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贡图 编辑
《职贡图》是南朝梁代萧绎所绘的绘画作品,原作已失,现存宋人摹本,绢本设色, 该摹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萧绎《职贡图》原作朝贡人物不少于25国,甚至超出31国。现仅存12国画像。 自右至左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题及末国使者,每一位使者身后,有一简短的题记,叙述其国名、方位、山川道里、风土人情、与梁的关系,以及历来的朝贡情况。其榜题,滑国前行残,末国后段残,倭国只存前半,后半属宕昌国,其使者图像已逸,其余多有漫漶,内容与《梁书·诸夷传》相符,或更翔实。
该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辟用外域职贡人物为作画题材的工笔人物卷轴画,亦是现存最早的职贡图。同时也为后世研究绘画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证材料。
中文名:职贡图
作者:萧绎
创作年代:南朝梁
画作类型:设色画
规格:纵26.7cm,横200.7cm
现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材质:绢本
《职贡图》
《职贡图》原作约成画于梁武帝时,原图共35国使,现存此图为残卷,描绘了12位使者朝贡时的形象,依次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题、末国的使者。画面中,使臣着各式民族服装,拱手而立。从使臣们风尘仆仆的脸上,可以看出各国使臣来到南朝朝廷朝觐时既严肃又欣喜的表情,同时也传达出不同地域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精神气质。每一位使者背后,亦有一段叙述其国家方位、山川、风土以及历来朝贡情况的题记。此件《职贡图》又名《番客入朝图》或《王会图》(旧题阎立本,北宋摹本),真实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国家间友好往来的繁盛场面。
《职贡图》序言:窃闻职方氏掌天下之图,四夷八蛮,七闽九貉,其所由来久矣。汉氏以来,南羌旅距,西域凭陵,创金城,开玉关,绝夜郎,讨日逐。睹犀甲则建朱崖,闻葡萄则通大宛,以德怀远,异乎是哉。皇帝君临天下之四十载,垂衣裳而赖兆民,坐岩廊而彰万国。梯山航海,交臂屈膝,占云望日,重译至焉。自塞以西,万八千里,路之狭者,尺有六寸。高山寻云,深谷绝景,雪无冬夏,白云而共色;冰无早晚,与素石而俱贞。逾空桑而历昆吾,度青邱而跨丹穴。炎风弱水,不革其心;身热头痛,不改其节。故以明珠翠羽之珍,细而弗有;龙文汗血之骥,却而不乘。尼丘乃圣,犹有图人之法;晋帝君临,实闻乐贤之象。甘泉写阏氏之形,后宫玩单于之图,臣以不佞,推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遥集,款关蹶角,沿溯荆门,瞻其容貌,讯其风俗,如有来朝京辇,不涉汉南,别加访采,以广闻见,名为职贡图云尔。
在古代中国,职贡图用来记载少数民族进贡的情形,亦即外国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向朝廷进贡的纪实图画。萧绎的《职贡图》为现存最早的职贡图,创作于526年—539年间。萧绎是梁武帝的第七子,当时南朝与各国友好相处,来朝贡的使臣不绝于途,而作为皇子的萧绎则有机会见到这些平常人不能看到的盛大景象。所以才有这一《职贡图》的问世。《职贡图》为萧绎做荆州刺史时所作。
张彦远说的“任荆州刺史日,画蕃客入朝图,帝极称善”,指的正是这张画。按《梁书·武帝纪》,萧绎第一次任荆州刺史是在普通七年(526)十月到大同五年(539)七月之间。《职贡图序》上还提到“皇帝君临天下之四十载,垂衣裳而赖兆民,坐岩廊而彰万国”,说明画成写序当在梁武帝建国四十年前后,因为萧绎在大同五年七月“入为安右将军护军将军,领石头戍军事。六年(十二)出为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他可能在京城这段时间最后完成了《职贡图》。
萧绎还专门为这幅《职贡图》作了序言,说明了创作《职贡图》的动机,他说:“臣以不佞,推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遥集……瞻其容貌,讯其风俗,如有来朝京辇,不涉汉南,别加访采,以广闻见,名为职贡图云尔。”
作品主题
《职贡图》是萧绎对向梁朝进贡的蛮夷使臣的样貌的亲笔描绘,并非只是帝王之家用来赏心悦目的纸上闲谈。更重要的是记录史实,对朝政盛世的侧面赞扬,这深得梁武帝的欣赏。萧绎《职贡图》选用横卷表现各国使节左向顺从,着意激扬礼教和对梁皇圣朝的敬仰与归顺,面容莞尔卑微。《职贡图》做为展现国运的象征,是对繁荣昌盛的一种期望,也由此体现了萧绎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信条。
艺术特色
画中人物线条简练遒劲,以高古游丝描为主,间施兰叶描手法。人物形象承袭着魏晋以来富有装饰而谨严的风格,但略欠生动。
职贡图(局部)
图中绘列国使者立像十二人, 皆左向侧身,身后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山川道路、风土人情、与梁朝的关系、纳贡物品等。列国使者自右至左为:波斯国、百济国、丘兹国、倭国、狼牙修国等等。在此图中, 使者的站姿几乎雷同,但其个性特色,或文静秀弱, 或朴质豪爽,或机智慧敏, 各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独特气质,表露无遗,并且都有那种有幸成为使者的恭敬欣喜的情态。另外,画中人物比例准确,铁线描遒劲流畅,敷色高雅古朴,体现了中国南朝绘画艺术的水平。使臣着各式民族服装,拱手而立。从他们仆仆风尘的脸上,流露出来南朝朝贡时既严肃又欣喜的表情,同时也传达不同地域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气质;脸型肤色,各具特点。此图线条以高古游丝描为主,间以兰叶描,简练遒劲,并分层次加以晕染,形象准确生动,富有装饰性。
《职贡图》人物形象的创制,仍然承袭着魏晋以来富有装饰而谨严的风格特色,突出人物的外形特征,注重人物的肖似为主,同时兼顾人物内在思想状态、精神气韵的表现。画中人物线条用笔简练遒劲,以高古游丝描为主,并有用笔的顿挫、粗细变化。衣纹构线,疏落有致,已见疏体画风的影响。这显然是顾恺之以来密体画风出现后的又一新的变化,虽然这一画风的重要代表、比萧绎稍早的前辈画家张僧繇的绘画作品已经不存,见不到他的典型的疏体绘画的艺术风貌,但从萧绎《职贡图》摹本的用笔、人物构线上,则可以约略认识到这一绘画风格特色,见到创始于萧梁时代的这一新绘画风格特色。萧绎《职贡图》用色不多加渲染,而是分层次加以晕染,点到即止,率意洒脱,因而显得明朗洗练,亦有力地映衬出线条的表现力。
这幅作品最精彩之处是描绘人物的基本形态具体而准确,尤其是在细节的描绘上独具匠心。比如画中对使者们手脚的处理。滑国使者的袖手而立,表现了浓厚的西北民族气息;狼牙修国使者的交臂翘足,却是另一种热带气氛;倭国使者的合掌踉跄透露出浓郁的岛国风情。
清朝吴升平《大观录》:“冠裳结束殊俗异制,虬髯碧眼奇形诡态,国国不同”。
《职贡图》卷所描绘的当时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民族的使者,他们体态、面部形象和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图卷比较写实,各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独特气质,人物的表情神态也各有不同,但都作为使者的恭敬和喜悦的情态。人物比例准确,运用铁线描为主,间施兰叶描手法,线条遒劲流畅,敷色高古,以分层次加以晕染。同他的卓越造诣一样,都是体现了中国南朝绘画艺术的水平。《职贡图》在一定程度上赞颂了中外各族人民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对研究南北朝的中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图像与文字资料,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对研究南北朝绘画也有着重要意义。
《职贡图》曾为清初名家梁蕉林所珍藏,吴升与梁蕉林交谊密切,他的有关记载,一定是亲眼观赏《职贡图》后所作。从吴升的记载看,《职贡图》在清初即已有所破损,但尚保存着二十五幅人像和二十六国题记,显然原画不止于此,同时乾隆之后又损失十四国题记和十三国人像。从现存的《职贡图》观察,楼国使者像后的题记,中部有一大块缺损,题记的后半部并非是俊国的,而是宕昌国的,一可见其中缺失高句骊、于田、新罗、宕昌等四国使者的画像和题记。又,末国使者后面的题记残剩下半部分,其后缺失天竺等九国的使者画像及题记。现存的《职贡图》为一再缺损,多次裱糊的残卷。
宋本残卷上印有八方收藏印,依次为:蕉林书屋、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岌、三希堂精鉴宝、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其中“蕉林书屋”是由鉴赏家梁清标于康熙六年创建于河北正定县,主要收藏历代书法名画。第二方印章“蕉林书屋”的斋名源自梁清标《蕉林书屋图小序》。从另外几方收藏印“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综合起来看,可以推测《职贡图》在清朝是从梁清标手中传出,曾经过乾隆、嘉庆、溥仪之手被又清代宫廷收藏过。杨仁恺在《国宝沉浮录》一书中记“旧模本嘉者。残。郑洞国夫人经手转让。上海市文管会代南京博物院收购,60年代初支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由此《职贡图》在现代应该是故宫的旧藏。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