元人民币,相继建成了国内鸟类饲养品种和数量最多的百鸟乐园及水中树景、九龙坛、祭禹广场等景点,景区达到了5平方公里,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守陵村、宛委山阳明洞天于2005年陆续推出。
中文名:会稽山
外文名:Kuaiji's Mountain
别名:茅山、苗山、亩山、防山、镇山、覆釜山、宛委山
称号:古代九大名山 五镇
著名景点:会稽湖、大禹陵
开放时间:8:00~16:30
门票价格:140元
旅游景点:百鸟乐园
交通:BRT、公交
高铁:绍兴北站、绍兴东站
火车:绍兴站
汉以后这里成为佛道胜地,山中的阳明洞天为道家第十洞天,香炉峰为佛教胜地,至更正语序今香火旺盛。
顾恺之说会稽山“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晋朝贵族王羲之、谢安等定居绍兴。
南朝诗人王籍咏会稽山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传诵千古。
明代心学大家王守仁(字伯安)曾筑室于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该学派为阳明学派。
1998年始,投资两亿多元人民币,相继建成了国内鸟类饲养品种和数量最多的百鸟乐园、水中树景、九龙坛、无极水道、祭祀神道、祭禹广场等景点。景区总面积达到了5平方公里,以大禹陵、百鸟乐园、炉峰禅寺为三大核心景点。另有名山文化区南镇庙、守陵村、宛委山阳明洞天、休闲服务中心等于2005年陆续推出。
大禹陵
大禹陵
大禹陵:是会稽山景内的重要名胜古迹之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景区,两边碧水绿树,映衬着会稽山,处处散发出古朴典雅的韵味。经过九龙坛,游客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上镌“大禹陵”三字,系江泽民同志于1995年5月15日视察大禹陵后所写。大禹陵,相传是夏禹的陵墓,夏禹是上古时代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大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通道入内,有1979年重建的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通道尽头,内立明人南大吉书“大禹陵”三字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辩碑和禹穴碑,系前人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陵左侧有禹祠,为重建。陵右侧有禹庙。
通向禹陵的是一条长350多米的步行神道,尽头是祭禹广场。广场上设有图腾柱与九鼎台等建筑,象征着古越先民信仰,又是各界祭祀大禹的场地。禹庙前有一个水池,唐时贺知章定为放生池,名禹池。跨过禹池必须经过一座古石桥,名告成桥,意即大禹十年在外治水,终于大功告成。进入禹庙西辕门南侧的棂星门,沿石板铺就顺山势逐级升高的百米甬道直达大禹陵碑亭。亭内有石碑,刻着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的“大禹陵”三个大字。1939年,周恩来总理曾来祭祀大禹陵,并在此碑前留影。
大禹陵碑南侧为禹祠,祠外北侧有“禹穴”碑。祠内有“禹穴辩”碑,碑文为考证大禹葬地的文章。祠内有前殿、后殿、放生池、曲廊和禹井亭等建筑,为大禹后裔宗族祭祀的场所。从大禹陵碑亭北侧,顺碑廊而下即为禹庙,为历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地方。禹庙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年),为中国江南少有的大型古建筑群。从大禹陵下,进东辕门,自南而北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出禹王殿东门向上,可探“窆石亭”。亭内置有一石,名为“窆石”,“窆”为下葬之意,相传此石是大禹下葬所用的工具。形若秤砣,顶有穿孔,是禹庙的镇庙之宝,已被妥善保护。
百鸟乐园
百鸟乐园:出禹陵向东行300米,为百鸟乐园,该园总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占地近3万平方米,于1999年4月建成开放。饲(驯)养来自世界各地的走禽、涉禽、猛禽、飞禽、鸣禽、攀禽等七大类130余个品种,近万只鸟,是国内品种最全、数量最多的百鸟乐园。百鸟乐园由入口区和主园区两大部分组成:入口区占地3000平方米,建有飞鸽广场、鸟类艺术雕塑、人·鸟·自然博物馆、育鸟中心、猛禽区、停车场以及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 主园区占地25800平方米,园内山坡平谷相间,林幽树密,建有茶楼亭阁等园林建筑;辟有天鹅湖、松鹤苑、驼鸟园,鸳鸯涧、相思谷、观景长廊、百树千巢、鸟语花香等十余个赏鸟与休闲区域;设有人鸟对话、雀鸟剧场、斗鸡观摩以及孔雀东南飞等娱乐参与项目。百鸟乐园是一个融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科普性于一体,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功能的大型生态旅游景点。
香炉峰
香炉峰
香炉峰海拔354米,位于大禹陵景区的西方,因峰顶岩石状如香炉而得名。每逢云雨天气,山顶雨雾迷朦,烟霭缭绕,如香炉的青烟。沿着这一千七八百级石阶曲折盘行直上山脊,先后可看到巍峨的大雄宝殿、小巧的四面观音殿、思远塔等宗教性建筑。峰顶的“炉峰禅寺”为香炉峰景区主要景观。南朝宋时,寺内香火已盛。1990 年由华侨出资,利用峰顶的尺寸之地,重建炉峰禅寺。禅寺包括观音宝殿、三圣宝殿、配殿、僧寮及客堂等。炉峰禅寺
“炉峰禅寺”:重建于1993年,占地1.5万平方米,有山门、九龙壁、放牛池、钟鼓楼、人工殿、左右两侧配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佛堂)、客堂院等11处建筑,主建筑大雄宝殿9开间,高10余米,建筑雄伟,气势不凡。由香炉峰北侧石阶便进入宛委山景区。宛委山景区内重峦叠嶂,其主峰从谷底平地拔 起,直冲霄汉,恰似天柱壁立,十分壮观,因此称为天柱峰。景区内的古迹相当丰富。“阳明洞天”,又称“会稽山洞”,虽名为洞,实为一群山回抱的山谷。相传黄帝曾建侯神馆于此,后被道教列为36小洞中的第10洞天。“禹穴”,也就是“阳明洞”。相传大禹在这里得黄帝“金简玉字书”,识山河体势,穷百川之理,终于治平洪水,治水完毕,大禹将书藏于洞中,仅有一线缝隙。自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以后,来此寻访禹穴,甚至隐居的名人不少。禹穴旁,明代著名学者王守仁曾结庐读书,潜心研究心学,终成一代哲学大师,成为明、清以至民国时期的统治思想,并远播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邻国革新。
炉峰禅寺
越中道教圣地龙瑞宫曾是越中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道观。唐神龙元年置怀仙馆,开元二年改称龙瑞宫。现存有其遗址,其间的巨石是“飞来石”,石顶不规则,南侧内收如削,高4米,平宽9.8米。世传此石从安息飞来,上有索痕三条。后来因晋葛仙翁炼丹于此,又称“葛仙炼丹岩”,上有唐宋以来题记近30帧,其中《龙瑞宫记》一篇详细叙述了龙瑞宫的历史沿革和界止,全文字迹尚清晰可辨,系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贺知章的手迹,相当珍贵。据史籍记载,飞来石下有“葛仙翁丹片”,传为葛玄求仙炼丹于此,原井“人如盆盂,其深尺许,清泉湛然”。若从此处朝东北侧望,有一天然大佛,占称弥勒岩,今称阳明大佛,大佛呈吉祥坐状,头顶高达275.6米,佛像连底座高达百米以上,双膝间约70米,坐西朝东。远远望去,头身比例十分协调,真可谓天成胜人工。石帆山游乐区
石帆山游乐区。石帆山通体岩石,呈东西向,山形扁而狭长。山岩石壁高数十丈,状如一叶顺风的帆,浮游于苍莽云海间,山名由此而来。另有一种说法是“石帆来海上”。说禹治水功成,天赐神女圣姑,圣姑从东海乘石船,张石帆来到这里。石帆山留有七千年前卷转虫式的海侵遗迹,说明石帆山早先濒海,从中可以领略到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请各位登石帆天街。天街与香炉峰遥相呼应,由石帆天梯可登山顶,这是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内第二处可以登高一览的佳地。这山顶地形天然平坦,一扇巨大的石雕船帆,是石帆天街的标志物。
山林滑道
该滑道从石帆山顶依山势蜿蜒而下,
会稽山
全长1280米,其下滑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60公里以上,是浙江省第一条山林滑道。游人坐滑撬顺滑道而下,集新奇、惊险、舒适等感受于一体。坐过惊险的山林滑道,各位可以乘坐慢悠悠的索道吊篮来放松紧张的心情。观光索道全长1180米,有98个吊篮,从大禹陵起点,高点在石帆天街,过山起伏160米。从索道上石帆山顶远眺,若耶溪美景尽收眼底。
正如五岳一开始只有四岳一样,五镇起先也只有四镇,少一个中镇。一直到唐朝时,在国家祀典中还只有四镇,《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镇沂山,祭于沂州;西镇吴山,于陇州;北镇医无闾山,于营州;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每年由当地的地方最高长官刺史进行拜祭。
到了宋朝,加了一个中镇,才正式有了五镇的说法,《宋史》卷一0二《志五十五·岳渎》记载:“立春日祀东镇沂山于沂州。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镇吴山于陇州,。立冬祀北镇医巫闾山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土王日祀中镇霍山于晋州。
到了明朝,五镇的地位似乎有所提高:“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闾山之神。”(见《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岳镇海渎山川之祀》)。
会稽山文化的底层或源头,是大禹文化。传说中大禹在此所行的会盟、祭祀、婚姻、丧葬以及诛防风这五件大事,均与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建立有关。4000 多年以来,大禹不仅以中华民族立国之祖的身份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供奉祭祀,而且尤其以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形象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敬仰和爱戴。
会稽山文化的第二层,是越国文化。传说越国的于越部族的核心力量,就是从会稽山深处走出来的。越国早期的都邑,曾长期播迁于会稽山中。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会稽山始终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经济上的生产基地和政治文化的宗教圣地。
会稽山文化的第三层,是宗教文化。从此视角,会稽山核心区可以进而划分为三个亚区:其一是大禹陵、大禹庙,以祭禹为主要内容。其二是香炉峰,为市区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山上寺院毗连,宝塔高耸,可视为佛教文化区。其三是宛委山和若耶溪,历史上分别为道教的第十洞天和第十七福地,是道教文化区。
会稽山文化中处于最上层者,为山水审美文化,通常称作“山水风光”。此层形成于六朝,繁荣于唐宋。这里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代文人雅士所留下的众多佳丽诗文,使稽山耶溪声名远播,从而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第一大山水风光景区内收如削,高4 米,平宽10 米。上有唐宋以来题记近30 帧.其中《 龙瑞宫记》 系唐代著名书法家贺知章的手迹,弥足珍贵。
从飞来石南下,有“禹穴”,道家尊之为“阳明洞”或“阳明洞天”。洞系一巨石,中裂为碑,阔不盈尺,深不知底。里人呼作“和合石”,尚不失本义。考其究竟,禹穴和全石实系同类事物,但前者比后者起源更早。道教视此石为圣物,这是该教继承和吸妒扮国原始文化成果的一个典型实例。
“去禹穴二十五步”,又有“禹井”, “谓禹穿凿,故因名之”· 此井后来也为道教文化所覆盖,称“葛仙翁炼丹井”, “大如盆盂,其今深尺许,清泉湛然”。禹穴之侧,昔有“阳明庐”。清康熙《 会稽县志》”载:“王文成守仁为刑部主事,时已告归,结庐洞侧,默坐三捧年,了悟心性,今故址犹存。”
会稽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