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皮影 编辑

汉族传统艺术

川北皮影川北皮影

川北皮影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皮影艺术历史悠久,远溯两汉。宋代,关于皮影演出,典籍中多有记载。川北皮影活跃于南充、西充、南部、阆中、仪陇等县农村,以其生动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风趣的剧情和乐曲倍受山乡人民的青睐。阆中宝台乡王文坤融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所创作的皮影,在川北颇受影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川北皮影

流派:北方农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

举例: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

造型:人物造型较高,头帽相连

流派

编辑
皮影多见于北方农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川北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

溯源

编辑

川北皮影 川北皮影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就有太平公主通过影人抒发情感的故事情节。皮影戏演变于中国古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士、道士的“弄影术”。在当时,“弄影术”属于方士、道士掌握的秘密。长期以来,他们只在帝王面前表演,利用梦、影、幻觉,使其想象与观察巧妙结合,使帝王们相信生命可以无限继续,相信不死,结果使之相信了灵魂的存在,使“弄影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此处所说的“弄影术”,后来即成为皮影戏的前身。 皮影艺术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在民间皮影艺人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汉妃抱子宫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以上所言李夫人之事在《搜神记》、《论衡·自然篇》、《汉书·郊祀志》等典籍中多有记载。《事物纪原》卷九曰:“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李夫人不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 。

川北皮影川北皮影

由此可见,在汉代,由“弄影术”衍生演变而出现的影戏(还不能称皮影),只是一种简单的光影游戏,服务对象只限于帝王宫廷,一般平民百姓无缘得见。其影人制作和表演形式和真正的影戏还有很大差距,但其毕竟是中国皮影的发萌孕育时期。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唐开元、天宝以后,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影戏的发展。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唐时期,科白类戏空前发展,歌舞类戏编制进步,历史戏具体形成,傀儡戏等杂技并作,民间更盛……傀儡戏(包括影戏——皮影戏)皆摹仿“弄影术”而作,并衍生为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共同的一点就是配以说、唱、音乐,形成了民间新型的综合艺术。

据《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记载:“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影戏——故都百戏考(之四)》云:“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又云:“汴京之影戏即由长安流传而来,言颇近理,因二地不但距离不为甚远,交通尽有频繁可能,更以其为帝都所在,凡百技莫不趋之,都城既由西安而汴京,影戏当随之而去……”。传曰:“贵妃啖荔枝,伶奏碗碗以增味,击碗拨弦者,皆自华州”。《中国影戏》著述:“中国影戏从陕西发源,首先沿黄河流域传播。……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靖康二年四月,金人俘钦徽二帝和后妃、皇子、皇女以及宗室贵戚等三千多人北去,其中包括‘弄影戏’等倡优技艺150余家,影戏随金兵北传”。其时,宋王朝变迁,高宗南下偏安,影戏随难民南渡,拓出黄河流域,首先入临安(杭州),继而播植于湘、鄂、粤、皖、浙、赣等南方各地。据考证:川北皮影,四川人称“陕灯影”、“川北渭南影子”,流传至今。古之渭南,泛指骊山到潼关渭河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时为华州所辖之地也。

造型

编辑

川北皮影川北皮影

川北皮影,人物造型较高,头帽相连,头身可以更换。桉其大小尺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高2尺许,俗名“大门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门神”,小巧别致的高0.8尺,叫“小门神”。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土皮影、广皮影(渭南皮影)和王皮影。其中,王皮影便是以我市宝台皮影大师王文坤为代表的川北皮影艺人取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融川戏服饰之精华所创造的别具一格的皮影。其身高1.5尺左右,雕刻精细,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清晰流畅,色彩鲜亮协调,构图完整统一,每件皮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雕刻好的影人,还需要经过透明涂料的涂染,才能使形象逼真、鲜活、生动起来。早期,唐山影人只有红、黑、蓝三种颜色。后来才添加了赤、橙、黄、绿等多种颜色,使皮影人的形象更为多姿多彩。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影人服装服饰的处理上。唐山影人的服装服饰图案,均以民间印花布和戏曲服装为蓝本,花朵做正面处理,花与花相套连。影戏中的人物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神怪等等。由于有了行当的划分,演戏时,影人用起来十分灵活。不同剧目中年龄、身份、形象、气质近似的某一类人,可以用一个影人来演,因此一个影人不只限于演出一出影戏。如《杨家将》中的杨宗保也可演《薛家将》中的薛丁山;青衣布衫打扮的王宝钏,也可替代秦香莲等。其他至于差役、丫鬟、兵丁等龙套角色,均属于机动人物。另外,一个影人身子,还可以配不同的头楂,这样更方便了影人形象的塑造。一般影戏班头楂的数目远远多于戳子。如200至300个戳子可配1000至3000个头楂。

作为皮影戏演出主体,唐山影人,雕刻精致、色彩斑斓、美轮美奂。“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是当地百姓对皮影的描述。一开始,皮影人尺寸高大。后来为了演出方便,影人尺寸改小,整个影人从头到脚不到1尺,如5寸人、7寸人等。到后期又发展变大,有1尺半、1尺、2尺半等尺寸;如今的影人已高达3尺有余。从整体造型看,影人头部比例略大,胳膊所占比例略长。头部全为侧脸,且以5分侧脸居多。个别特定人物为7分侧脸。影人分为头(头楂)和身(戳子)两部分。演出时,把头插在身子上,由人工操纵。

魅力

编辑

川北皮影川北皮影

川北皮影表演艺术独具魅力。川北皮影艺人在世世代代的艺术实践中,细心研究,不断创新,大都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过硬的提手技艺。他们能将各种不同的人物,各类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过屏幕表现得淋漓尽致。屏幕上的影人,在龙楼凤阁、雕栏亭榭、红花绿树、奇峰异壑、碧海蓝天中,举步而蹈,挥袖而舞,提枪厮杀,似真非真,是幻非幻,令观众为之惊叹不已。

目前阆中活跃着至少两个皮影剧团,都是皮影大师王文坤的传人。其中一个流动性较大,常往来于成都和阆中之间,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大唐人、皇城老妈、红天鹅等处签约演出;另一支长驻在阆中名城展览观内,每天定时定点为来阆游客表演。他们共同的特点都在于,戏班组织是松散的,演员都是农民,唱的是时代流传下的歌,从唱腔到皮影人整个儿是原汁原味的。尽管是商业演出,他们仍基本保证了川北皮影的本色。能让这种原始得让人感动的民间艺术,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就是皮影戏的魅力。虽然是一种傀儡戏,皮影戏的难得之处正在于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形式集于一身,从而具有了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一个人耍,可以自娱自乐。两人或多人玩,可以锻炼互相协作与配合能力。情侣对耍、夫妻对耍、母子对耍或同学对耍时,在自由发挥的道白中,可借影人之口和动作,来倾出自己平日不便表白的内心话语与情感,可使二人在玩皮影中产生心灵上的碰撞、感情上的沟通,使家庭生活更加偕和美满。

传承

编辑

川北皮影戏川北皮影戏

皮影戏于13世纪初,随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14世纪传入波斯,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8年)传入埃及,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传入土耳其。在世界上享有“电影的前驱”和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

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之下,又获新生。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噩运。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政治环境,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

川北皮影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文学艺术家埃贡·埃耳文斯基来中国考察皮影艺术,曾著书赞美川北皮影艺术。1988年,以王文坤祖孙三代4人为主组成的四川省皮影艺术友好访问团,一行6人前往奥地利,在维也纳、林次市、萨尔次堡等城市进行为期12天的访出,所演《阴阳扇》、《梭罗镜》、《破桃山》、《收金龙》等剧目,受到奥地利国家和维也纳等市的政府要员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奥地利前总统辛格和夫人及文化部长、王室成员与王文坤一行合影留念,总统和文化部长说:“川北皮影雕刻、提走都很好,最惊人的是雕刻。”一个本只适宜30多人观看的戏剧,每场却挤满了三四百人,专家们称赞:“这是真正的东方艺术品”。如今奥地利维也纳博物馆收藏了王老先生雕刻的皮影《孙悟空》。

川北皮影走向世界,名扬欧洲,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川北皮影的演出,大都具有祭神、愉人、消灾、贺喜的性质。在庵观寺庙演出“求神还愿戏”;在春节、清明、端阳、中秋等传统节日演戏庆祝;红白喜事演“喜戏”、“寿戏”;为祈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还请戏班演“秧苗戏”、“雨戏”、“丰收戏”等。新中国成立后,川北皮影犹如“枯木逢甘霖”,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活动在嘉陵江流域的业余皮影剧团有20多个。1988年,川北皮影应邀到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访问演出,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在奥人士竞相观看。川北皮影从此名扬世界。

前景

编辑

川北皮影戏川北皮影戏

阆中旅游发展正处于一个蒸蒸日上的发展期,随着游客的逐渐增加,皮影的表演场次也会逐渐增加。这是我市皮影发展的根本所在。具体的皮影戏演出服务类别很多,比如:剧场演出、年节庙会演出、公园游园会演出、旅游点为游客演出、单位联欢助兴演出、开业庆典演出、还有学校、幼儿园上门演出服务,婚庆助兴、办满月、儿童生日、老人祝寿等举办堂会演出和招待贵宾演出,增进国际交往、出国演出等等。

开发系列皮影美术工艺品。皮影中,凡戏剧人物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其造型独特而风趣,十分耐人细嚼细品。按类收藏欣赏,可以起到修身养性、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作用。而且好的皮影藏品还有保值增值的艺术价值。还可以承接大型皮影装饰画、大规模成套皮影设计与制作,象全套西游记、全套封神榜、全套三国、全套水浒、太平天国、西厢记、水漫金山、红楼梦、杨家将、岳飞传、小五义、昭君出塞、社火花会、龙凤车马仪仗、各民族人物等等都是游客非常喜欢的;承接演出专用皮影人及特技道具的设计与制作;承接室内皮影艺术装饰设计,皮影艺术广告与装璜设计,皮影艺术题材的大型建筑装饰、城市雕塑造型的设计;修复、清洗残破老旧皮影,专家鉴定老皮影文物……这些项目,都是可以开发的。

川北皮影作为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的复归,使皮影戏存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村电视开始普及的今天,不管民俗的重要性在如何光大,从演出的角度,零散乡村演出的方式和娱乐游客的方式在农村正逐渐萎缩,他们只能期待着在城市、甚至国外寻找生存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皮影剧团的经济效益暂时也还不容乐观,但川北皮影因为阆中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还是有了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汉族民间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录,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同自己历史进行对话的手段。漠视历史,不同自己的历史对话,就会失去了根,我们便成了浮萍,无所适从。在某种意义上说,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传统。阆中是历史文化名城,总要有一些能代表其悠久历史的活化石,皮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这个历史使命,成为阆中最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之一。

下一篇 阆中皮影

上一篇 白糖蒸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