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汉语文字

义

义(拼音:yì)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及商代金文 ,其古字形像带装饰的锯齿状长柄兵器,这种兵器是用在各种仪典上的礼器 ,后用于比喻礼仪、威仪,并引申指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又表示合乎正义的,用作修饰语。由此还引申指对事物或文字所作的合一而恰当的解释、意义,由合宜、合理引申指人之间在感情、言行方面合宜的联系、情义。义又指名义上的。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义

拼音:yì

繁体:義

部首:丶

五笔:YQI(86);YRI(98)

仓颉:IK

郑码:SOS

笔顺:点、撇、捺

字级:一级(编号:0057)

平水韵:去声四寘

总笔画:1+2(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象形字或会意字或形声字(存疑)

结构:独体结构

异体:羛

统一码:基本区-4E49

四角码:4000₃

注音字母:ㄧˋ

字源解说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义”,繁体写作“義”,这个字出现较早,甲骨文(图1-3)金文都有发现。上部是“羊”,下部是“我”。西周金文(图4-6)承袭甲骨文,但“羊” “我”二旁已开始分离。战国文字“义”所从的“羊”常省作字符A或字符B,所从的“我”或讹作字符C,或作字符D、字符E,与“弗”字形近。马王堆汉墓帛书“义”或从羊、从弗,“弗”是“我”字的讹变。简体的“义”最早出现在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上,现代所用的简体字“义”产生于明清时代。早在宋元时,民间常借同音的“乂(yì)”代“義”。为了避免跟治理义的“乂”相混,后来就在“乂”上增加一个区别性的笔画“丶”造成一个新的专用字“义”,简化字表采用了这个俗体字。

关于“义”的构型和本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解说:

1、会意字兼形声字。羊是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祭牲之一。在古人的观念里,羊确实可以成为美善的象征。所以,“義(义)”字造字原意为祭祀仪式。“我”在此是声符(“义”与“我”上古音同属疑母歌部),表示读音与此接近。还可以认为“我”是那个祭祀的人。“我”本来是指一只有棱有角,还具有锯齿状的刀刃的兵器,后假借作第一人称的代词,指自己。

2、象形字或会意字。“我”原指一种长柄的兵器,这种兵器在战场上不太灵便顺手,但在仪仗队里用得上,所以在部族祭祖时,除了供上羊头之外,还有手握“我”的武士作仪仗队。从图1的甲骨文看,“义(義)”所从的“羊”和“我”共用一竖画,像是顶部有羊角形装饰的“我”。这个上有“羊”,下有“我”这仪仗的“义(義)”字,作用在于“仪”,“义”本义即为威仪、礼仪。

祭祀仪式只是礼仪中的一种,是义造字时选择的对象,因而用来表示所有的礼仪。《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引王念孙曰:“义,读为仪。”沈玉成译:“朝觐是用以纠正排列爵位的仪式,遵循老少的秩序。”在古书中,“义”表示威仪的本义后来让位于“仪”。“仪”是“义”的后起分化字。

“义”有合适合宜的意思,这一用法假借自“宜”。 《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按《礼记·祭义》:“宜者,宜此者也。又表记道者也。”注云:“义也,谓断事以事宜也。”《释名·释言语》:“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义”由合适合宜的意思引申为合理的主张思想、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即“仁义”。如《论语·微子》:“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述而》:“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在古代儒家的学说中,“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一切思想或行为最高的乃至唯一的准则,人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合于义孔子和孟子都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孔子《论语·里仁》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更认为一讲利,就必然危害义。中国人自古就有重义、尚义的传统,正因如此,汉语中的“义”字被赋予了“正派”“公正”“正当”等美好的含义,甚至具有“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这样崇高的意义,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标志之一。

“义”由思想行为的准则引申为普遍的道理、意义。如古人把《春秋》中宣扬的是非善恶称之为“春秋大义”。普通字、词、句的意思也称“义”。“义”表示“意义”这个意思出现较晚,大约在汉朝之际。孔安国《尚书序》:“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孔颖达疏:“考文而云义者,以上下事义推考其文,故云义也。”以后逐渐成为“义”的主要义项之一,并一直沿用至今。

详细释义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指按照正义或道德规范的要求。

justice;

righteous

《明史·于谦传》:“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

道义;义不容辞;见义勇为;义正词严

意义;意思。

meaning

唐·李隆基《孝经序》:“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

宋·曾巩《本朝政要策·文馆》:“悉择当世聪明魁垒之士,其义非独使之寻文字,窥笔墨也。”

定义;歧义;反义词;望文生义

情谊,合乎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或感情联系。

sentiment

唐·元稹《莺莺传》:“及荐寝席,义盛情深。”

义气;信义;无情无义;忘恩负义

太平天国爵名之一。

洪秀全《改定天历诏》:“朕诏……六部、义、主、佐将、内外各省众官将兵知之。”

(Yì)姓氏用字。参看主词条“义姓”。

形容词

合适;适宜。

《易·旅卦》:“其义焚也。"陆德明释文:“马云:‘义,宜也。’一本作‘宜其焚也’。”

《尚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孔传:“义,宜也。用旧法典刑宜于时世者以刑杀。”

公正合宜的;合乎道德规范的。

just;

righteous;

right

《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韩非子·忠孝》:“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

义举;义师;义士;义务

善;美。

《诗经·大雅·文王》:“宣照义问,有虞殷自天。”

个人不获取报酬,所得收入用于公益事业的。

volunteer

义仓;义田;义演;义诊

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关系的。

adopted

义子;义父;义母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某部分)。

artificial

义齿;义肢

动词

认为合乎正义或道德规范而加以称许。

《史记·刺客列传》:“于是襄子大义之。”

适应,顺应。

《墨子·节葬下》:“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

通“议”。议论。

《韩非子·扬权》:“上不与义之,使独为之。”

《庄子·齐物论》:“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助词

语首助词,无义。

《尚书·大诰》:“义尔邦君越尔多士、尹氏、御事。”

名词

“仪”的古字。仪容;状貌。

appearance;

looks

《逸周书·籴匡》:“服美义淫。”俞樾《群经平议·周书》:“义,当读为仪。”

“仪”的古字。仪制;法度。

laws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

é

形容词

通“俄”。奸邪。

《尚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

《尚书·吕刑》:“鸱义奸宄。”

通“峨”。高大特立

《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字典》 )

近义辨析

编辑
义—意

“义”与“意”都有多种含义和用法,与语言表达有关,都可以表示意思、意义。区别在于:“义”强调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结构机理,而“意”是主观对“义”的认识或理解。如“意在言外”,“意”指深刻的意思或真意;“望文生义”,“义”偏重词句的确切含义。“诗意”,指诗内包含的内容和意境;而“诗义”则指诗的具体含义。同理,“含意”是指诗文、说话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范围宽广;而“含义”则指词句所包含的意义,意义狭窄,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写作“涵义”。

古籍训释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二】【我部】宜寄切(yì)

义(義),己之威仪也。从我、羊。①

羛,《墨翟书》义从弗。魏郡有羛阳乡,读若錡②。今属邺,本内黄③北二十里。

〖注释〗①从我、羊: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羊者,美物也。羊,祥也。此与善同意,故从羊。”②“魏郡”句:汉置魏郡,故治在邺县,在今河南临漳县西南四十里。③内黄:即今河南内黄县。

说文解字注

“己之威义也”注:言己者,以字之从我也。己,中宫,象人腹,故谓身曰己。义,各本作“仪”,今正。古者威仪字作义,今仁义字用之;仪者,度也,今威仪字用之;谊者,人所宜也,今情谊字用之;郑司农注《周礼·肆师》:“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为谊。”是谓义为古文威仪字,谊为古文仁义字。故许各仍古训,而训仪为度。凡仪象、仪匹、引申于此,非威仪字也。古经转写既久,肴杂难辨,据郑、许之言可以知其意,威义古分言之者,如北宫文子云:“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义。”《诗》言“令义令色”“无非无义”是也。威义连文不分者,则随处而是,但今无不作仪矣。《毛诗》:“威义棣棣,不可选也。”传曰:“君子望之,俨然可畏,礼容俯仰各有宜耳。棣棣,富而间习也。不可选,物有其容不可数也。”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故《文王》、《我将》、毛传皆曰:“义,善也。”引申之训也。

“从我,从羊”注:威仪岀于己,故从我。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断制也。从羊者,与善美同意。宜寄切,古音在十七部。

“羛,《墨翟书》义从弗”注:《墨翟书》,《艺文志》所谓《墨子》七十一篇也,今存者五十三篇,义无作羛者,盖岁久无存焉尔。从弗者,盖取矫弗合宜之意。

“巍郡有羛阳乡,读若錡”注:此以地名证羛字,又箸其方音也。凡古地名多依䚻俗方语,如莲勺呼辇酌,卑水呼班水,鮦阳呼纣阳,大末呼闼末,剡呼舌剡反,郦呼蹢躅之蹢,曲逆呼去遇,如是者不可枚数。羛阳读若錡,同也。然注家皆读羛阳,虚宜切,与錡音稍不同也。

“今属邺,本内黄北二十里乡也”注:按,此十二字,乃后人笺记之语,非许语也。邺、内黄皆魏郡属县,羛阳乡本在内黄北二十里。司马绍统《郡国志》曰:“魏郡内黄有羛阳聚。”刘注:“世祖破五校处。”《光武纪》:“大破五校于羛阳降之。”李注:羛阳聚属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尧城县东。诸本有作茀者,误也。《左传》:“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卒于戏阳。”杜注:“内黄县北有戏阳城。”按,汉、晋皆在内黄北,魏《地形志》无内黄县,当是併于邺,则羛阳亦在邺矣。故知必后人笺记语也。戏、羛音同许宜反。《左氏传》有戏阳速,则戏阳又为氏姓。

广韵

宜寄切,去寘疑 ‖我声歌1部(yì)

义,仁义。《释名》曰:“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又姓,汉有义纵。又复姓,西戎义渠为秦所灭,后因氏焉。汉有光禄大夫义渠安国。

康熙字典

【未集中】【羊部】义;部外笔画:7

《广韵》《集韵》《韵会》并宜寄切,音议。《说文》: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注:臣铉等曰:与善同意,故从羊。《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易·乾卦》:利物足以和义。

又《说卦》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其别最多。仗正道曰义,义师,义战是也。众所尊戴曰义,义帝是也。与众共之曰义,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之类是也。至行过人曰义,义士,义侠,义姑,义夫,义妇之类是也。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之类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义髻,在衣曰义襴,义领之类是也。合众物为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禽畜之贤者,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

又义渠,戎国地。《史记·秦本纪》:伐义渠,虏其主。注:宁广二州,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戎国之地也。

又姓。《前汉·酷吏传》:义纵,何东人。

又与谊同。《前汉·董仲舒传》:渐民以仁,摩民以谊。

又与仪通。《前汉·邹阳传》:使东牟朱虚东褒义父之后。注:应劭曰:邾仪父也。师古曰:义读曰仪。

又与宜同。《韵补》:周官凡杀人而义者,《史记》君义嗣,并鱼羁切。

又《韵补》叶牛何切。《周官》注:仪作义,古皆音俄。《古文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陂音坡。◎按,《说文》在我部。今从《正字通》并入。

《说文解字》书影

《说文解字注》书影

《广韵》书影

《康熙字典》书影

字形书写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上排:U+4E49;下排:U+7FA9)字形对比(上排:U+4E49;下排:U+7FA9)

书写提示

“义”书写笔顺“义”书写笔顺

首笔点在竖中线左侧。第二笔撇从竖中线右侧起笔,下行撇至左下格。第三笔捺从左上格起笔至右下格捺出;撇、捺相交于竖中线。顶部捺的起笔点较低,点稍高,撇最高;底部撇尖稍高于捺脚。

书法欣赏

篆书书法

隶书书法

楷书书法

行书书法

草书书法

音韵集成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ŋ

ia

先秦

王力系统

ŋ

ǐai

先秦

董同龢系统

ŋ

ja

先秦

周法高系统

ŋ

ia

先秦

李方桂系统

ng

jarh

西汉

东汉

jei

je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支佳

jei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je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je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ŋ

jie̯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ŋ

ǐe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ŋ

jĕ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ie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ng

jĕ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ŋ

ǐɛ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韵系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五寘

支B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宜寄切

ŋjĕ

集韵

平声

五支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鱼羁切

ŋiɛ

去声

五寘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宜寄切

ŋiɛ

中原音韵

去声

齐微

全清

i

中州音韵

去声

齐微

应计切

洪武正韵

平声

二支

次浊

延知切

oie

去声

二寘

次浊

以智切

oie

分韵撮要

阳去

第三几纪记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i

51

去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i

21

去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i

5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i

3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ȵi

13

去声

文读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i

13

去声

白读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ɿ

5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i

55

去声

晋语

太原

i

45

去声

苏州

ȵi

31

阳去

吴语

苏州

ji

31

阳去

新读

吴语

温州

ȵi

22

阳去

文读

吴语

温州

ŋ

22

阳去

白读

湘语

长沙

ȵi

45

阴去

文读

湘语

长沙

ȵi

21

阳去

白读

湘语

双峰

ȵiĩ

33

阳去

赣语

南昌

ȵi

21

阳去

客家话

梅县

ȵi

52

去声

粤语

广州

ji

22

阳去

粤语

阳江

ji

54

阳去

闽语(闽南语)

厦门

gi

33

阳去

闽语(闽南语)

潮州

ŋĩ

35

阳上

闽语(闽东语)

福州

ŋie

242

阳去

闽语(闽北语)

建瓯

ŋi

44

阳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汉典 )

下一篇 德行

上一篇