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六、刘七起义 编辑
刘六、刘七起义, 是指明中叶爆发于明朝北直隶(今河北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刘六和刘七最初是劫富济贫,被称为“响马盗”,他们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在霸州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次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以后又由山东回攻京畿。
起义前后持续三年,转战南北直隶、山东、河南、湖广等广大地区。由于两支起义军之间缺少密切配合,长期流动作战,被明军各个击破而失败。
名称:刘六、刘七起义
发生时间:1510年
地点:北直隶霸州
参战方:明朝官军、起义军
结果:明朝获胜,起义失败
主要指挥官:刘六、刘七
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以后,政治黑暗腐败,土地兼并加剧并高度集中,人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各地农民起义连绵不断。爆发于河北的刘六、刘七起义就是这种历史背景的产物。
明朝中叶,河北农民深受政府的马政之害。为保证明军边马的供应,自明初以来,明政府强令河北等地农民充当养马户。马户的徭役负担极其沉重,为保证养好马要付出很大代价,不仅耽误农业生产,而且当所养马匹死亡或种马孳生不及额时,还要赔偿损失,一贫如洗的农民不得不“卖田产、鬻男女,以充其数,苦不可言”,当时有人形容为“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河北临近京师,正是厂卫特务、官僚地主施虐的地方,加上土地兼并剧烈,剥削压迫十分残酷,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时有发生。为了安定京畿一带的局势,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专权宦官刘瑾派御史宁杲为“捕盗御史”到河北镇压农民起义。宁杲采用极为残酷的高压手段,屠杀和镇压农民,他“奏立什伍连坐法,盗贼捕获无虚日,每械盗贼入真定,用鼓吹前导,金鼓之声弥日不绝” 。
明朝正德年间由刘六、刘七兄弟及杨虎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刘六名宠,刘七名晨,霸州文安县(今河北文安)人,农民出身。为人任侠好义,骁勇善骑射。因不堪地主豪强的兼并和压榨,同齐彦名等在霸州等地打家劫舍,时称“河北响马”。正德四年(1509),明朝政府增派监察御史驻守天津、真定等地,“专理捕盗”。刘六、刘七家属均遭迫害。齐彦名也被捕,后被刘七等破狱救出。五年十月,刘六、刘七在霸州领数十骑起义,贫苦农民纷起响应,迅速发展为万余人。此时,起义于山东的杨虎也率所部同刘六等人会合,义军更加壮大,活动于京师之南和山东地区。次年三月,起义军连下河北博野、饶阳、南宫等州县,继入山东,攻克日照、曲阜、泰安等二十余州县。明军一路溃逃。广大贫苦农民乐于供给义军粮草器杖。起义军杀地主官僚,焚毁官,劫取兵库,释放狱囚。明政府增派马中锡、张伟等人提督军务,因慑于义军威力,只能拥军自卫,不敢同义军交锋。
在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起义军提出“建国扶贤”的口号,制订了先取河北、河南,扩集兵马,再占南京,建立政权的方针。接着,义军兵分两路,东路由刘六、刘七、齐彦名统领,活动于山东地区;西路由杨虎等人统领,活动于河南地区。五月,东路起义军由山东入河南,进湖广转趋江西,又挥师北上,直抵霸州。西路杨虎一支由南而北,六月进山西,又东入河北,直抵文安,八月,两军会攻霸州,威胁京师。在此形势下,明政府加紧设防,撤换马中锡和张伟,改派兵部右侍郎陆完提督军务,统领边兵和京营官军阻击起义军。此后,刘六一支冲破包围,东入山东乐安(今山东广饶),杨虎所部则转入山东东昌地区,分兵牵制敌人。
九月,两支起义军又先后攻围河北沧州,阻截明朝漕运。十月,杨虎一支经天津、景州(今河北景县)、枣强等地,进入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向山东,攻城略地,与刘六军声势相倚,威震山东,然后转入安徽,但杨虎在义门(安徽亳州、涡阳间)渡河立际,遭明军袭击牺牲,所部由刘惠、赵燧统领,转入河南,继续战斗。刘六部南下山东,连克阳谷、寿张、沂水、曲阜等十县,攻打青州、兖州、沂州等明藩封地,继而转攻济宁,烧毁明漕运粮船一千二百艘。旋由济宁北进,转战于北起霸州,南至河南汤阴的广大地区。
七年正月,再次深入近京霸州地区。此时,刘惠、赵燧一支转战于安徽、河南等地。他们推举刘惠为奉天征过大元帅,赵燧为副元帅,立五军,列二十八营,委署都督、指挥等官,拥有步骑十三万众,打出“直捣幽燕之地”,“重开混沌之天”的旗帜,还申明军纪,不妄杀平民。起义军在河南连下不少州县,并于泌阳火烧伙同刘瑾作恶多端的前阁臣焦芳之家,兵锋直抵湖广襄阳等府县。七年二月,明政府加派右都御史彭泽提督军务,增调大同等处边兵和湖广士兵,采取四面堵截,督兵跟进的战术,追击河南起义军。五月,刘惠在南召(今河南南召东)同明军接战之际中箭牺牲,赵燧也在武昌被俘,后被处死于京城。
进逼京城的刘六、刘七起义军,见京师难以强攻,便由文安(今属河北)南下,入江苏,后又转入山东。明陆完集兵十万于山东登、莱地区,围剿义军。起义军奋力突围,与明军周旋于京师以南各州县。随着河南起义军的受挫,这支起义军渐向南方转移。闰五月,南至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由团风镇夺舟入江,刘六因舟覆牺牲,刘七等自武昌而下,驾舟师转战于上起九江、下抵苏松的大江上下。明政府赶调彭泽增援陆完,分驻于南京以东地区和苏松地区,并加强了沿江要害之地的兵备。七月十八日,起义军攻打通州(今江苏南通),接着占领通州东南的狼山,凭险据守。二十一日,明兵由南北两面仰攻狼山义军阵地。起义军孤军奋战,众寡不敌,刘七、齐彦名等先后牺牲,起义失败。
农民军的失败原因,一是与明军相比,势单力薄,刘六军队虽号称数万人,但多是无以为生的贫苦农民,没有作战经验,真正拥有战斗力的极少。二是农民军长期流动作战,虽具有机动灵活的特色,可以出其不意,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缺乏牢固的根据地和后方,士兵疲于奔走,兵员和军需补给都有一定困难,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三是两支较大的起义军独立作战,缺乏配合,更没有和当时在四川的农民起义军取得联系共同抗敌,致使明政府便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刘六、刘七领导的这次起义,前后持续3年,转战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江苏数省,沉重地打击了统治阶级。为了镇压起义,明政府动用了大量财力,耗尽了府库之银。
起义军所到之处,地打击了当地贪官污吏、地主豪绅。这次起义给明统治者一个沉重而深刻的教训,使明朝统治者认识到仅凭高压政策难以维持长久统治,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缓和社会矛盾。起义失败的第二年,明政府下令减免京畿、山东、河南等地税粮,并宣布“流民复业者,官给廪食、庐舍、牛种,复五年”。朝廷内部也加以整顿,进行了杨廷和领导的改革,罢免了部分宦官,裁撤冗官,清查皇庄、官庄,退还给农民一部分土地。明朝出现了嘉靖初年较为清明的政治局面。
《明史·卷187》
刘庄子位于本县马武营村西北里吕公务村东南。刘六、刘七起义后,明统治者,将该村抢掠焚烧殆尽村人多数被诛戳,幸存者,改姓逃匿外乡。现在旧村遗址尚存。今丰各庄村刘姓即其后裔。
参见:流里流气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