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然 编辑

汉语成语

想当然想当然

想当然,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语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

这则成语形容凭主观想象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其结构为动宾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想当然

拼音:xiǎng dāng rán

近义词:想当然耳

反义词:一分为二

出处:《后汉书·孔融传》

语法功能:作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

编辑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后人由这则典故剪裁出“想当然”作为一则成语。

成语典故

编辑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为了彻底消灭袁绍割据势力,又出兵北方,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进攻袁绍的儿子袁尚等人,他的第二个儿子曹丕也随从出征。第二年,曹军攻破袁氏割据势力的老巢邺城。年仅十八岁的曹丕进入邺城后,率兵进驻袁氏的府邸,袁氏的妻子儿女,多数遭到了侵犯掠夺。曹丕遇见了来不及逃走的袁绍夫人和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他一眼便发现甄氏长得貌若天仙,非常漂亮,不觉出了神。甄氏非常害怕,赶紧把头伏在刘氏夫人的膝上,曹丕要刘夫人叫她把头抬起来,甄氏抬起头后,曹丕仔细观察了一番,觉得她容貌确实美丽,便把年长他五岁的甄氏纳为夫人。

此后,曹丕就在邺城留住了十多年。他本人富有文学才能,因此邺城聚集了不少文人,其中孔融、王粲陈琳等七人经常在一起游乐,赋诗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丕就称他们为“建安七子”。在建安七子中,孔融的岁数较大。此时,曹丕事情闹得舆情哗然。正在邺城的孔融,知道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后,便写了一封信给曹操,说是从前周武王伐商纣王的时候,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了周公。曹操读了这封信,没有领悟到其中的意思。后来遇到孔融,就问信中写的那件事出自什么经典。孔融笑着回答说:“这是我用现在的情况推想过去而来的,应当是这样的吧。”

原来孔融对曹丕的做法不满,所以编造了这个典故来加以讽刺。后来人们就把凭主观想象与事实并不相合的情况称为“想当然”。曹操明白了孔融的真实用意,心里自然不快,以后借口杀孔融,或多或少与这“想当然”有些干系。

成语寓意

编辑
“想当然”其实是一种假借古人编造故事用来为己所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有两个要点:“想”是假想、设想,“当然”是按照情理推测存在某种必然。也就是说,故事虽然是编造的,但应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历史背景,是很有讲究的,与一般的胡编乱造大有区别。“想当然”并非完全没有依据。而后来“想当然”的意思有了很大的转变,它给人的启示是,凭“想当然”,得到的结论(判断)错误会滚滚来,对于科学研究危害极大。“想当然”与‘拍脑袋下结论’的错误性质差不多,都是唯心主义的思维。必须消灭这些错误的思维方式,用逻辑学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真理进行科学思维,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千万不能够用感性认识代替理性认识,不能够搞让实干(实践)感性认识包打天下,否则真理近在眼前也会发现不了。

成语运用

编辑
成文用法

“想当然”指凭“胡思乱想”下结论,以为事情和结论一定是如此,而其实不是;形容凭唯心主义的没有根据的推测来断定。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口语、书面语通用,多用于贬义。

运用示例

宋·龚颐正《芥隐笔记·杀之三宥之三》:“东坡试《刑赏忠厚之至论》,其间有云;‘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以问苏出何书。答曰:‘想当然耳。’”

清·爱新觉罗·弘历《遣兴》:“杨震四知何谓弗,帝尧三宥想当然。”

人民日报记者王浩《到农村创业 少些“想当然”》:“实际上,农村创业并非易事,千万不要‘想当然’,否则就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下一篇 孔昱

上一篇 忘年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